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粒粉塵

碳粒粉塵

低層大氣由於對長波和短波輻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溫現象。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行星所接受的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和向周圍發射的輻射能量達到平衡時,行星表面具有各自確定的溫度。如果行星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則因為太陽的可見光和紫外線容易穿透二氧化碳成分,行星表面發射的紅外線不易穿透這種大氣成分,引起上述平衡溫度升高。這種效應與玻璃可提高溫室內的溫度類似,故名。

名稱


溫室效應有新說:碳粒粉塵是“真兇”
主題詞或關鍵詞: 環境科學

內容


自1975年以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9華氏度,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 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氯氟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著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說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溫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