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解放紀念像
紀念廣州解放的雕像
廣州解放紀念像,立於海珠廣場中央。是廣州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廣州解放於1959年塑造的,作者尹積昌。該解放紀念像由於歷史原因被拆除。
廣州解放紀念像,於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潘鶴、梁明誠。
廣州解放紀念像,1963年3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解放紀念像立於海珠廣場中央。是廣州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廣州解放於1959年塑造的,作者尹積昌。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擬在此處建毛澤東塑像,將該解放紀念像拆除現廣州解放紀念像由潘鶴、梁明誠於1979年重新設計塑造,1980年建成。紀念像為花崗岩石雕鑿,基座為方形,高3.6米,邊長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體是一解放軍戰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駁殼槍,腰圍子彈帶,右手持步槍.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與方座連成一體,猶如一塊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鈐在廣州大地上。像座正面鐫刻著解放后首任廣州市長葉劍英的題字: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紀念”,四角分別刻有“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印文。
該紀念像於1963年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公報刊登的廣州解放
1949年4月,當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解放南京的時候,國民黨的統治實際上已宣告滅亡。殘存的國民黨政府逃到廣州,企圖負隅頑抗。駐守廣東的國民黨3個兵團約15萬人,統由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司令余漢謀指揮。國民黨國防部給余漢謀的指令是:鞏固粵北,確保廣州。
廣東戰役之前,中共中央任命葉劍英為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張雲逸為第二書記,方方為第三書記,歸華中局領導,確定了解放廣東的作戰方案和接管廣東等重大問題。
第四野戰軍第四兵團的三個軍沿粵漢路兩側南下,佔領韶關,直取廣州;第十五兵團的兩個軍,經翁源、從化等南下,形成對廣州的鉗形合圍;兩廣縱隊組織廣東地方部隊由和平、龍川等地東進東莞地區,切斷敵人南逃退路。
9月22號,人民解放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分路飛越粵北天險五嶺山脈,突破敵人吹噓的“粵湘贛防線”。
廣州解放紀念像
在人民解放軍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行政院長”閻錫山逃到台灣,“代總統”李宗仁飛往重慶,余漢謀部則沿西江逃竄。
10月14號下午6點30分,第十五兵團先頭部隊從廣州北郊攻入廣州市區。由廣州向西南逃竄的敵人主力在陽江被我軍全殲。經過34天的激戰,廣東大部分地區獲得了解放。
乘41、62、185、283、289、133、261路公交車紀念堂站下,可達。
乘坐地鐵2號線或者6號線,到海珠廣場站下,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