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洲灣街道

重慶市巴南區下轄街道

龍洲灣街道位於重慶市巴南區,2009年,經重慶市政府批准,巴南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龍洲灣新設為街道辦事處,現為巴南區委、區政府新址所在地。

龍洲灣街道所轄範圍包括:原魚洞街道的解放村、獨龍橋村、紅爐村、團結村、盤龍村、沿河村、梅家梁社區、百節社區以及原花溪鎮的道角村。幅員面積為39.5平方公里,辦事處駐渝南大道。

2011年,龍洲灣街道財政總收入2.4億元,比2010年增長191.5%;農業總產值達到0.9億元,比2010年增長9.5%;工業總產值為21.9億元,比2010年增長34.5%。

2021年,重慶市巴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龍洲灣街道人口為178554人。

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屬巴縣。
1994年12月,撤銷巴縣建立巴南區,屬巴南區。
2009年4月,設立龍洲灣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洲灣街道地處巴南區西部,位於長江東岸,東與南泉街道接壤,南毗魚洞街道,西瀕長江並與重慶市大渡口區隔江相望,北與花溪街道相接,總面積3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洲灣街道地處銅鑼山以西、長江以東,地質屬魚洞向斜(原稱石馬向斜),為重慶向斜之南段;地形複雜,起伏較大,地貌為長江沿江河谷階地;主要山脈有銅鑼山。
自然災害
龍洲灣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水、泥石流等;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6—7月,嚴重的一次發生2012年7月23日。
龍洲灣街道於2009年4月30日掛牌成立。街道幅員面積39.5平方公里。現轄龍海、龍華、龍騰、龍德、龍濱、梅家梁、百節7個居委會和道角、解放、獨龍橋、團結、沿河、紅爐、盤龍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1.5萬人。
龍洲灣新區地處重慶市主城核心區,位於巴南區魚洞、李家沱兩城區之間,東靠銅鑼山脈,西臨長江。新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分為A、B、C三個區,預計投入資金約350億元人民幣。新區建成后,將成為一座可容納30萬人的濱江生態新城。

自然資源


2011年,龍洲灣街道有耕地面積1.2萬畝,人均0.7畝;林地面積3.7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下轄梅家梁、百節、龍海3個社區,解放、獨龍橋、紅爐、團結、盤龍、沿河、道角7個行政村;下設24個居民小組、6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龍洲灣街道下轄8個社區、7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龍海大道1號。
百節社區龍海社區梅家梁社區
龍華社區龍德社區龍濱社區
龍騰社區龍苑社區道角村
解放村獨龍橋村紅爐村
團結村盤龍村沿河村

人口民族


2021年,重慶市巴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龍洲灣街道人口為178554人。
2010年,龍洲灣街道人口有42786人。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總人口4295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6320人,城鎮化率380%;另有流動人口12241人。總人口中,男性21863人,佔50.9%;女性21087人,佔49.1%;14歲以下5103人,佔11.8%;15—64歲33249人,佔77.4%;65歲以上4598人,佔10.8%;人口以漢族為主,達42889人,佔99.9%;有蒙古、苗、納西、土家等14個少數民族,共61人,佔0.1%;超過1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土家2個民族,其中苗族2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32.7%;土家族14人,佔23%。2011年,龍洲灣街道人口出生率8‰,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87人。

政治


街道黨工委主要職能職責:街道黨工委作為區委的派出機構,在區委領導下加強黨對街道全面工作的政治領導,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證行政組織充分行使職權,完成區委賦予的各項任務。
街道辦事處主要職能職責:街道辦事處是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代表區人民政府對街道轄區行使管理職權的基層行政組織,行使人民政府賦予的職權。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以社區建設為中心,以城市管理、社會保障為重點,實現基層基礎工作社區化,社區建設社會化。街道辦事處對轄區內的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工作全面負責,為轄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良好的環境。
龍洲灣街道黨政綜合辦事機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科、社會事務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建設管理科、三峽移民辦公室
龍洲灣街道事業機構設置: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財政所、社會保障服務所

經濟


綜述
2011年,龍洲灣街道經濟增長強勁,GDP增幅超過2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5.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5%,財政收入同比增7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業商品銷售總額、實際利用區外資金三項指標增幅名列全區各街鎮前茅。
開發建設以項目為抓手,狠抓征地拆遷關鍵環節,超額完成區委、區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全年交地15宗、4472畝。龍洲灣街道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更加註重分好“蛋糕”。投入資金1600萬元,改造硬化解放、沿河等村級公路12公里,解決5000多人的出行難問題;修建紅爐村封家崗、盤龍村炮東溝等4個飲水工程,解決1000餘戶3000餘人的飲水難問題;建成7000平米地災安置房、100戶巴渝新居、1個老年日照中心、修建28公里水泥便道、改造37戶危舊房;社會保障應保盡保。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龍洲灣街道通過管理治理,不斷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連片整治了川黔線周邊市容環境,取締佔地3000餘平米的非法停車場1個;集中拆除了魚胡路片區違法建築近萬平米。龍洲灣菜市場首批被評為“重慶市標準化菜市場”,龍洲大道被評為全市“最美大道”十強,龍洲灣街道成功創建市級衛生街道。龍洲灣新區已成為巴南城市形象的靚麗名片。
2011年,龍洲灣街道財政總收入2.4億元,比2010年增長19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4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59.4%。2011年,龍洲灣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1.1萬元。2011年,龍洲灣街道地方生產總值增幅超過2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同比增長55.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5%,財政收入同比增74.2%。
農業
2011年,龍洲灣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0.9億元,比2010年增長9.5%,農業增加值0.6億元。龍洲灣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苕為主。2011年,龍洲灣街道生產糧食6501噸,人均358千克,其中稻穀2803噸,玉米1708噸,紅苕1458噸,洋芋152噸,豆類380噸;蔬菜種植面積0.8萬畝,產量9971噸,主要品種有蘿蔔、白菜、藤菜、萵筍、番茄,其中蘿蔔3000噸,白菜2600噸,藤菜2400噸,萵筍1000噸,番茄400噸。龍洲灣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龍洲灣街道生豬飼養量0.3萬頭,年末存欄0.2萬頭;牛飼養量10.0萬頭,其中奶牛390頭,水牛120頭年,年末存欄497頭;家禽飼養量5萬羽,上市家禽2.5萬羽。2011年,龍洲灣街道生產肉類1301噸,其中豬肉704.5噸,羊肉3.5噸,禽蛋109噸,鮮奶255噸;畜牧業總產值0.3億元。2011年,龍洲灣街道果樹種植面積800畝,產量1000噸,主要品種有枇杷、櫻桃、板栗、葡萄,其中枇杷300噸,櫻桃400噸,板栗200噸,葡萄100噸。龍洲灣街道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淡水水面172平方千米。2011年,龍洲灣街道魚塘養殖面積67公頃,產量525噸;各類捕撈漁船6艘,捕撈水產200噸;水產品總產量300噸;漁業總產值7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3%。
工業
2011年,龍洲灣街道工業總產值為21.9億元,比2010年增長34.5%,工業增加值6億元。2011年,龍洲灣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職工0.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4.8億元,比2010年增長38.8%。
商貿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有商業網點932個,職工12828人。2011年,龍洲灣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8億元,比2010年增長39.9%;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3億元,比2010年增長2%。
金融
2011年,龍洲灣街道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0.4億元,比2010年增長76.6%;年末有6家金融機構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3.4億元,比2010年增長6%;各項貸款餘額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27.6%。

文化


地名由來
龍洲灣街道因歷史上長江巴南段的蝦子梁河段每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知名度高,採用“龍舟賽”的諧音“龍洲”而得名;另因長江流淌到此地成“V”型,為了展示長江母親河岸優美的自然景觀,又寓意巴南人民奮發圖強的龍騰虎躍精神而得名。

交通


龍洲灣街道有G210國道經過境內。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有幼兒園(所)11所,在園幼兒1395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4所,在校生2677人,專任教師1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174人,專任教師12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龍洲灣街道教育經費達0.4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4億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有各類科技人才64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55人,經營管理人才37人,技能人才264人,農村實用人才189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有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藏書80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0人。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有體育場地79處;100%的城市社區和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6%。龍海社區文藝表演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龍洲灣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個,為二級乙等專科中醫院;病床270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270張;專業衛生人員315人。2011年,龍洲灣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0萬人次,住院手術2000台次,出院病人1萬人次。2011年,龍洲灣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65.73/10萬;孕產婦死亡率為零。
社會保障
2011年,龍洲灣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戶數2853戶,人數4194人,支出128.2萬元(含各種慰問金及物價補貼),比2010年增長14.8%,月人均305.6元,比2010年增長59.5%;城市醫療救助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6人次,共支出5.5萬元,比2010年增長5%;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6人次,支出0.3萬元,比2010年增長6.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戶數740戶,人數910人,支出43.4萬元,比2010年增長-28.4%,月人均159.1元,比2010年增長4.6%。2011年,龍洲灣街道新增就業人員1007人,有377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2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0.03%。
基礎設施
2011年,龍洲灣街道投入資金1600萬元,改造硬化解放、沿河等村級公路12千米,解決5000多人的出行難問題;修建紅爐村封家崗、盤龍村炮東溝等4個飲水工程,解決1000餘戶3000餘人的飲水難問題;建成7000平米地災安置房、100戶巴渝新居、1個老年日照中心、修建28千米水泥便道、改造37戶危舊房。

新區建設

龍洲灣街道
龍洲灣街道
2011年龍洲灣街道推進全面升級戰略,調整新區管理體制,整合龍洲灣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江南教育城管理委員會和濱江城市經濟帶管理委員會實力,集中推進新區開發建設。規劃的落實在於項目的建設,2011年龍洲灣街道開發建設熱火朝天。
龍洲灣商街開街、巴南首個五星級酒店建成運營、110KV變電站投入試運行、區中醫院即將建成投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園、區文化中心啟動建設;巴文化等主題公園、社區公園星羅棋布,明清風格的嘉瀛尚河風情街獨具特色,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升級完善。二級房產開發投資21億元、在建面積120多萬方,人氣持續攀升,龍洲灣A區形象品質明顯提高。B區控規獲市政府批准,與金源集團簽訂B區開發協議,2012年將全面啟動建設,5年內將打造一座人口達15萬的新城。C區正謀划打造江南教育城和雲計算產業園。在不久的將來,龍洲灣新區將建成重慶城市副中心,成為南部新城的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