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屬樹蛙科,在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區見到,但主要分佈於台北盆地地區。被台灣當局宣告為保育類動物。

簡介


台北樹蛙,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屬樹蛙科,在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區見到,但主要分佈於台北盆地地區。現被台灣當局政府宣告為保育類動物。

基本信息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
特徵:翠綠色,約四至五公分
主食:肉食性,以蟲、蟻為食
二名法: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 Wang, 1978
保護現狀:近危

簡介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屬樹蛙科,身體背部呈翠綠色,腹部則呈黃色,具有隨環境而變更身體顏色的能力,體長約4~5厘米,可在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區見到,但主要分佈於台北盆地地區,屬肉食性,其賴以維生的食物是蟲或蟻,在冬天進行交配。台北樹蛙過去一直被誤認為為日本樹蛙,直到1979年時才被台大動物學系教授梁潤生及王慶讓鑒定為新種,現被中華民國政府宣告為保育類動物。
2009年聽障奧運在台北市舉辦,由於台北樹蛙給人活潑靈巧的印象極深,因而被票選出為聽障奧運吉祥物,屆時台北樹蛙與台灣之名也將隨著聽障奧運的舉行而廣為世人所知。

生活習性


台北樹蛙屬於樹蛙科,是台灣特有種蛙類,也是台灣政府公告的保育類動物。牠們普遍棲息在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區,進入繁殖期后,則在低海拔山區及谷地、平原四周較為常見;台北盆地四周山區是牠們棲息的大本營。平時的台北樹蛙,通常都散布在樹林間的綠色植物上,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想一窺牠們的生活並不容易。成蛙是肉食性動物,以蟲蟻為主食,而蝌蚪則為素食者,以藻類為主。

繁殖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
冬季是台北樹蛙的繁殖季節,每當冬季來臨,東北季風帶來適度雨量的同時,台北樹蛙的雄蛙便開始走下葉面,找尋適當的濕泥,將原本鮮艷翠綠的外表,轉變為深沉的墨綠色,再用細小的後腳,在濕泥踩踏出一個小拳頭大小的新房。新房完成後,雄蛙就會躲在新房中,對雌蛙展示求偶聲響,以吸引群聚於四周的雌蛙。進入新房的雌蛙,會和雄蛙以體外授精的方式,產下一團卵塊,卵塊中則有著大約兩百至三百的授精卵。小蝌蚪在卵塊中孵化成長,借著東北季風所夾帶的雨水順水流入小水池或小溪中,慢慢成長。長成成蛙的台北樹蛙會離開水域並爬上綠色植物,展開特別的生活方式──樹棲。所謂的樹棲性是指該物種動物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九○至九八趴)都在樹上生活。而所謂的半樹棲性則是指該物種動物並不限定在樹上居住與覓食、繁殖,這類動物無論在樹上或是在地面上都不影響其生物本能,故能同時在地上以及樹上生活。

形態特徵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體背光滑呈鮮綠色,腹部呈黃色,身體的顏色會隨著環境而改變,這使得牠的天敵大為減少。樹蛙的指端大如吸盤,這使得牠能在樹枝間自在的爬上爬下,比其他的蛙類多了一個生活的空間。
台北樹蛙是唯一以台北命名的生物,雄蛙重約三克,雌蛙產卵前可重達八克,產卵后則僅剩約四至五克,是以樹為家的動物,發展出特殊的構造與活動技能,以適應樹棲生活。牠們在樹林間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