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

魯迅寫的一首抒情詩

《自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寫當時作者所處的險惡處境;頷聯寫他堅持鬥爭的行動;頸聯寫他堅持鬥爭的內在動力,即強烈的愛和憎;尾聯寫他戰鬥到底的決心。全詩內在邏輯性強,文字風趣,內容庄肅。

作品原文


《自嘲》
魯迅
魯迅
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魯迅日記》1932年10月12日: “午後為柳亞子書一條幅,道:‘運交華蓋欲何求……。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凄成一律以請’云云。”按,十月五日郁達夫在聚豐園宴請其兄郁華,請魯迅作陪。閑人,《三閑集·序言》里說:“我將編《中國小說史略》時所集的材料,印為《小說舊聞鈔》,以省青年的檢查之力,而成仿吾以無產階級之名,指為‘有閑’。而且‘有閑’還至於有三個……”,所以把雜文集名為《三閑集》,又自稱“閑人”。打油是自己謙稱是打油詩。偷得半聯,有三種說法:一、郭沫若同志認為即借用錢季重的“飯飽甘為孺子牛”,不是半聯而是半句,見注④。二、借用南社詩人完姚鵷雛(錫鉤)的詩句“舊帽遮顏過鬧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魯迅赴宴,郁達夫開玩笑道:“你這些天來辛苦了吧?”魯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橫眉”一聯回答他。郁達夫又打趣道:“看來你的‘華蓋運’還沒有解脫?”魯迅說:“噯,給你這樣一說,我又得了半聯,可以湊成一首小詩了。”所謂偷得半聯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聯>別》,《人民日報》1962年2月22日)。按,一說是借半句而非半聯;二說,檢《南社詩集》沒有找到這句詩;三說較合。日記所載詩中“破”作“舊”,“漏”作破”。後來魯迅為日本杉本勇乘寫扇面時也曾與這首詩,詩中‘對”作“看”。
華蓋:魯迅《華蓋集·題記》:“我平生沒有學過算命,不過聽老年人說,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這運,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華蓋,象花那樣蓋在頭上的雲氣。《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這是指黃帝仿雲氣作的車蓋。
漏船句:《吳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晉書·畢卓傳》中畢卓說:“得酒滿數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橫眉”兩字成為傳誦的名言。這兩句不僅意義深長而且形象鮮明。郭沫若同志在《魯迅詩稿序》里讚美這一聯道:“雖寥寥十四字,對方生與垂死之力量,愛憎分明;將團結與鬥爭之精神,表現具足。此真可謂前無古人,后啟來者。”“千夫指”的出處,本於《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這裡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眾。但魯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來日如何耳。”魯迅在這裡給予新義,這個“千夫”不指群眾,指敵人,指各式各樣的敵人。這同《無題》“一枝清采采湘靈”里的“無奈終輸蕭艾密”一樣,“蕭艾密”指敵對眾多,和千人指一樣多。因此,冷對“千夫指”,並非是冷對群眾所指責的獨夫,而是冷麵眾多敵人的指責。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質變》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引錢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飯飽甘為孺子牛。”指出“但這一典故,一落到魯迅的手裡,卻完全變了質。在這裡,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報》)《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齊景公愛他的孩子,自己裝作牛,口裡銜著繩子,讓孩子騎著。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齒。
成一統 意思是說,有個一統的小天下。
管他冬夏與春秋:意思是指:不管外界的干擾,不顧外界的風雲變換,堅持自己的立場。寫出了魯迅的決不妥協的堅強的戰鬥態度。

白話譯文

交了不好的運氣我又能怎麼辦呢?想擺脫卻被碰得頭破血流。
破帽遮臉穿過熱鬧的集市,像用漏船載酒駛於水中一樣危險。
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願為老百姓做孺子牛。
堅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場永不改變,不管外面的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

創作背景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在北京時,曾被北洋軍閥政府免職通緝,受到一些文人的攻擊和陷害。三十年代初期魯迅在上海,又遭受當時國民黨統治者的種種威脅和迫害。當時國民黨統治者一面禁止書報,封閉書店,頒布惡出版法,通緝著作家,一面將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處以死刑。作者魯迅的處境十分險惡。
據《魯迅日記》記載,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郁達夫同王映霞於聚豐園宴請作者魯迅,魯迅結合7日前的談話有感而作,當時同席的還有柳亞子夫婦。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其中“運交華蓋”是說生逢豺狼當道的黑暗社會,交了倒霉的壞運。“欲何求”、“未敢”都帶有反語的意味,是極大的憤激之詞,反襯出當時國民黨統治者的殘暴,形象地描畫和揭示了一個禁錮得像密封罐頭那樣的黑暗社會,概括了作者同當時國民黨的尖銳的矛盾衝突。表明他對當時國民黨統治者不抱任何幻想,對當時的政治環境極端蔑視和無比的憎恨。由此襯托無產階級戰士不畏強暴,碰壁不回的革命精神。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其中“鬧市”喻指敵人猖獗跋扈、橫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處。這聯用象徵的手法,講形勢非常險惡。作者在“破帽"與“鬧市”, “漏船”與“中流”這兩不相應且對立的事物中,巧妙地運用了一個“過”和一個“泛”,再一次形象地表現出作者臨危不懼、激流勇進的戰鬥精神,襯托出革命戰士在險惡環境中是何等的英勇頑強、機智靈活。這兩句詩流露出詼諧、樂觀的情趣,表現出寓庄於諧的特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全詩的核心和精髓,集中地體現出作者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前四句敘寫處境和戰鬥行動,這兩句揭示內心深處的感情,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推到了高峰。這兩句詩,表達作者對人民的強烈的愛和對敵人的強烈的憎,表現了作者在敵人面前毫不妥協,為人民大眾鞠躬盡瘁的崇高品德。這句是全詩主題的集中體現,也是作者感情表達的最高潮。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其中“小樓”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躲進”有暫時隱避下來的意思。 “躲"字,融合著巧與敢的雙重意味。前一句十分風趣地道出了作者當時戰鬥環境的特點和善於鬥爭的藝術,反映出作者自信、樂觀的心境和神情。后一句寫無所畏懼、韌戰到底的決心。這就把前一句的戰鬥內容揭示得更加鮮明,使寓庄於諧的特色表現得更加突出。既表明作者不管形勢怎樣變幻,前途如何艱險,決心為革命堅持不懈地鬥爭,又是對當時國民黨統治者出賣民族利益的罪行的辛辣諷刺。這一語雙關的結尾,增強了本詩的主題。
這首詩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魯迅從自己深受迫害,四處碰壁中迸發出的憤懣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擊了當時國民黨的血腥統治,形象地展現了作者的硬骨頭性格和勇敢堅毅的戰鬥精神。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自嘲》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對仗工整的七言律,成為勝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更是名篇中的名句。整個詩篇詼諧見於形,嚴肅寓於中,體現了魯迅詩歌的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漢族,浙江紹興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
1918年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1919),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
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
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孔乙己》;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