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射經的結果 展開

射經

明李呈芬所著射書

這本由明代李呈芬所著的《射經》 是小生在網路上搜得的。由於小生的知識有限,李呈芬先生的生平事迹不得而知。目前網路上對此人並無介紹。惟留下此本射學著作以供後人傳閱。同時在粗略瀏覽本書時發現有些章節值得一看,遂將本書錄譯,以供參考。

另外,為了與王琚的《射經》 有所區別,我私自將原書的書名由《射經》改為《射術》,請讀者明辨。

詳細信息


總論
李呈芬曰:前輩有言,兵險道也。而陽言之,我能往,寇亦能往。射家手口相傳,不立文字,豈謂挽二石不識一丁耶。蓋秘之也。
周官保氏教國子五射,曰:白矢,白鏃至指也,此彎弓之法,所謂彀率也。曰:叄連,謂先發一矢,三矢夾於三指間,相繼拾發,不至斷絕,此注矢之法也。曰:剡注,剡銳也,弓弰也,注指也,箭發則靡其弰,直指於前以送矢。所謂撧擲是也。(撧者,後手摘弦如撧斷之狀,翻手向後,仰掌向上,令見掌紋也。擲者,以前手點弰,如擲物之狀,令上稍指的下弰指脾骨下也。)或謂矢頭剡處,直往注於侯,不從高而下,即諺所謂水平箭,此發矢之法也。曰:襄尺,襄平也,尺曲尺也,謂平其肘,使肘上可置杯水。蓋架弦畢便引之,比及滿使臂直如矢也。或曰襄包也,肘至手為尺,射者常以肱敝其胸肋,無使他人之矢從虛而入,此自防之法也。曰:井儀,言開弓圓滿似井形也。或謂四矢集侯如井字,即詩四矢如樹,此射法之妙也。嗚呼,射之道備矣。
鄧鍾曰:射法雖多,大要不過審固滿分四字耳。持弓欲固,開弓欲滿,視的欲審,發矢欲分。(分者,兩手齊分也。)知鏃者,滿之象也。而審益精。臂力者,固之徵也。而分始齊。射有臂力知鏃工夫,靡不命中也。而先之以入扼壁立為入門。(凡執弓,欲使弝前入扼,弝后當四指本節,平其大指承鏃,卻其頭指使不礙,則和美有聲而俊快也。凡開弓,身直頭偃,前手腕仰為病色,宜戒。)正心養氣為根本。
至於射敵,又與射的不同。射的貴從容,射敵貴神速。從容,則引弓弰輕而調,尤可以及遠中微。神速者,非強弓重矢安能殺敵於百步之外哉。故倭虜矢重弓勁,中之者必斃。彼近而始發,發必中人。乃華人徒畏之,而不知用其所長也。
雖然,弓矢器耳,射藝耳。器形而下,道形而上。藝成而下,德成而上。禮不盡於玉帛,樂不盡於鐘鼓,射亦不盡於弓矢。張弓挾矢,下學之方;得心應手,上達之妙。下學可言,上達不可言。可言者,吾不得而秘之;其不可言者,存乎人之自得矣。故以所嘗試師友之法分篇十三,系之以歌訣,而射儀附焉。竢同仇者共力之。
譯文
總論
射家先賢有言,兵器技藝充滿兇險。簡單地說,我們可以理解的知識,敵人亦能理解。射學家只以手口傳承技藝,不用文字記錄,難道只是會開強弓而不識字的莽夫嗎?全因秘不示人而已。
周官保氏教授國子五種射技,如下:
白矢:箭頭在滿弓後到達指頭的位置,這是彎弓的技法,又為滿弓的標準。
參連:先射一箭,三支箭收在三個手指間(前手還是後手?),相繼搭箭撒放,連綿不絕,這又叫“注射”技法。
剡註:剡,鋒銳的意思,弓梢,要指向的箭靶,箭撒放之後橫卧弓梢,弓梢直指向前讓箭射出去。又叫“撧擲”。(撧這個動作,即後手脫弦乾脆果斷,後手向後直線後撤,翻腕讓手掌朝上,可以看見手掌的紋路。擲這個動作,讓前手點到弓梢,好似投擲物體的樣子,讓上弓梢指向靶子下弓梢指向脾骨下側。)又有讓箭頭鋒利處,直線飛行命中箭靶,不是以拋射軌跡命中箭靶,這是俗稱的水平箭。以上都是撒放箭的技法。
襄尺:襄,水平,尺,曲尺(一種木工用來做角度的尺子,這裡的意思應該是彎曲摺疊),就是手肘水平平直,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上弦即可開弓引弦,等到開弓滿彀手臂同箭一樣平直。又稱為“襄包”,肘部到手腕摺疊,射箭時候把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部收在胸肋之後,不讓敵人的箭趁虛而入,這是對敵自我防備之法。
井儀:這是說開弓圓滿好似井的形狀。又有說四箭集中命中靶子好似“井”字,這就是詩歌所說四箭(中靶)好似樹木,這是射法精妙的境界。啊,若能參悟以上射藝之道就具備了。
鄧鍾說:世間射法雖然繁多,大抵不過“審固滿分”四字。持弓要穩固,開弓要滿彀,瞄靶要審視,放箭要分開(這裡的分,是撒放后兩手對齊向兩側分開。)。前手若能知鏃,那就表示已經開滿弓了,這樣審靶能增進精度。臂膀有力,是推弓穩固的基本,這樣“分”才能對齊。射箭有臂力知鏃的工夫,先不要過分關注能否命中靶子,而是先以掌握姿勢持弓穩定放可入門。(但凡持弓,要把弓把往前推,讓后四指放置於弓把的位置,大拇指伸直用來放置箭頭,彎曲食指讓其不妨礙,這樣撒放后弓箭聲音和美而且迅速。但凡開弓,身體正直頭卻下垂,前手手腕仰起都是錯誤的毛病,要改正。)正心養氣是射藝的根本。
至於射擊敵人,又和射靶子不同。射靶子要求儀態從容,射敵要求神速。儀態從容,這樣開弓輕鬆而且能調整姿勢,方能射中遠處的目標。速射,不是強弓重箭怎能殺敵人於百里之外?所以倭虜他們的箭重弓力量大,命中必定殺死人。等待敵人靠近再發射,每次發射必定射中敵人。中原人士都為之恐懼,卻不知道學習他們的長處。
雖然弓箭只是器材,射箭是一門技藝。器材為下,求道為上。技藝學成為下,德行操守為上。禮儀不完全在於衣冠儀錶,音樂不完全在於鐘鼓,射藝也不完全在於弓箭器材。掌握張弓搭箭,只是基本的學藝門道;要做到得心應手,方能體會至高的精妙境界。基礎技藝可以言傳身教,然而至高的境界難以描述。可以描述的內容,我不獨自秘藏;這其中難以描述的內容,存在於人心之中只得自己領悟。所以我將我和師友的射法分為十三篇分享,做成歌訣的形式,並附上射箭儀態,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學習。
個人註解:
1.“白矢,叄連,剡注,襄尺,井儀”這五組詞與網路上流傳的王琚《射經》中的五組詞意思一樣,而在宋代收錄的《射經》並未有以上片語的解釋。所以這邊能否做出一條假設,該詞可能由本書提出,而後世收錄射藝書籍時,將其一併整合?
2.原文中對於五組片語的解釋比較攏長,為了便於理解,小生自行簡化釋義供讀者理解,若有不明以原文為準。
白矢:開弓后箭頭到達推弓搭箭的拇指上為滿弓標準。
叄連:射箭時手上還多持幾支箭,射箭后可以立即扣弦開弓。(但原文並未詳細說明加持的箭支是推弓手持握還是勾弦手持握。當然現代前後兩手均可加持。)
剡註:瞄準並撒放箭矢,動作乾脆。並且箭是平射命中靶子而非拋射。
襄尺:即前後手臂水平平直,能做到水杯置於肩膀手肘而不會掉落。這裡就涉及到肩膀是否放鬆的問題。
井儀:原文為兩個釋義。一個為開弓滿彀,另一為中靶精準。所以這裡小生可以理解為開弓儀容端莊,命中目標後身心不偏不倚。
3.總論第三段提出射的與射敵之分:“射的貴從容,射敵貴神速”。可以理解為,射的是追求技藝與自身的修為,以射表現自己的修養,是為文禮之射;而戰爭射敵,你死我活,形勢瞬息萬變,要有神速射箭的精力,必須命中立斃,勁弓重箭,近距擊殺,此為武勇之射。
利器第一
荀子曰:弓矢不調,羿不能以必中。夫調之雲者,矢量其弓,弓量其力。蓋手強而弓弱,是謂手欺弓;弓強而手弱,是謂弓欺手。余所交遊善射之友,有能引滿數十力弓者,其所常習無過九力之弓,所以養勇也。
蓋弓箭力量,欲其相稱。(古者弓以石量力,今之弓以個量力,未詳出處。然相傳,九斤四兩為之一個力,十個力為之一石。或曰九斤十四量為一個力雲。凡弓五個力而箭重四錢者,發去則飄搖不穩;而三個力之弓,重七錢之箭,發之必遲而不捷。何哉?力不相對也。故三力之弓用箭,則長十拳。所謂一拳,名曰一把。十把之箭,其重四錢五分。如四力之弓,則用箭九把半以長,或至十把,尤為相稱,其重則五錢五分。至於五力六力之弓,用箭亦長九拳之半。七力八力之弓,用箭只九把,即長至九把半亦可也。)故箭之長短,隨弓力以重輕。弦扣之精粗,亦視弓之強弱。(扣者,屬弦以附弓弰。其粗細不稱,則弓弦不調。)是故,調弓審矢,使輕重、長短、強弱適均。然後,目力會意,縱送無虞。
而弓面之於弦口,把力之方。箭翎之制,不以工拙而貴乎適宜。(弓面貴窄不貴寬,弦口貴緊,把力貴軒。歪擰一順,不宜十字。箭之制,貴上粗而下細,若秤桿狀,寧粗毋細。箭翎貴短。弓弦貴粗,弦粗滿扣則穩當而不走滾。)弓矢調矣。
而於閑習臨敵,器不同用。(弓窄則美觀,平時用之可矣;若禦敵則宜寬弓重箭。箭重則貫扎深,弓寬則不滾。箭之至短,不過九拳耳,少則撒放時難加筋節也。或有用三力半之弓而長十拳、重六錢之箭,似不如法而其射甚平快,是必有法在於加意精熟之。)此利器之概也。
訣曰:弓用輕,箭用長,搭箭得弦意怒強;開弓勢,前後分陰陽;箭出門時一點功,平準狠去何用忙。(曰平,曰准,曰狠,三者射之方也。)
譯文
利器第一
荀子曾說過:“弓與箭沒有調配清楚,即使是后羿也不能射好。”。荀子所說的“調”,正是箭矢以弓的力量來定製,弓的力量以自身力量來選擇。若自身力量大而弓的力量軟,那麼身體會過度壓制弓;若弓的力量強大而自身力量太弱,那麼弓會壓制身體。我所結交善於射藝的朋友之中,有能開滿數十力弓的強壯之人,然而他平常射箭訓練時用的是九力的弓,他這麼做的原因是訓練自己的膽量。
想要讓弓箭的力量相互平衡(自古弓以“石”單位來測量力量,當今的弓以“個”單位來測量力量,我沒有找到詳細的出處。但相傳九斤四兩為一“個”力,十“個”力為一“石”。或者九斤十四兩為一“個”力。但凡弓五“個”力而箭重四錢,射出去的箭飄搖擺動;而三“個”力的弓,配重七錢的箭,射出去必定箭速緩慢不夠迅捷。為何?這就是弓和箭的配對不對稱。所以三力的弓用的箭,長度要十拳。所謂一拳,就叫“一把”。十把長的箭,重量在四錢五分。若是四力的弓,那麼箭要用九把半到十把長,最為適宜,箭重要在五錢五分。至於五力六力的弓,箭重也在九拳半。七力八力的弓,用箭只要九把,當然長度到九把半也可以。)所以箭的長短,是隨著弓的力量變化。弦扣的粗細,也以弓的力量強弱而變化。(弦扣,就是弓弦勾在弓梢上的部分。若是弓弦粗細與弓的力量不對應,那麼弓弦會與弓不協調。)所以,調整弓審查箭,要讓箭的重量,長短與弓的強弱匹配。這樣瞄準撒放不會出現誤差。
而弓臂對於弓弦,弓把要方正。箭羽規制,不在乎做工是否精細粗糙而在於是否與弓匹配。(弓臂宜窄不宜寬,弓弦宜緊繃,弓把適宜寬厚些。“歪擰一順,不宜十字”。箭桿的製作規則,箭尾要寬而箭頭要細,就好像秤桿的形狀,箭桿寧可粗些也不要細。箭羽適宜短些。弓弦適宜粗些,弓弦粗滿弓時弓弦穩定而且弦扣不會翻弓。)這樣弓和箭就匹配了。
同時要注意,平日休閑訓練和臨戰殺敵,所用的弓是不一樣的。(弓臂窄這樣美觀,平時訓練可以使用;若是禦敵那適宜用寬弓臂重箭。箭重穿透深,弓臂款不容易翻弓。箭的長度,至少要在九拳長以上,太短撒放時難以施展肌肉骨節。有的人用三力半的弓,用十拳長,六錢重的箭,這樣的配比雖不正確但是射得非常平直快速,若是稍加得法必然熟練。)以上就是利器如何運用的概述。
(口訣郎朗上口,淺顯易懂,這裡就不翻譯了。)
個人註解:
1.石,個:本文中的力量單位。依據本文換算:九斤四兩為之一個力,十個力為之一石。
2.歪擰一順,不宜十字:這句我本人學識有限,難以理解,所以我本人不作本句的翻譯,待有識之士能理解並翻譯這句的意思。
3.拳,把:本篇文章中箭長度的測量單位。以原文的換算關係,一拳為一把。
4.弓面:以上下文推測,為“弓臂”,為方便查閱,我統一翻譯為弓臂。
5.而於閑習臨敵,器不同用:本書中李呈芬提出的觀點是,平日訓練閑射用輕力量的弓,戰鬥用高力量的弓。這與後世練重用輕的概念有出路,這裡僅提出供讀者思考。
辨的第二
夫箭稱百步之威,所謂殺人於百步之外者也。故其效在於中人,而所習先於破的。(的者,箭之侯,世俗通呼為把子。)諺曰:箭無落頭,不知遠近,是名野矢。(落頭,謂落矢之所至。如射的者至的、射人者至人是也。野矢,謂不經師授,放縱無法。)故的分遠近,而前手應之。(如把子八十步,前手與前肩對;把子一百步,前手與眼對;把子一百三四十步,則前手與眉對;其最遠至一百七八十步,則前手必與帽頂對矣。)目力審慎,氣至意注。(二目審顧不真,則箭發蒼茫無准矣。)
由近及遠,漸習精求。(善學射者,其的必始於一丈,百發百中,寸以加之,漸至於百步,亦百發百中,是為術成,此不易之法也。凡把子五十步近者,前手下前肩二寸,直對把子中射之;把子三十步者,前手與左胯對,正望把子根底射之。)故學射之初,必滿拽而遠發,寧高而過,勿低而不及。能及遠矣,然後自近求准,毋畫地以自局焉。(初學者,曾未開弓,便止射三二十步,如此是自局也,豈能遠耶。)
法曰:莫患弓軟,服當自遠;莫患力羸,引之自伾。(弓之力強勁曰硬,力小而弱曰軟。服者,久而習熟之謂也。羸尤弱也,伾有力也。)夫力勝於弓,則氣和而命中;及其升高俯壑,隨地勢之低昂,必移的以習之,縱橫曳擲,發無遺矢矣。(言預習之閑,以需臨敵進退之熟也。)
戚將軍曰:對敵射箭,惟膽大力定,勢險節短,則人莫能避矣。(凡臨敵,必挽弓矣,且勿滿拽,且勿輕發,只四平架手立定,以養其勢,必待將近數十步,計之一發必中,必能殺敵。又或患將切身,或為賊先鋒,然後一發而中,收功十倍矣。)蓋弓矢長兵也,長兵短用焉。力百步者,五十步而後發;力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後發。長則謂之勢險,短則謂之節短也。(力百步,謂力可至百步也。力量倍而半用其力,則勢有餘,而無錯失之患。)故馬戰射敵,射其大者,不必的於射人。語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所以諭其要也。
嘗觀時俗,嗤武舉試圍之箭曰功名箭,謂其徒能博第而不足以臨敵也。於戲,士取功名何為哉。
譯文
辨的第二
弓箭被稱為百步之威,是因為它能殺敵於百步之外。所以弓箭的威力在於命中敵人,這是要比射靶還要優先學習的技能。(“的”,就是“侯”,世人通稱為靶子。)諺語有云:箭沒有落點,就不知道射的距離遠近,這叫“野矢”(落頭,就是箭掉落到位置的區域。如同射靶子射中靶子,射人射中人體。野矢,就是沒有經過老師傳授射箭,動作放縱沒有章法。)所以箭靶有分遠近距離,前手對應尋找距離。(比如靶子八十步遠,前手要和肩膀對齊;靶子一百步遠,前手要與眼對齊;靶子一百三四十步遠,前手要與眉毛對齊;距離箭靶最遠到達一百七八十步,那麼前手要和帽頂對齊。)眼睛謹慎瞄準,氣到意念專註。(外在的視力和內在的專註力不能統一在瞄準上,那麼射出去的箭難以精準。)
從近處到遠拉開距離訓練精準度。(習射優秀的射手,剛開始訓練射箭時距離僅有一丈,待百發百中之後,一寸一寸累加,漸漸達到百步的距離,也能百發百中,那麼射術即可練成,這是亘古不變的方法。)但凡箭靶在五十步以內的時候,前手下沉到前肩二寸低的高度;靶子三十步近的時候,前手與左胯對應,正面朝向靶子的根部射。)初學射藝的時候,必須開滿弓讓箭能射得遠,寧可射高飛過箭靶,也不可太低沒有射到靶子。能射遠后,然後會到近距離訓練精度,切勿只在一個距離上訓練。(初學射藝的新人,還未開弓,便在只在二三十步的距離射,這就是自我局限,怎能射得遠呢?)
射法有載:不要擔心弓太軟,使用得當就能射得遠。若擔心力量虛弱,那就要堅持不斷的訓練力量。(弓的力量強勁叫“硬”,力量小好開弓叫軟。服:持久訓練熟練掌握的意思。即便力量虛弱,堅持訓練力量也會增強。)自身力量能控制弓,那麼開弓時氣息和順易於命中;而後或拋射或俯射,隨地勢的高低,必須不斷變換靶子的方位來訓練,靶子不斷變換方位變換形態,發射均不遺漏。
戚將軍說:“但凡迎敵對射,只要勇敢鎮定穩住力量,氣勢威迫節奏迅猛,那麼射無不命中目標,無人能躲避。(但凡臨敵,必預先將弓張開,切勿開滿弓,放箭切勿氣虛無力,只要姿勢平架立定不要後退,那麼氣勢自然令人畏懼,必須等待敵人與我方的距離僅有數十步時,一箭命中,必定擊殺敵人。有的擔心敵人過近被傷,或者讓賊敵率先衝鋒,一次命中可獲利十倍。)弓箭是長距離的兵器,長距離的兵器也可以短距離使用。能射百步的時候,可以在靠近五十步后發射;能射五十步的時候,可以靠近二十五步后發射。長是所謂的“勢險”,短是所謂的“節短”。(這裡的“力百步”,是說弓的力量可以射到百步外的距離。力量翻倍但只需使用一般的力氣,這樣威力有餘,並且不會錯失精度。)馬戰騎射,瞄準目標最大的馬匹,不要瞄準射人。諺語有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王”。
我曾聽聞時人評論,譏笑武舉考試中那些射靶子的功名箭,因為這些人雖能以射博取名次,然而不足以臨戰殺敵。僅將射當兒戲,士人考取功名為了什麼呢?
以上為此本《射術》部分的錄譯內容了,全文內容可另行查閱。當然這本射書小生個人不建議新人閱讀,因為裡面多數內容易讓新人造成誤導。建議射齡在3年以上,且讀過相關書籍的小夥伴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