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關節不穩

慢性踝關節不穩

慢性踝關節不穩是一種關節疾病。是由於韌帶完整性、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控制、平衡能力、姿勢控制受損等諸多因素所致。慢性踝關節不穩主要表現為踝關節反覆扭傷、疼痛、腫脹、無力、關節僵硬和關節畸形等。是踝關節損傷后較容易遺留的問題。慢性踝關節不穩主要使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慢性踝關節不穩可導致骨關節炎、關節扭傷、關節畸形僵硬等併發症。慢性踝關節不穩及時治療后預后較好,如持續損傷致其他併發症可影響運動功能。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

病因


● 慢性踝關節不穩是由於韌帶完整性、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控制、平衡能力、姿勢控制受損等諸多因素所致。是踝關節損傷后較容易遺留的問題。

癥狀


● 踝關節反覆扭傷。
● 疼痛、腫脹。
● 無力。
● 關節僵硬和關節畸形。

檢查


● 確診慢性踝關節不穩依靠體格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成像等。
● 體格檢查
● ● 通過前抽屜試驗及距骨傾斜試驗等檢查,查看外側韌帶有無損傷,有助於診斷。
● X線檢查、CT檢查
● ● 行三個位置(正位、側位、斜位)的X線檢查有助於排除相關的骨性損傷和退變性關節炎。
● 磁共振成像
● ● 可以直觀地看到受累韌帶水腫、增粗以及連續性中斷的現象,目前在踝關節損傷的臨床檢查中較常用。

診斷


● 醫生診斷慢性踝關節不穩,主要依靠臨床癥狀、體格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成像等確診。
● 臨床表現:踝關節反覆扭傷、疼痛、腫脹、無力、關節僵硬和關節畸形等。
● 體格檢查:前抽屜試驗陽性提示距腓前韌帶斷裂;距骨傾斜試驗陽性結果提示3度踝關節扭傷。
● X線檢查、CT檢查:檢查有助於排除相關的骨性損傷和退變性關節炎。
● 磁共振成像:檢查可查看受累韌帶水腫、增粗以及連續性中斷的現象。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踝關節反覆扭傷、疼痛、腫脹等癥狀,容易與慢性踝關節不穩混淆,這些疾病有關節炎等。
● 如果出現以上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成像等來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慢性踝關節不穩主要使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 柔韌性、本體感覺和外翻肌肉力量的訓練,主要適用於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和腓骨肌腱力量薄弱的機械性的踝關節不穩。
● 矯形裝置或鞋子的改動,可用來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支持,並治療足和踝對線不良,如於鞋子外面足跟外側增加楔形墊對外踝不穩是有益的,尤其是對於存在動態旋前的跑步運動員。
● 如果患者有柔軟的前足外翻伴代償性後足內翻,帶有前足外側支撐裝置的支具可能有益。
● 可通過繃帶、護踝或外敷料包紮來增強踝關節外側的穩定性。

手術治療

● 對於經過保守治療后仍存在長期、有癥狀的踝關節機械性不穩定,可行韌帶修復或重建手術。
● 手術方式包括韌帶原位的修復、加強,腓骨肌腱轉位修復外側韌帶以及行自體或異體肌腱移植術重建外側韌帶。
● 手術禁忌證包括疼痛但沒有不穩定、外周血管疾病、周圍神經疾病以及不能接受術后處理的患者。

危害


● 慢性踝關節不穩可導致骨關節炎、關節扭傷、關節畸形僵硬等併發症。

預后


● 慢性踝關節不穩及時治療后預后較好,如持續損傷致其他併發症可影響運動功能。

預防


● 積極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
● 適度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肢體柔韌性、平衡性等。
● 運動前做熱身運動,運動時注意防護,避免踝關節扭傷。
● 初次踝關節扭傷后應充分休息,做好外固定,使韌帶良好癒合是預防慢性踝關節不穩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 [1] 詹紅生,劉獻祥。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2] 田偉。實用骨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