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武功縣的結果 展開

武功縣

陝西省咸陽市轄縣

武功縣,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關中平原腹地,東接興平市,南臨渭水與西安市周至縣相望,西靠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寶雞市扶風縣,北和乾縣接壤,總面積397.8平方千米。

武功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后稷在今武功鎮鄭家坡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邦國“有邰國”,成為周民族的先祖。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讓其建立諸侯國,並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禪讓之恩,隨將秦嶺主峰最高峰命名為“太白(泰伯)”山;紀念其文治武功,將太白山次峰命名為“武功山”,將石頭河命名為“武功水”。自周代以來,歷朝歷代將武功歸屬於長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2019年,武功縣下轄1個街道、7個鎮,常住總人口為41.4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9.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0.67億元,三次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18:45.21:39.61,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808元。

歷史沿革


武功縣域為炎帝後裔姜姓封地,稱有邰國。其範圍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風中南部,郿縣全境和岐山南部。
商朝後期,古公亶父由豳南遷於“岐山之陽”(今岐山、扶風一帶),有邰又成為周族活動的地域。
西周,周武王滅商,遷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境內),有邰區為周畿內地。
春秋,有邰被秦佔有。
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設郡縣,邰地分為武功(今眉縣和岐山南部、太白縣東部及周至一帶)、邰(今扶風南部和武功一帶)、美陽(今扶風北部)三縣,屬內史。武功縣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縣之間。
秦末,項羽入關,分秦內史地和上郡為雍、翟、塞三國。武功、邰、美陽俱屬雍國。
武功縣
武功縣
西漢初,武功、邰、美陽仍屬內史。建元六年(前135年)改屬右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屬右扶風。元始五年(5年),以武功為安漢公采邑;稱漢光邑。
王莽新朝天鳳二年(15年)改作新光縣,屬光尉郡。
東漢永平八年(65年),復武功舊名,廢邰縣、周至,其地改屬武功,縣治所由渭河南遷至渭河北原邰縣治所——邰城(今楊陵西南),仍屬右扶風。
曹魏時(220年—255年)武功屬扶風郡。
西晉泰始三年(267年)置始平郡(今興平東南),領武功等四縣。
東晉末,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武功、美陽均屬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武功縣,置武功郡,領美陽、漠西兩縣,屬岐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武功郡,復武功縣,屬扶風郡。治所由邰城遷至中亭川(今武功鎮)。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屬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稷州,以武功等五縣隸之。並在武功縣東部與始平接壤處(今武功縣長寧鄉)設扶風縣。貞觀元年(627年)廢稷州,武功改隸雍州。撤扶風縣,其地併入武功。天授二年(691年)復置稷州,領武功等五縣,屬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年)廢稷州,復置雍州。乾寧二年(895年)以奉天置乾州,領武功等四縣,屬京兆府。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隸鳳翔府。長興元年(930年)復屬京兆府。
後晉置武功郡隸晉昌軍路。後周改郡為縣,隸永興軍路。
宋初,屬京兆府仍隸永興軍路。政和八年(1118年)屬醴州,隸環慶軍路。
金天德三年(1151年)屬乾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為武亭,仍屬乾州。
元復武功縣舊名,隸乾州,屬奉元路。
明、清沿襲舊制,屬西安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屬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成立,武功屬其管轄。
1949年5月19日武功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咸陽分區。9月,將武功縣渭河南的三廠區,劃歸盩厔。1950年5月,改屬寶雞專員公署。1956年6月,撤專署,歸省直轄。1958年12月,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併為興平縣,直屬省轄。1961年9月,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遷至普集鎮,隸屬寶雞專區。1971年10月屬寶雞市,1979年3月屬寶雞地區,1980年6月又屬寶雞市。1983年1月,以楊陵公社和楊陵鎮設楊陵區。
1983年10月,武功縣改屬咸陽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介於北緯34°12′—34°26′,東經108°—108°26′之間,總面積397.8平方千米。距西安市87千米、咸陽市50千米。

地形地貌

武功縣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於中生代末朝,由於在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多種應力作用下,造就了現今的不同地質結構和不同地貌類型。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成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歸納起來,全縣有下更新世時期風積黃土台原和山前洪積扇平原;中更新世時期渭河、漆水河三級階地;上更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級階地;全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級階地及河漫灘。除一級階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風積黃土(馬蘭黃土)所覆蓋。整個地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成階梯狀向渭河傾斜。從北到南群眾依次稱之為頭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氣候特徵

武功縣屬溫暖帶半濕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
氣溫
武功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是從2月10日開始至12月15日結束,全年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溫是從4月5日開始至10月28日結束,歷時206天;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
日照
武功縣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占年輻射總量的50%。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產田塊為5%,生產潛力較大。
降水
武功縣地處關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小降水量97.97毫米,最大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節性強,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現一次乾旱年份,9月份的連陰雨天氣,幾乎年年發生,常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水文概況

武功縣過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渭河從武功縣南部橫穿而過,為武功縣最大河流。境內流長20.7千米,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洪水期,最大流量達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經武功縣西部,由北向南,流長24千米,從游鳳鄉正北入境,經武功鎮由大庄鄉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乾旱季節常出現干谷。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藥材:有生地、紅花、蒲公英、艾葉、大薊、小薊、青蒿、柴胡、同蒺力、山芋、山藥、半夏、板藍根、丹皮、白芍、荊芥、薄荷、遠志、防風、酸棗仁、透骨草、地丁草、薤白、車前草(籽)、白茅根、蘆根、馬鞭草、地骨皮、香附、杜仲、牽牛子等89種。
果樹:主要有蘋果、桃、梨、葡萄、杏、棗、柿子、石榴、獼猴桃、李子等。
用材樹:主要有鄉土樹種與引進樹種兩類:鄉土樹種有楸、梓、柏、槐、榆、柳、香椿、臭椿、桐、楊、刺槐、苦楝、構、桑、皂角樹等;引進樹種有法桐、北京楊、箭桿楊、毛白楊、五角楓等34種。
觀賞植物:主要有蘇鐵、雪杉、水杉、無花果、玉蘭、牡丹、芍藥、臘梅、月季、牽牛、鳳仙、玫瑰、夾竹桃、美人蕉、大麗花、文竹、仙人掌及各種菊花等。
雜草:主要有苦菜、蒼耳、大青葉、洋金花、茵陳蒿、雞眼草、狗尾草、虎尾草、鵝不食、王不留、馬唐、青蒿、龍牙、稗子、茜草、米蒿、蘆葦、薺菜、艾蒿、鬼針草、胡枝子、旋復花、藍花苜蓿、水芹菜、禿瘡花、灰條、枸杞、虱子草、蒺藜、甘遂、豬毛草、阿爾泰紫苑、荊三棱、水蓯蓉、細葉眼子菜、莎草科、紫花苜蓿、草木犀、野葡萄蔓等。

動物資源

野生獸主要有:草兔、黃鼠狼、蝙蝠、小家鼠、大家鼠、田鼠、黑線鼠、黑線姬鼠、黃鼠、狼、狐狸、獾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廢保、甲制,設區公署、鄉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9區,76鄉。
1949年9月將渭河三廠區(共5鄉)劃歸盩厔縣。
1951年5月,將楊陵區湋河以北的上營、新寨兩個鄉,大庄區的南、北廟底、毛家嘴、趙家崖、王家窖5個村和貞元區的麻西寨兩堡劃歸城關區。
1952年6月,將原71鄉縮編為64鄉。
1955年8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將第八區(魏公)的賈晁鄉劃歸第一區(城關)。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楊陵、普集三鎮,16鄉合併為7鄉。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將7個鄉改為7個人民公社。同年11月,又將7個人民公社改設為5個人民公社,轄27個管理區。
1961年8月1日,武功縣建制恢復,將原5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4個人民公社,轄244個生產大隊。武功縣治所遷普集鎮。
1964年,將扶風縣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劃歸武功縣楊陵公社。
1965年4月設楊陵、普集、小村三個鎮。
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建制,全縣設三鎮12鄉,轄365個村民委員會(511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並改車站公社為北營鄉;武功公社為武功鎮;原車站公社的田家、桂家、東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劃歸普集鎮;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歸小村鎮。
2001年11月,全縣8鎮7鄉合併為8鎮4鄉,撤消原觀音堂、薛固、北營三鄉,分別併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鎮。
2011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武功縣撤銷南仁鄉、代家鄉、河道鄉、普集街、分別併入普集鎮、貞元鎮、長寧鎮、小村鎮。全縣由8鎮4鄉合併為8鎮。

區劃現狀

2019年,武功縣下轄1個街道、7個鎮。武功縣人民政府駐普集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610431001000普集街道
610431101000蘇坊鎮
610431102000武功鎮
610431103000游鳳鎮
610431104000貞元鎮
610431105000長寧鎮
610431106000小村鎮
610431107000大庄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武功縣公安戶籍年末總戶數12.86萬戶,戶籍總人口為43.8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5.87萬人,農業人口28萬人;男性22.91萬人,女性20.95萬人。常住總人口為41.48萬人,出生率為10.39‰,死亡率為6.84‰;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6‰,城鎮化率為39.39%。

政治


現任領導

姓名職務
蒲春俠縣委書記

經濟


綜述

2019年,武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16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5億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69.24億元,同比增長-0.2%;第三產業增加值60.67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808元。三次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18:45.21:39.61。全年實現非公經濟增加值為92.11億元,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0.14%。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武功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12億元,同比增長7.6%。全縣在庫項目178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1%。城鎮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7%;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7%。 
財稅收支
2019年,武功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383億元,同比增長20.2%,其中各項稅收收入為1.9145億元,同比增長27.4%;非稅收入3238萬元,同比增長-9.9%。
2019年,武功縣地方財政支出達到26.945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財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5.523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2.5862億元;醫療衛生支出4.094億元。 
人民生活
2019年,武功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415元,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451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49元,增長9.6%。 

第一產業

2019年,武功縣農業總產值完成39.1億元,同比增長8.3%,實現農業增加值25億元(含農林牧漁服務業),同比增長4.4%。 
種植業
2019年,武功縣糧食總產量19.7萬噸,同比增長1.03%。全年茶、桑、果總產8.4萬噸,同比增長9.82%;蔬菜及食用菌總產19.4萬噸,同比增長9.18%。 
畜牧業
2019年,武功縣肉類總產1.14萬噸,同比下降5.59%;禽蛋總產1萬噸,同比增長4.16%;奶類總產3.63萬噸,同比下降3.58%。 

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武功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70.1億元,同比增長1.3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35億元(含軍工),增長0.9%。全社會累計用電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8%。其中工業用電1.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5%。 
建築業
2019年,武功縣資質內建築業企業個數為8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1.45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武功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59.17億元,增速9.6%。分行業類別看,批發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7.31億元,同比增長20.9%;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5.03億元,同比增長7.4%;住宿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16億元,同比增長8.4%;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0.01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完成消費品零售額35.42億元,增速12.7%。限額以上電子商務零售企業完成零售總額17.46億元,同比增長4.8%,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9.5%。 
房地產業
2018年,武功縣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15.86%。私人建房投資增長10.8%。 
金融業
截至2019年末,武功縣各項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56.45億元,同比增長5.5%,較年初新增10.3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8.13億元,同比增長11.1%,較年初新增3.1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比30.8%,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文化


地方特產

辣椒
武功土織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集燒雞
武功土織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集燒雞
亦稱“秦椒”,屬武功縣特產,有辣味濃烈、皺紋均勻、角型修長、色澤鮮紅,入湯不沉等特點。1989年,省政府確定武功縣為辣椒種植基地縣。
大蒜
建國前,境內種有生產蒜苗或早蒜薹的當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為主,零星種植,一年一料。
土織布
土織布含棉量度100%,它選用全優質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沒有人為的污染,純手工製作,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
曬煙
武功煙葉種植及烤制加工技術,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民國期間,上下塬均有種植,多以自食為主。其品種主要有“落地黃”、“黑大漢”等,古老的煙種“小蘭花葉”偶有種植。
普集燒雞
色亮、肉爛、味香、百食不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旗花面
據傳明孝宗的正宮娘娘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蔥花,細面些許,后即食。具有薄、勁、光、稀、煎、汪、酸味出頭等特點,風味獨特。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

交通


隴海鐵路、連霍高速、西寶中線、西寶北線、107省道穿武功縣境而過,距西北最大的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具有12小時之內通江達海、連通國際的交通保障能力。 

公路

建國后,公路建設加快。1965年境內通車48.4千米,1979年增至97.57千米。到1990年,有各級分管的公路40條,長234.4千米,其中段管公路48.4千米;過境公路兩條,43.7千米;南北主幹道一條,17千米;縣地方道路十條,103.5千米;專用公路三條,40.9千米;鄉村沙石路25條,73千米;村間土路501.2千米。全縣鋪築瀝青路面93.89千米,56%的行政村路面都鋪上了瀝青或沙石。

鐵路

隴海鐵路武功段民國25年(1936)建成通車。東自興平入境,經尼安村、羅古村、普集鎮、張堡村入楊陵區南庄,長19千米。民國25年(1936)建張堡村漆水河鐵橋一座,武功(今楊陵)火車站東、西閘口人行道兩條。1952年新增仁村康家渭惠渠過水涵洞(40米)、上顯村橋(60米)、張堡村漆水河鐵橋(80米)、武功站東渭惠渠過水涵洞(60米)等4座。1970年建成複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實現電氣化。

運輸

2019年,武功縣新能源公交車1、2、3號線全面開通。

社會


教育事業

2019年,武功縣學前三年適齡幼兒入園率98.95%;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6.6%;高考二本上線2521人,上線率72.17%武功縣實驗二小即將全面建成投用。全縣在校學生35908人,其中小學學生在校學生24638人,普通中學在校人數11270人;專任教師人數3897人;幼兒園55所,普惠性幼兒園數量51所。 

衛生事業

截至2019年末,武功縣擁有衛生院11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衛生技術人員2472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7人。 

社會保障

2019年,武功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9.246萬人,其中繳費12.9726萬人,共征繳養老保險費1748.94萬元;符合領取養老金待遇62734人,累計發放養老金1.0482億元。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0549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人數18735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11.814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計報銷4387.87萬元,其中:城鎮職工醫療基金報銷3702.26萬元,居民醫保基金報銷406.8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6.1077萬人,就診總人數117.1729萬人,總補償2.8411億元,其中住院人數72883人,住院補償金額24893.11萬元,門診人數109.8846萬人,補償金額3517.41萬元。 

社會福利

2019年,武功縣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480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10470人。 

脫貧攻堅

2019年,武功縣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183.26萬元,扶持3349戶貧困戶發展適宜的產業項目,使中長期扶貧產業覆蓋面積到了96%以上。資助各學段貧困學生22024人(次),發放資助金1386.86萬元,其中建檔立卡學生5968人次,發放資助金370.57萬元。為全縣979名大學生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共計金額716.82萬元。對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先後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5668.41萬元。退出貧困村20個,脫貧885戶3176人,貧困發生率為0.49%。

旅遊


武功縣建縣有2300多年的歷史,武功城隍廟、鄭家坡遺址、報本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姜嫄墓、蘇武墓、武功關帝廟、教稼台、望仙宮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5處。縣境內不僅地面文物豐富多彩,且館藏文物也極為珍貴,計1800餘種,其中一、二、三級國寶46件。

城隍廟

武功縣城隍廟
武功縣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歷史悠久,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門、獻殿、正殿、寢殿皆面闊五楹,東、西陪殿均外接九間迴廊,正、寢均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邊、勾頭、滴水全為琉璃構件,五彩閃爍,富麗堂皇,兩側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特別是復建的牌樓,通高12米,寬11米,全琉璃屋面,堪稱關中一絕。

蘇武墓

蘇武墓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墓壙東向,背向鳳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為“武功八景”之一。

教稼台

武功縣[陝西咸陽市武功縣]
武功縣[陝西咸陽市武功縣]
教稼台為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遺跡,為“關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國八大名台之一。原一矩形土心磚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之路。洞門東口上有寬約1米、長約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區”。上款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縣事鄧兆桐立”,西口上為“教稼台”。歷經滄桑,幾度興圮之後,於1987年恢復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教稼立台漆水畔”為《武功八景》之一。

報本塔

武功縣[陝西咸陽市武功縣]
武功縣[陝西咸陽市武功縣]
蘇武紀念館位於武功鎮龍門村前的台地之上,東臨漆水,西依鳳崗。
該紀念館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依次為仿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南北陪殿、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祭台、墓冢。墓前豎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漢典屬國蘇公墓》、武功縣令阮曙書《漢典屬國蘇子卿墓》及民國時期的《重修蘇武墓門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稷祠

后稷祠坐落在武功鎮城內的稷山之巔,俗名上閣祠,始建於漢代,歷史悠久,全國聞名。整個建築布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疊翠參天,松濤陣陣,“上閣鐘聲聞九天”為《武功八景》之一。此處三面環山,登臨遠眺,武功舊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蟻,所有建築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小華山

小華山位於武功鎮南門外西側,曾異名“葆貞庵”,據縣誌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家張載講學之“綠野亭”遺址,這裡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群眾集資恢復,修建了“迴廊折欄”和“飛檐八卦亭”。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陝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誌記載: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反賊宇文化及等弒於揚州后,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后葬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

代表人物


張升民,男,漢族,1958年8月生,陝西武功人,1978年2月入伍,197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政治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委副書記,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黨委書記,上將軍銜。第十九屆中央委員。第十九屆中央紀委委員、常委、副書記,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高進才,1923年2月出生,陝西省武功縣人,1934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排長、連長、學員隊長,東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被裝處被服科科長、被裝處處長、軍需部副部長,後勤分部部長,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瀋陽軍區後勤部顧問等職。1987年5月離職休養副軍職離休幹部,因病於2015年7月28日在瀋陽逝世,享年92歲。 
朱靜芝,女,漢族,1955年8月生,陝西武功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11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技術推廣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高級農藝師。
戴征社,男,漢族,1960年11月生,陝西武功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北農學院農業機械化專業,大學學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張師渠(1867-1932),字仲良,陝西省武功縣南仁鄉人。 清同治六年(1867)生。清末廩生。后在三原正誼書院深造后留院。張師渠賦性豪邁,且又精於醫術。曾以行醫為名,遨遊各地,廣結豪俊。
張尚謙(1871-1928),字子益,號晦齋,陝西省武功縣大庄南立節人。 清同治十年(1871)生。平生謹行慎言,學貫古今,特長書法,縣內碑文、牌匾多系其手。
劉方仁,貴州省原省委書記,1936年1月生,陝西省武功人。大專學歷,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任第九屆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五屆中央委員。2004年6月29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劉方仁犯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田養泉(1914-2007)陝西省武功縣薛固鄉杜家堡人。1932年4月參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1932年底,中國工農紅軍二十六軍成立后,歷任部隊司務長、政治指導員、參謀、秘書等,轉戰在照金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八團副官主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九團供給處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九團一營政治教導員;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九團二營政治教導員;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九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政治處主任等職務。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歷任新四軍第三師十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新四軍淮北軍區第一支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書記、新四軍第三師十旅二十九團政治委員(團長王鳳余)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5年10月隨部隊開赴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西滿軍區兵站部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總供給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後勤部供給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總供給部政治委員、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政治委員、直屬供給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後勤部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後勤部顧問等職務。1982年11月離職,在廣州軍區聯勤部東皋大道干休所休養,正軍職離休幹部。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3月17日16時30分在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焦易堂(1880~1950)名希孟,號易堂。陝西武功人。幼時家貧,14歲才開始讀書,后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法科。 清宣統元年(1909),焦自省自治研究所學習結業,曾遍游周秦漢唐勝跡,萌發復興民族之志,經井勿幕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次年返武功,被推為縣勸學所所長。宣統三年(1911)廣州起義失敗后,井勿幕奉命回陝,布置同盟會員分頭準備起義。八月,井到武功見焦,委其聯絡關中西部志士。焦在聯絡武功、扶風等縣數十人後到西安,與郭希仁、曹印侯等籌商起義。10月22日,在同盟會員聯合新軍、哥老會發動的西安起義中,焦任張鳳翙大統領行營參軍。后在保衛辛亥革命成果的陝西西路與東路戰役中,焦隨督師於旬邑和華陰的大都督,于軍事多所臂助。1912年被選為陝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在省議會上又被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1913年2月參眾兩院在北京複選,國民黨獲勝,在兩院均佔多數議席。在國會開會時,焦等國民黨議員激烈斥責袁世凱的作為,並否決了袁主使簽訂的善後大借款合同。袁世凱欲以重金拉攏國民黨議員-,遭焦等嚴詞拒絕。刺殺宋教仁的罪證公布后,袁與國民黨已不共戴天,相繼免去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等國民黨成員的省督職務,派兵鎮壓“二次革命”,並於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撤銷國民黨黨員的國會議員資格,使國會名存實亡。焦等沒有屈服,繼續從事反袁鬥爭。1914年,焦因母親病喪返陝。事畢即聯絡革命黨人,反對袁世凱的親信、陝西都督陸建章,曾隻身潛入督署投擲炸彈二枚(因0受潮未炸)。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19日,武功縣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武功縣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2月,榮獲陝西省雙擁模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