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率
數據傳輸的速率
數據率,即數據傳輸速率,在電信領域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在數據傳輸系統設備之間傳送比特,字元,或者塊的平均值。
數據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簡稱傳輸速率,在電信領域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在數據傳輸系統設備之間傳送比特,字元,或者塊的平均值。
傳輸速率可以應用於不同功能。反應時間可以幫助網路管理員查明網路裡面什麼位置速率下降和潛在的阻斷。通過分析數據傳輸速率來相應做調整,作為一個保護性措施,系統可以運行得更加有效,並可以在高負荷的時候預防處理特別的帶寬限制。
測試裝置比如光纖迴路測試可以幫助測量和管理數據傳輸速率。
數據傳輸,數字傳輸,或數字通信是數據(數碼比特流)在一個點對點或點對多點通信的物理傳輸管道。這樣的管道包括雙絞線、光纖、無線通信頻道、存儲設備及電腦匯流排。數據本身以一種電磁信號代表,如電壓、無線電波、微波或紅外線信號。
模擬通信用於傳輸連續變化的模擬信號,數字通信則用於傳輸離散消息。運用一個數字調製方法,離散消息可表示為一系列脈衝通過一個線路碼(基帶傳輸),或一組有限的連續變化波形(通帶傳輸)。通帶調製與相應的解調(也被稱為檢出)通過數據機設備實現。依照數字信號最常見的定義,通常以基帶與通帶兩種信號表示的比特流被認為是數據傳輸。另一種定義中則只考慮到基帶信號,而數據的通帶傳輸作為一種形式的數模轉換。
數據傳輸可以是從數據源始發的數字信息,例如一台計算機或一個鍵盤。也可以是將一個模擬信號如電話或視頻信號數字化至一個比特流,例如使用脈衝編碼調製(PCM)或更進一步的數據壓縮(數模轉換與數據壓縮)方案。這種信源的編解碼是通過編解碼器設備所進行的。
在“數據傳輸”領域的課程和教科書中以及《數字傳輸》和《數字通信》也有與以下類似的內容。
數字傳輸或數據傳輸以前一直屬於電信和電氣工程的範疇。數據傳輸的基本原則也可以包涵在數據通信之中的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學科內,其中還包括計算機聯網或計算機通信應用程序和網路協議中,例如路由、交換和進程間通信。雖然傳輸控制協議(TCP)涉及到“傳輸”這個術語,TCP和其他傳輸層協議一般都“不”在有關數據傳輸的教科書或課程中討論,而是在計算機網路中說明。
遠程傳輸一詞涉及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在大多數的教科書中,模擬傳輸一詞僅是指一個模擬信息信號通過一個模擬信號(沒有數字化)的傳輸,無論是作為一個非調製的基帶信號,還是作為用模擬調製方法(如AM或FM)的一個通帶信號。它也可能包括模擬上的模擬脈衝調製的基帶信號,如脈衝寬度調製。在計算機聯網的傳統的幾本書中,“模擬傳輸”是指使用數字調製方法的位流通帶傳輸,比如FSK,PSK和ASK。注意,這些方法包括在例如名為數字傳輸或數據傳輸的教科書中。
數據傳輸的理論方面包括在資訊理論和編碼理論中。
在數據傳輸領域的課程與教材中,通常使用如下的OSI模型處理協議分層與主題:
• 第一層,物理層:
• 數字調製schemes
• 線路編碼schemes
• 前向糾錯碼(FEC)碼
• 通道編碼,包括
• 位同步
• 多路復用
• 均衡
• 通道模型
•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 通道接入schemes,介質訪問控制(MAC)
• 分組模式通信和幀同步
• 錯誤檢測和自動重複請求(ARQ)
• 流量控制
• 第六層,表示層:
• 信源編碼(數字化和數據壓縮)和資訊理論。
• 加密(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層)
在電信和電腦運算領域,比特率(英語:Bit rate,變數R)是單位時間內傳輸送或處理的比特的數量。比特率經常在電信領域用作連接速度、傳輸速度、信息傳輸速率和數字帶寬容量的同義詞。
在數字多媒體領域,比特率是單位時間播放連續的媒體如壓縮后的音頻或視頻的比特數量。在這個意義上講,它相當於術語數字帶寬消耗量,或吞吐量。
比特率規定使用“比特每秒”(bit/s或bps)為單位,經常和國際單位制詞頭關聯在一起,如“千”(kbit/s或kbps),“兆”(百萬)(Mbit/s或Mbps),“吉”(Gbit/s或Gbps)和“太”(Tbit/s或Tbps)。
雖然經常作為“速度”的參考,比特率並不測量“‘距離’/時間”,而是被傳輸或者被處理的“‘二進位碼數量’/時間”,所以應該把它和傳播速度區分開來,傳播速度依賴於傳輸的介質並且有通常的物理意義。
毛比特率或粗比特率是每秒物理傳送的總數量,包括了有效的數據和協議頭。而凈比特率或有效比特率是在物理層上的一個參考點來測量的,不包括底層的協議頭,比如冗餘的通道編碼(前向錯誤糾正)。
• 數據傳輸速率
• 吞吐量
• 帶寬
• 光譜功率
• 固定碼率
• 可變比特率
• 平均比特率
• 比特、位元組
• 調製
• 波特率
• 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