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口岸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境內口岸
甘其毛都(又譯甘其毛道)(公路)口岸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川井蘇木境內,甘其毛都譯為漢語為“一棵樹”。原稱288口岸。
288口岸位於中蒙邊境線703號界標附近,地理坐標為北緯42°24′6″,東經107°34′1″,距烏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133公里,距呼和浩特市570公里。與蒙古國南戈壁省漢博格德縣的嘎順蘇海圖口岸相對應,距離約12.8公里。
該口岸地處半乾旱草原之中、自然環境差,沙塵天氣較多。1989年12月20日,依據國發(1985)113號《國務院關於口岸開放的若干規定》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下發內政函(1989)120號文件,自治區政府批准甘其毛都口岸為對蒙邊境貿易臨時過貨點。1990年2月23日,這裡實現了首次過貨。1991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中蒙邊境口岸管理制度的協定》,批准甘其毛道口岸為國家一類季節性口岸。1992年7月1日,根據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同意開放內蒙古甘其毛道等三個口岸的批複》,在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設立邊防檢查站,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甘其毛道邊防檢查站”,隸屬於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2004年7月中蒙兩國簽訂“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協定”,將甘其毛道口岸定為雙邊性常年開放口岸。后改為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的上半月開放。2003 年經海關總署批准在非開放期間臨時開放,進行入境煤炭運輸,2004年7月5日,中蒙雙方議定把該口岸提升為雙邊性常年開放口岸。2007年9月12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常年開放口岸。15年來,甘其毛都口岸可謂是日新月異,發展迅猛。
設計年貨運能力20萬噸,年客運能力10萬人
2007年9月12日,國務院以國函[2007]85號文件批複自治區政府關於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開放的有關請示:同意內蒙古甘其毛道口岸更名為甘其毛都口岸,並擴大為中國和蒙古國雙邊常年開放的邊境公路口岸。同意在甘其毛都口岸設置正處級海關、檢驗檢疫機構,同時還核定和設置了相應的人員編製,並增加了口岸擴建資金。為了讓口岸早日實現常年開關,市、旗兩級政府採取政府投入、招商引資等多種融資辦法,已投入資金6億多元,不斷加強口岸辦公、監管、檢測、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甘其毛都口岸已成為我市向北對外開放的國際大通道。甘其毛都口岸正式擴大對外開放前,由海關總署組織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后並經中蒙兩國外交換文再正式開通。 2007年9月呼和浩特海關甘其毛都口岸監管組正式入駐烏拉特中旗。22日,連接烏拉特中旗首府海流圖與甘其毛都口岸的海甘公路(全長133.022公里)(收費)建成通車。口岸公路的建成從南至北全線貫通烏拉特草原和河套平原的腹地,成為全市公路網中的主骨架,與110國道、京藏高速公路相接,貫通西北運輸大動脈——京蘭鐵路,對推進中蒙經貿合作、實現市域經濟迅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甘其毛道口岸對應的蒙古國南戈壁省礦產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的煤、銅、金礦,礦產儲量大、品位高,開採價值十分可觀。自2003年以來,烏拉特中旗政府開始與蒙古國在能源、礦產、基礎設施等領域進行經濟合作,經過多次會晤、磋商,於2004年達成協定,將甘其毛道口岸開闢為雙邊常年性開放口岸,從蒙古國進口原煤。該口岸主要通道為從蒙古國進口原煤,開設了煤車專用通道,自2004年以來,甘其毛道口岸為進口原煤常年開關,
2004年5月24日,經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授權,甘其毛道邊防檢查站憑藉雙方日常建立的良好關係,與蒙古國嘎順蘇海圖邊防檢查站經過多輪會晤,終於促成廣東省汕頭市三和有限公司的第一輛運煤車駛出甘其毛道口岸。
口岸通關15年來,已經開關61次,過貨64次,出入境人員62.7萬人次,進出口車輛11萬輛次,邊境小額貿易累計完成14.5萬噸,易貨貿易總額9億元,成為自治區西部吞吐貨物較多、輻射範圍較廣的重要口岸。
巴彥淖爾市不斷加大口岸規劃與建設力度。委託中國國際諮詢投資公司對口岸發展規劃進行重新編製。多方籌資投資2054萬元建設4880平方米口岸聯檢大樓及通道改造工程,投資329萬元為蒙方援建1650平方米口岸聯檢大樓,兩項工程已於2005年10月份完成主體工程。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了3批項目資金共450萬元投入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並多方籌集資金對口岸後勤服務設施進行了整體擴建和維修。口岸功能日益提升,過貨量不斷擴大,全年過煤40多萬噸,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常年開關,推進對蒙項目合作,將其打造成為全區乃至全國重要的向北開放陣地和能源通道,創造了必要條件。
據史料記載,甘其毛道口岸早在清朝順治年間,就是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