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荻的結果 展開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 青年女演員
- 山東電視台少兒頻道主持人
張荻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張荻,男,1957年3月生。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材料學學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材料學科特聘教授,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一項,獲得上海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一項。指導研究生獲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一篇、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五篇,指導研究生獲得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一項、第一屆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和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挑戰杯競賽特等獎。
1978.01-1982.02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系本科
1982.10-1985.03日本大阪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
1985.04-1988.03日本大阪大學材料科學系博士
1974.04-1976.12陝西省周至縣高家莊大隊知青
1977.01-1978.01西安電工鑄造廠工人
1988.09-1989.12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1990.01-1993.12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教授
1993.12-至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海外工作經歷:
1991.12-1993.11日本Yuasa中央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4.08-1995.05日本Yuasa中央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6.11-1997.03 日本京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訪問教授
1997.11-1998.02日本大阪大學超高壓電鏡中心訪問教授
2001.07-2001.10德國Max-Planck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3.01-2008(2月/年)日本佐賀大學電氣電子工程系訪問教授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金屬基及陶瓷基複合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複合材料學報》副主編,《金屬學報》、《科學通報》、國際期刊《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編委。先後在日本Yuasa中央研究所、大阪大學超高壓電鏡中心、京都大學材料系、佐賀大學電子系和德國Max-Planck金屬研究所、法國特魯瓦大學機械材料并行實驗室作訪問學者和教授。
2021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張荻入選。 |
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 |
第四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教育表彰首批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 |
張荻教授主要從事輕質高強材料、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電池和燃料電池用材等領域的研究工作。開發出的原位複合自生增強Ti基複合材料、Mg-Li基複合材料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出的利用植物纖維等廢棄木質材料製備木質陶瓷,並由其與金屬複合來製備具有結構功能一體化的綠色複合材料的研究已引起了日本工業界和學術界的重視。在解決長壽命陶瓷電池關鍵性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開發出了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電解質基板,並成功通過試車發電。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國際合作等19項科研項目,總研究經費達453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18篇,其中SCI收錄28篇,EI收錄35篇,獲國際發明專利2項。
1、結構功能一體化金屬基複合材料的製備科學;2、材料的遺態學及其再生研究
1)金屬基複合材料:
主要研究輕質高強金屬基(Al、Mg、Ti)複合材料的製備科學的關鍵問題,重點針對金屬基複合材料的複合過程的基礎科學問題,著重研究複合體系設計和優化,複合新技術,複合過程,加工成形及服役過程中的組織與性能的演變規律,從而為低成本高效製備性能優異的輕質高強多功能金屬基複合材料奠定理論基礎和應用途徑。所研究的輕質高強多功能金屬基複合材料在我國的航天及國家重要工程領域逐步得到驗證和應用。
2)遺態及其功能複合材料:
提出遺態材料的研究方法,開展了遺態材料的探索研究。遺態材料的基本概念就是借用通過以自然生物為模板,利用物理化學方法傳承生物體經自然億萬年優化的精美分級精細結構和形態,同時變異其化學組成,從而製備出既保留自然界的分級精細結構,又有人為賦予特性的新材料。通過所傳承的生物精細結構與材質的耦合效應,得到響應性能大幅提高的新型材料,並開展關於轉換結構與材質耦合效應機理等問題的基礎和前沿的探索研究。這一研究已在國際上發表論文高影響力論文70餘篇,遺態材料的英文專著1本,專著章節3章,國際會議特邀報告10餘次,先後6次入選國際期刊封面文章,9次入選國際期刊熱門文章,6次入選國際期刊研究亮點,先後在國內外等科技媒體作為研究亮點報道、轉載和評述600餘次加拿大著名“DiscoveryChannel”對遺態材料研究進行採訪和報道。
合作
主要研究輕質高強金屬基(Al、Mg、Ti)複合材料的製備科學的關鍵問題,重點針對金屬基複合材料的複合過程的基礎科學問題,著重研究複合體系設計和優化,複合新技術,複合過程,加工成形及服役過程中的組織與性能的演變規律,從而為低成本高效製備性能優異的輕質高強多功能金屬基複合材料奠定理論基礎和應用途徑。所研究的輕質高強多功能金屬基複合材料在我國的航天及國家重要工程領域逐步得到驗證和應用。
近年來,在遺態材料研究領域已申請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8項,在ProgressinMaterialsScience)、AdvacnedMaterialsMaterials、AdvacnedFunctionalMaterials、ChemistryofMaterial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等高影響力國際期刊研究論文70餘篇,國際會議特邀報告10餘次,專著章節3章,先後8次入選國際期刊封面文章,12次入選國際期刊熱門文章,5次入選國際刊物研究亮點,先後被NPGAsiaMaterial、NatureChina(4次)、NewScientist(2次)、ACSPressRelease(2次)、DiscoveryChannelNews(2次)、Sciencedaily(2次)、Physorg、BBCKnowledgeMagazine、MRSBulletin、PhotonicSpectraMagazine、MITTechnologyReview、BiomassEnergyJournal等科技媒體作為研究亮點報道,轉載和評述600餘次,被包括ChemicalReview、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Photonics等在內的國際期刊SCI他引600餘次,
獲得包括NatureMaterials編輯在內的典型評價30餘項,應邀在材料權威綜述期刊ProgressInMaterialsScience上發表長篇綜述文章,加拿大著名DiscoveryChannel對本研究進行採訪報道。發表論文200餘篇,專著2本。授權中國專利:19項,日本;2項。申請中國專利:3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