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北
陳梓北
陳梓北(1905-2001),原名陳梓潼,山東黃縣人。193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在開封一師等校任教5年。1935年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攻讀教育科研究生,1937年“七七事變”后憤然回國。1940年8月到河南大學教育系任教授直至逝世。他是中國珠算協會的創始人,曾擔任中國珠協副會長、《珠算》雜誌顧問等職。著有《丹麥教育》、《基本珠算講解教程》、《珠算速成簡明教程》等書。
幼小的陳梓北在當地“學本事,出門做事”風氣的感召下,5歲就進了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的同時,也學習珠算。他在黃縣崇實中學上初中,一邊學習,一邊在附小代課。抗戰時期,他在潭頭七七中學(1939年,河大遷駐譚頭時創立的中學)擔任過音樂教師,教唱歌,也教作曲的方法;基於對音樂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深刻感悟,他還精心研究作曲工具,經過987次實驗,終於在1940年發明了“987型陳氏樂尺”。該樂尺當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創,令人格外惋惜的是因抗戰而未能正式投產。
1951年,陳梓北加入民盟,1984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80多歲的陳教授還曾先後給本科生、研究生主講《統計學》、《小學數學教材教法》、《教育學》等課程。
《抗戰歌曲選》、《遠征進行曲》、《紀念魯迅歌》等
陳梓北在北師大學習教育統計等專業課時,一直思考運算的簡便方法。留日期間,日本珠算相當普及。他根據珠算“五升十進位”和“二元示數”的特點提出,“珠算的得數,無論加、減、乘、除都是‘變’出來的,不是費腦筋‘算’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陳梓北得出“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採用‘三算’(珠算、筆算、心算)教學,可使小學數學教育縮短兩年時間”的驚人結論,並與余介石教授等兩次聯名上書教育部,建議對珠算及“三算”教學予以重視。他曾受不公待遇,但他身處逆境的他仍潛心研究。後來,他把珠算教學的改革,引入到小學數學教法和數學課程的改革,進而對一般的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創新性的認識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