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嶺村

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鎮下轄村

安徠子嶺村位於邯鄲轄區武安市城區西南29公里處的冶陶鎮山峰南部,總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左右;山寨在村西鳳凰山山巔,是明朝時期駐兵躲避匪患所建。安子嶺村屬武安市冶陶鎮管轄,是武安市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區。

歷史沿革


據《武安縣誌》記載:安子嶺村始建於明朝洪武年以前,該村初有吳姓人氏來此墾荒定居,后歷經一百多年到明弘治年間,這裡已發展為一個有三百多戶人家的自然村,並開始築寨、建村落。至明朝萬曆、天啟年間,由於遷來者增多,形成為村落。因該村前有一嶺似馬鞍形,故取村名鞍子嶺。因“鞍”與“安”同音,后演變為安子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子嶺村屬武安市西南邊境經濟欠發達地區,西南和涉縣、磁縣交界,群山環繞、溝壑交錯。出冶陶村向南,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小路,蜿蜒而上,便到達這一古老山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由古村落和古山寨兩部分組成。山下是安子嶺古村落,山上則是安子嶺古山寨。古村落和古山寨自然地融為一體,唇齒相連。這裡山崗綿延,多山地和梯田。古村落由廟宇、民宅、街樓、古池塘組成,由於村莊逐漸擴大,現已被圍在村西南一帶,總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左右,約佔村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山寨在村西鳳凰山山巔。安子嶺村屬武安市冶陶鎮管轄,是武安市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區。

文化


歷史文化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原來是一個廟宇成群的古村,當年村中曾建有菩薩殿、龍王廟、媧皇宮、關帝廟、山神廟、馬王廟、河神廟、土地廟等10餘座,形成了山山有林,林中有廟,山林相連,古廟成群,山、林、廟為一體的格局。如今,隨著歲月的洗禮,大自然的侵蝕,多數已不存在。但坐落在安子嶺街中心的菩薩殿,仍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段令人難以忘記的滄桑歷史。菩薩殿始建於明朝後期,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過去這個殿堂是周邊各村佛教活動的聖地。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第一所高等學府——“抗高”就建在這座菩薩殿內,鄧小平政委站在殿前石階上,給抗高學生進行了激動人心的抗日動員報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進駐冶陶時,這座殿堂又成了大軍區駐安子嶺村部隊的主要活動場所。龍王廟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古來就以香火鼎盛,在武安西部,特別是在周邊村莊影響很大,各地善男信女、文人雅士到此朝拜敬香,求葯除疾,抽籤問事,祈雨還願絡繹不絕,毀於文革的龍王廟,如今在武安市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已復建如初。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的媧皇宮,則保留著清同治年間的重修碑,提示著人們不要忘記那悠悠的歷史歲月。在安子嶺古村落內,還有一處重要的古遺存,它是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帶著歷史記憶的陰陽日月池(各一座)。自古以來安子嶺的人畜飲水全靠這兩個水池,傳說這兩座池也是安子嶺的風水池;此外還有吳家台舊址。這座至少已有700-800年歷史的吳家台舊址,是在安子嶺村未形成之前吳家祖先居住的地方。現存著很有代表性的石屋一座,整個石屋包括石炕、燈窯等,全是人工在一巨石上一錘一塹鑿成的。另外還保存有石臼、石灶等。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思,這就是安子嶺的祖先們當年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令人吃驚的是,安子嶺村不僅有上述大面積代表北方太行山特色的全石建築群落,而且還有當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安子嶺“社火”。據當地的老者講,安子嶺社火過去曾聞名全武安縣,社火內容包括抬閣、舞龍、高蹺、秧歌、竹馬、旱船等以及戲劇藝術表演。過去這裡的人們農忙耕作,農閑排練,不但經常演出而且每年區縣文藝匯演屢屢奪魁。另外,安子嶺村過去有平調、落子兩個劇團。安子嶺是武安平調、落子的發源地之一,抗日戰爭期間太行五分區還在安子嶺村建立了民友劇團。
歷史滄桑,世紀輪迴。近代安子嶺人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繼續續寫著輝煌的歷史。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進駐冶陶時,安子嶺村駐紮了大軍區部分官兵,劉伯承、鄧小平等邊區政府領導不斷到安子嶺看望部隊官兵並指導工作。建國初,安子嶺又成為全武安縣為國家貢獻糧食最多的村莊之一。如今的安子嶺村以其建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而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古村落。

旅遊


風景名勝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翻開安子嶺的歷史長頁發現,安子嶺的祖先有兩個不可泯滅的功績:一是築地造田,他們在這裡開荒、劈地、壘堰,建造了一山山、一溝溝層層梯田,精心耕耘,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安子嶺人;二是依山用青石建築起一座座四合小院,祖祖輩輩棲居生活在這些石街石院里,過著和諧安寧的生活。據載,因安子嶺一帶山勢地貌奇特、古廟成群,古代有“小五台山”之美稱。
進入古村落,映入眼帘的是整個村莊的全石古建築群落,彎曲的古老石街巷,以及一座座樣式不同的古門樓和撲面而來的樸實的民風。據專家介紹,安子嶺古村落,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約390米,東西寬280米。古村落主要為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全石古建築,古村落內現住人口130餘戶,500餘人口,占村總人口五分之一。目前能形成全石古建築群體的共有199戶,其中平房院69戶,瓦房院6座,瓦房樓院24座,平樓房院90座,其中有客位大廳的院6座。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整個群落佔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每戶都是用青石砌成的四合院,每座院又都是依山築起,一層高於一層。院的外牆全是用加工后的青石一塊塊干合縫砌成。每塊石頭上的鑾紋整齊清晰,格調分明。院內主房、陪房、水窖、馬棚也全是青石砌成,有80%的住戶還蓋有青石小樓房,條件好的人家還建有客位大廳。院內地面全是青石板鋪成,顯得乾淨利落。戶戶院內有石杵、石臼、石桌、石凳,就連喂牲口、餵豬、雞、鴨的槽盆和搗蒜用的蒜槌、蒜臼也全是石頭加工而成。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每戶的大門樓造型十分講究。據統計,古村落的古門樓建築可為四式:一式是懸山垂柱門樓: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前施牆體后施明柱,前出垂柱,立卧枋,立枋下施變龍牙子。門口下施拐頭門墩石,前施浮雕獅頭圖案。板門,頂施板瓦干擺,蓮花脊式瓦頂;二式是硬山門樓:門兩側砌青磚墀頭,墀頭前面飾淺浮雕蝙蝠或各種花草,束腰部雕“福”“祿”二字。門前檐施立卧枋,異形斗栱、檁、枋、圓椽、飛椽等。門樓兩側是磚雕縫頭。頂部施板瓦干擺瓦頂,脊部均施蓮花脊飾和獸頭。部分門樓還保留了清代時期的彩繪;三式是拱券門樓:多用於小型石院和前後院隔牆門樓,街門樓一般用兩塊大型青石條做門垛,其上用一塊青石做成拱券石,部分拱券上做浮雕圖案。隔牆門樓多用於青磚砌築,拱券上有磚雕圖案;四式是門簾桿式門樓:多用於青磚砌築,門垛上施過木,過木用瓦面磚包砌,其上施磚雕,門簾桿,門簾桿中部雕蝙蝠或桃子等,門簾桿兩端雕變龍等浮雕。而這些大門的兩側有造型不一的石門墩,門兩壁用不足3米高青石條豎立支撐門壁。門樓上面雕刻精細,斗拱彩繪顯得典雅大方。
街里還有石碾、石磨,三條主街道,無數個台階全是青石條、石板鋪成。安子嶺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這個“石器時代”或“石頭世界里”。當記者漫步於古村落,靜心欣賞著一座座古石建築、造型各異的門樓、石頭的古街道和台階時,心中不時盪起遐想:如此大面積的全石古建築群落,在中國民間建築史上構築了一種獨特風格,這在中國北方應該實屬罕見!
安子嶺古山寨位於古村西南處。山寨位於山顛處,因山寨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形如雞冠,又名鳳凰寨。寨牆依山勢而建,最低處7.5米左右,最高處10餘米,全部採用當地青石,經粗略加土后干砌,牆上設垛口,共有三門。此山寨建於明代後期,是專為防止匪寇和戰亂的場所,保存非常完整。山寨有前後兩部分組成,前寨平面呈三角形,最寬處約30米,最窄10餘米,小頭朝北,東西寨牆成燕尾式包住后寨北牆。在東側尾部設一門寬4米,通過此門可以進入前寨。在山寨東牆下約200米處,存有民國時期的碑刻一通,碑文記載,任何人不準破壞寨牆周圍樹木和起士起石,如有建者重罰。此山寨保存完整,為邯鄲區域極為罕見的山寨遺存,是研究明末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
安子嶺村
安子嶺村
徠安子嶺古村落及山寨獨特的建築特色,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不僅在武安,而且在冀南地區罕見,為研究古代的建築藝術、造型藝術、雕刻藝術和民風、民俗提供了翔實資料。安子嶺古村落及山寨於2008年10月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