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形目鯖科動物

鰹(學名:Katsuwonus pelamis)是鯖科、鰹屬下的一種魚類。體紡錘形,橫斷面近圓形;吻短,前端尖;背鰭2個,第二背鰭與臀鰭均較小而低,後方各有7-8個小離鰭;尾鰭新月形;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腹側有4-6條明顯黑色縱帶;最大體長100厘米,一般常見50-60厘米。

分徠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國的南海和台灣海域;大洋性下層魚類,游泳速度快,常集群於下層;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

物種簡介


身長40~70厘米。身體呈紡錘狀,側扁,背蒼黑,腹白,並且有4~10條不等的濃青色縱線,嘴尖,大部分無鱗。
生徠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並且有季節性的洄遊。
是重要的食用魚,多用作刺身(生魚片)和魚鬆。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橫斷面幾近於圓形,頭稍大,尾柄細強,尾鰭分叉。除胸甲與側線有鱗外,全體均光滑無鱗。沒有泳鰾。背部暗青色,下側與腹部銀白色,側線下方有4至10條暗灰色之縱紋,背鰭硬棘14至16枚;背鰭軟條14至15枚;臀鰭硬棘0枚;臀鰭軟條14至15枚;腹鰭間的突起為小而兩裂的。脊椎骨41個,體長可達111厘米。最大體重可達34.5公斤。
鰹,體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幼魚橫切面為側扁,背緣和腹緣圓鈍,淺弧形,尾柄細短,平扁,兩側中央各具一發達的中央隆起靖,尾鰭基部兩側各具2條小的側隆起靖。叉長為體高4.0-4.3倍,為頭長3.1-3.4倍。頭長為吻長3.3-3.6倍,為眼徑5.9-7.2倍。頭中大,稍側扁。吻尖,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眼間隔寬,微突,約為眼徑2倍。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小,圓形;后鼻孔裂縫狀,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不為眶前骨遮蓋,后緣伸達眼前緣下方。兩頜各具一行細小尖錐牙;犁骨、齶骨及舌上無牙。舌中部兩側各具一個三角形皮瓣。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后緣圓形,光滑,無棘。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
體在胸甲部被圓鱗,其餘部分均裸露無鱗,在胸鰭基部及上方附近的鱗片特別大,且大部分止於背鰭第十一鰭棘下方,僅後面數行小鱗沿側線向後伸延,止於背鰭第一小鰭下方。側線完全,沿背側延伸,在第二背鰭起點下方呈波形彎曲,伸達尾鰭基。
背鰭2個,緊相鄰;第一背鰭由細弱鰭棘組成,前部鰭棘高於後部鰭棘,第一和第二鰭棘最長,約為頭長之半,其餘緒棘向後漸短,各鱨棘平卧時可收折於背溝中,第二背鰭小,起點距第一背鰭起點較距尾鰭基為近,後方具8個分離小鰭。臀鰭小,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起點的稍後下方,後方具8個分離小鰭。胸鰭小,略呈三角形,中側位。腹鰭小,位於胸鰭基底下方,具2腹鰭間突腹鰭間突短於腹鰭長的1/2。尾鰭新月形。成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腹側具4-5條黑色縱帶。

棲息環境


喜好清澈的溫暖的表層水域(15-30℃),最深可達260米。平時棲息於水深30米以上、鹽度34‰以上、水溫20℃以上、水色澄清的暖水海區。

生活習性


喜好清澈的溫暖的表層水域(15°C-30°C),最深可達260米。在熱帶海域中定居,而在溫帶海域則呈季節性移棲洄遊,小型魚在前上方;老成魚在後下方,有靠近船舷猛吃吃餌現象,不食死餌。強烈地趨向於在水表群集,可能顯示一個特殊的類似跳躍,進食,吐泡沫等等的行為,捕食魚、甲殼動物、頭足類動物與軟體動物,嗜食同類。在西在大西洋發現與黑鰭金槍魚種群混合在一起。
鰹有一個專門的熱交換系統,可以使它們的體溫保持在周圍水溫以上。
鰹為大洋性中上層洄遊性魚類。游泳速度敏捷,游泳力很強,可達20千米/小時,常在海上追逐魚群。不趨光。春季隨暖流勢力的增強,水溫升高,魚群由南向北洄遊,在良好天氣時,經常起浮。喜食鯷、沙丁、頭足類、甲殼類等,主要在黎明和黃昏進食。是大型中上層魚類和鯊魚的重要獵物。在西大西洋通常發現與黑鰭金槍魚(Thunnus atlanticus)種群混合在一起。

分佈範圍


分佈於全球各大洋的溫暖海域,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沒有分佈。
分佈國家: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島,安地卡及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國,巴貝多,比利時,貝里斯,貝南,百慕大群島;博內爾島,它們Eustatius和薩巴(薩巴,它們Eustatius);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可可(Keeling)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德國,迦納,直布羅陀,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蒙特塞拉特島,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博內爾島);新加勒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葡萄牙,波多黎各,團聚,聖赫勒拿、提升和特里斯坦-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荷屬聖馬丁,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瑞典;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千里達托貝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美國小離島,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英國維爾京群島,美國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葉門。
鰹實圖
鰹實圖
鰹地圖
鰹地圖

生長繁殖


該物種生長很快,壽命短暫,並且非常多產。壽命估計有6-8年,成熟年齡估計為1.5年。第一次成熟體長為40-55厘米,主要取決去所在區域。50%成熟雌性的長度估計為42厘米。
該物種性別比例約為1:1,每個季節產卵好幾次:全年在海洋表面溫度24-29°C的加勒比海和其他赤道水域;在春天到初秋的亞熱帶水域。產卵季節隨著與赤道的距離增加而變得越來越短。在熱帶水域,繁殖期的雌性鰹魚幾乎每天產卵。

繁殖方法

叉長(魚體由吻端到尾叉最深點的長度)約於45厘米時成熟,產卵量隨著體型的增大而增加,87厘米的雌性在多次分批產卵中可產生高達200萬個卵。不同的魚群成熟時的大小不同,並且在同樣大小情況下也有不同的繁殖能力。靠近沿岸產卵,產卵常年在熱帶水域進行,但產卵季節僅限於非熱帶水域的夏季(6-7月)。
在太平洋暖水區內都有其仔魚的分佈,從仔魚出現的時間和海區、結合西南季風海流的流向來看,在中國海南島南方和東南方廣大的海區中都有產卵。沒有沒有產卵場,產卵的水溫大致在27-29℃之間。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

主要價值


經濟利用

為相當重要性的經濟魚類,味甚佳,可製成柴魚、罐頭及生魚片,有雪卡魚中毒而引起的神經毒素食物中毒之紀錄。

價值

鰹為相當重要性的經濟魚類,可製成柴魚、罐頭及生魚片。全世界商業金槍魚捕獲量中有60%是鰹。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03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