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菟絲子

大豆菟絲子

大豆菟絲子,是種植期容易發生的寄生病害。為害的菟絲子可以分為中國菟絲子和歐洲菟絲子兩種。其危害表現為大豆苗期受害,菟絲子以莖蔓纏繞大豆,產生吸盤伸入寄主莖內吸取養分,致受害大豆莖葉變黃、矮小、結莢少,嚴重的全株黃枯而死。這種疾病可以通過噴灑農藥等方式來防治。

病害癥狀


狹義來講,病原有兩種。中國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和歐洲菟絲子(C.australis R.B)。種子橢圓形,大小1-1.5×0.9-1.2(mm),淺黃褐色。中國菟絲子莖細弱,黃化,無葉綠素,其莖與寄主的莖接觸后產生吸器,附著在寄主表面吸收營養,花白色,花柱2條,頭狀,萼片具脊,脊縱行,使萼片現出稜角。歐洲菟絲子藤線狀,右旋纏繞,幼嫩部分初黃色,后漸變花白色,蒴果扁球形,吸器卵圓形,與中國菟絲子很相似。兩者主要區別:歐洲菟絲子萼片背面光滑無脊,雄蕊著生於2個花冠裂開間曲處,蒴果成熟后,花冠僅包住蒴果下半部,破裂時呈不規則開裂;中國菟絲子萼片背面具縱脊,雄蕊與花冠裂開互生,蒴果成熟后被花冠全部包住,破裂時呈周裂。

病原特徵


菟絲子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5-30℃,低於15℃或高於35℃均不能萌發;最適土壤溫度為70-100%,低於30%則不能萌發。菟絲子種子小,出土能力弱,覆土6厘米以上,便很難出土;覆土3厘米,出土受到影響;覆土1厘米,出土最快。適合菟絲子生長的溫度範圍在21.7-29.7℃之間,最適濕度為70-90%之間。

傳播途徑


菟絲子以成熟種子脫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經越冬后的種子,次年春末初夏,當溫濕度適宜時種子在土中萌發,長出淡黃色細絲狀的幼苗。隨後不斷生長,藤莖上端部分作旋轉向四周伸出,當碰到寄主時,便緊貼在上纏繞,不久在其與寄主的接觸處形成吸盤,並伸入寄主體內吸取水分和養料。此期莖基部逐漸腐爛或乾枯,藤莖上部分與土壤脫離,靠吸盤從寄主體內獲得水分、養料,不斷分枝生長,開花結果,不斷繁殖蔓延為害。夏秋季是菟絲子生長高峰期,開花結果於11月份。菟絲子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和藤莖繁殖兩種。靠鳥類傳播種子,或成熟種子脫落土壤,再經人為耕作進一步擴散;另一種傳播方式是借寄主之間的接觸由藤莖纏繞蔓延到鄰近的寄主上,或人為將藤莖扯斷後有意無意拋落在寄主上。

發病條件


田間土壤中菟絲子種子的數量多,發病嚴重。春季多雨,有利於菟絲子萌發,夏季陰雨連綿,濕度大,菟絲子蔓延快,對大豆的為害也大。

防治方法


(1)精選種子,防止菟絲子種子混入,並加強檢疫。
(2)深翻土地21cm,以抑制菟絲子種子萌發。
(3)摘除菟絲子藤蔓,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
(4)鋤地,掌握在菟絲子幼苗未長出纏繞莖以前鋤滅。
(5)受歐洲菟絲子為害的地方,可實行與玉米輪作或間作。
(6)推行廄肥經高溫發酵處理,使菟絲子種子失去發芽力或漚爛。
(7)生物防治,噴灑魯保1號生物製劑,使用濃度要求每毫升水中含活孢子數不少於3000萬個,每667平米2.5L,於雨後或傍晚及陰天噴灑,隔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在噴葯前,如能破壞菟絲子莖蔓,人為製造傷口,防效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