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覃鄉

江西省瑞金市轄鄉

澤覃鄉,隸屬江西省瑞金市,位於瑞金市南部,東與福建省長汀縣古城鎮、四都鎮為界,南毗拔英鄉,西鄰沙洲壩鎮,北連象湖鎮,距市區2.5千米,贛瑞龍鐵路、206國道橫穿鄉境。 

澤覃鄉總面積2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約1.36萬畝,山地面積約31萬餘畝,下轄12個行政村,191個村民小組,其中光輝村為鄉政府駐地。據統計,2015年該鄉總戶數4528戶,總人口2.02萬人。 

2018年,澤覃鄉工業企業共1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家。

歷史沿革


今澤覃鄉地城屬於宋朝浮鄉,明朝設桃陽隘、新中隘,屬常鄉一里、浮鄉四里管轄,清朝屬中區(設縣城)和南區(設武陽)管轄,蘇維埃時期屬桃陽區、武陽區管轄。民國時期分別設凌霄鄉、凰崗鄉、石水鄉、庵子鄉。 
建國初期屬象湖區、武陽區管轄;1956年,撤區並鄉,分別設凰崗鄉、安治鄉、石水鄉、步權鄉;1958年9月19日,成立安治人民公社,綿江墾殖場為場社合一體制;1961年,場社分開;1963年,石水公社併入安治公社;1969年1月1日,為紀念毛澤東胞弟、中央分局委員、紅軍獨立師師長毛澤覃烈士,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澤覃公社;1984年6月15日,撤社建鄉,更名為澤覃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澤覃鄉位於瑞金市南部,東與福建省長汀縣古城鎮、四都鄉為界,南毗拔英鄉,西鄰沙洲壩鎮,北連象湖鎮。全鄉總面積2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澤覃鄉地處武夷山西側,地形東高西低。東南部屬於山區,仙人湖、火星崬海拔915、868.7米,為全鄉最高點。中部為丘陵谷地,西北部為盆地。 

氣候

澤覃鄉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適宜農林作物生長發育。但受季風影響,降雨和氣溫變化大,偶有水旱、酷熱和冰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澤覃鄉耕地面積約1.36萬畝,山地面積約31萬餘畝,山地面積明顯高出耕地面積20倍多,素有“林業之鄉”譽稱,是贛江源的主要源頭,境內十萬畝青山為南華水庫提供良好水源,供瑞金城居民的生產、生活、工業用水。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澤覃鄉下轄12個行政村。光輝村為鄉政府駐地。
光輝村明星村五龍村石水村新豐村步權村
希平村安治村澤覃村陶林村蘭崇村永紅村

人口民族


2000年,澤覃鄉總戶數4396戶,人口21246人,以漢族為主,安治、陶珠兩村分佈部分畲族居民。 
2015年,澤覃鄉總戶數4528戶,總人口2.02萬,以漢族為主,安治,陶林兩村分佈860名畲族村民。 
2017年,澤覃鄉常住人口有1.33萬。 
2018年,澤覃鄉戶籍人口2.28萬。

經濟


綜述

2000年末,澤覃鄉工業總產值2981萬元,農業總產值3521萬元,財政收入26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1元。 
2005年,澤覃鄉農林牧副漁總產值734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616元,糧食總產量1.05萬噸。

農業

澤覃鄉山上盛產杉、松、雜木、毛竹等用材林,以及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坡地盛產油茶、板栗、柑桔、桃、李、柿、梨、枇杷、臍橙等經濟林。農田盛產水稻、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瓜類、甘蔗、煙葉等農作物及水稻雜交種子。 
2012年,澤覃鄉煙葉種植面積950畝,烤煙3000擔;西甜瓜1700畝,楊梅3000畝,培育森林苗木120畝,全年養殖生豬11020頭,肉牛出欄2235頭。也先後引進資金建成了石水村“精品葡萄園”基地、五龍村和光輝村“蔬菜園”基地,通過實施抓黨建促發展產業發展模式,建立了永紅村地栽香菇專業技術合作社,以及一批農村黨員創業孵化基地。
2015年,石水村葡萄園、明星村無公害蔬菜基地、永紅村地栽香菇穩速擴張,五龍村藍莓種植基地、蘭從筍乾製作鏈初具規模,面積達1500多畝,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進一步提升。另發展毛竹78000畝,油茶1600畝,養蜂9000多箱,生豬、肉牛養殖4萬多頭。 
2016年,澤覃鄉全年搭建標準現代化蔬菜大棚2000畝,新增蔬果種植面積600畝,煙葉種植面積500畝,新開發臍橙面積500畝,沙糖桔200畝,油茶500畝,養蜂9000多箱,豬牛羊4000多頭,初步形成了“山上竹木林、水中魚鴨鵝、欄中豬牛羊、田中煙果蔬”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企業

2000年,澤覃鄉興辦集體企業3家,民營企業48家,招商引進養鰻場2家、假髮製品廠1家。 
2017年,澤覃鄉企業個數共105家,企業從業人數869人,其中工業企業10家。 
2018年,澤覃鄉工業企業共12家。 

商貿

2018年,澤覃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家。

文化


地名由來

因毛澤東同志的胞弟毛澤覃在此戰鬥並犧牲,為了紀念他所以命名為澤覃鄉。 

紅色文化

澤覃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蘇維埃時期,澤覃鄉屬最早的老蘇區和最久的老游擊區。蘇維埃早期瑞金革命先軀、本鄉籍人劉忠恩、謝仁鶴、鄧希平,在青年時期接受馬列主義思想。南昌起義部隊來瑞金之機,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瑞金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安治鄉黨支部,領導了安治鄉農民暴動,樹起了全縣第一面武裝鬥爭旗幟,向國民黨打響了第一槍,並成立了中共瑞金縣委,縣蘇維埃人民政府。澤覃人民具有浴血奮戰的犧牲精神,蘇區時全鄉有名有姓的烈士857名。

禮儀風俗

一、喜慶
婚嫁:男女自由戀愛成熟后,告知雙方父母,男方送給女方適當彩禮,女方籌備一定的嫁妝,選擇吉日良辰登記結婚。成婚之日。車輛迎親,男女倆家分別舉行筵席(一般女方早餐男方中餐)親朋好友持禮品、禮金祝賀。
慶誕:小孩出生第3天,興做“三朝”,以慶誕生。主人設晏招待,產婦娘家來客及親朋好友,並向來賓饋贈紅蛋(染紅雞蛋、逢雙數)。赴宴者,須備禮品或禮金。小孩滿月、周歲、外公、舅公牽頭做“滿月”,“過周”主人皆備宴席,款待來客。
做壽:做“生日”。一般由女兒牽頭,親友隨賀,“男做齊頭(40、50、….….)女做—(41、51、……….)”花甲之年(60、61)尤為隆重。舊時,長輩生日,晚輩行叩拜禮,今以敬詞祝賀。
上大學:村內學子考取大學,村裡父老、親朋好友及老師,同學前往道賀,主人設宴款待客人。
喬遷:新居落成后,主人擇日喬遷(過火)親朋好友鄰居前來慶賀,主人做“過火酒”款待客人。
二、喪葬:
境內喪葬習俗大同小異,大致分為“送終,報喪(卜告)入殮。弔喪、堂奠、出殯、完風水”等程序。
死者臨終前,事家同守,謂之“送終”,斷氣后,死者家屬派人以口頭形式向親友告知死者故因及安葬時間,即報喪;家人目送死者入棺入殮(選擇吉日良辰)叫入殮;在棺木榜設靈屋布置靈堂、供祭品、焚紙錢,神飯。生前親朋好友前往弔唁,叫弔喪;孝子孝孫和親屬備牲儀、酒果、香燭、祭奠亡靈。有的還有在孝堂請理髮師給孝子、孝孫剃孝腦(剃頭)禮生引導孝子孝孫披麻戴孝三跪四拜祭奠。以上儀式統稱堂奠。堂奠之後,孝子護靈退出廳堂,八仙抬棺出殯。此時要撐傘遮住天白,出廳堂后,要鳴炮奏樂,棺放坪凳上,八仙用繩捆住扛子和棺木及帶路雞,禮生帶著孝子孝孫撐傘游棺,順三轉反三轉后,八仙抬棺喊走,此時鳴鑼開道,撒紙錢人開路,八仙、吹鼓手居中,孝子、孝孫穿麻衣草鞋,掛哭喪棍隨後,死者親友著素殿尾。有的人女婿做欄路祭,送喪至三叉路口返身,再由孝子孝孫抵墓地落葬。葬用熟磚或三合土。水泥建墓地、墓墳,其穴深五六尺,立碑文、墓堂、為日後子孫掃墓之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政府號召普遍推行“火葬”。

交通


澤覃鄉距瑞金市區2.5千米,贛瑞龍鐵路、206國道橫穿鄉境,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社會


2000年,澤覃鄉擁有中小學13所,衛生院1所,光榮敬老院l所,文化站、廣播站、有線電視站設施齊全。

旅遊


澤覃鄉旅遊資源豐富,位於東部的三座寶塔,史稱“筆架凌霄”,為瑞金八景之一。安治石拱橋為古代瑞金石拱橋建築之一,作為“安治暴動”遺址,進行了重新修善,命名為“金鵲橋”,也叫“安治橋”。毛澤覃烈士陵園於2015年被評為“贛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鄧希平故居(醒群小學)作為紅色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進行了良好的修善和保護。境內還有十餘個庵堂廟宇,是宗教佛僧信仰和人們避暑旅遊勝地。

筆架凌霄

龍峰塔:(又名巽塔、文興塔),位於瑞金縣城東南2.5公里,澤覃鄉希平村駐地西北3公里,座落於今希平村與南崗村交界的筆架山山峰上。距歷任村5公里,此塔居東北面,往西南走向。此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系七級六面實心磚塔,高約20米,塔下部嵌青石匾,曰:“龍峰塔”。塔下山坡原建有護塔之文興寺。據《瑞金縣誌》記載:文興塔,即巽塔也,在浮鄉三里方巾嶺。明萬曆年間,知縣潘舜歷蒞任捐俸倡,率邑紳朱善卿等同建。
筆架凌霄
筆架凌霄
鵬圖塔:(又名丙峰塔,大路崬塔),位於縣城南偏東2.7公里,澤覃鄉安治村駐地西北3公里,座落於今安治村與溪背村交界處的筆架山山峰上。東北面有龍峰塔,西南面有鳳鳴塔,此塔居中。始建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系九級六面空心三合土塔。高約24米,塔下部嵌石匾,曰:“鵬圖塔”。據《瑞金縣誌》記載:丙峰塔在縣城城南五里竹園嶺崬一個山頭上,“為學宮對山”。乾隆元年邑紳賴梯雲、賴定俸等捐資同貢生楊方堅、生員楊長晉、朱芾等募眾鼎建,其地基於鄧惟元義施。塔成匾,曰:“鵬圖塔”。
鳳鳴塔:(又名丁峰塔,廟角塔)位於縣城南3.4公里,澤覃鄉光輝村駐地1。5公里的筆架山山峰上,此塔居西南,往東北走向,有鵬塔(居中)、龍峰塔、(居東北)此塔建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系七級六面空心三合土塔,高20米,塔下部嵌一青石匾,其上字跡已難辨識。據《瑞金縣誌》記載:“鳳鳴塔”。它與丙峰塔同建,其地基邑紳李秉禮等後裔捐出。塔成匾,曰:“鳳鳴塔”。
此三塔為瑞金八景之一:——筆架凌霄,聳立在瑞金城南的竹園嶺崬筆架山上。也是澤覃鄉的風景之一。2008年,由瑞金市政府牽頭集資,恢復原貌,已全面修繕一新。

寺庵道觀

松心庵:位於今澤覃鄉澤覃村松心庵,唐朝後期建庵,中途曾有過幾次維修、續建,是鄉境內最早建的庵廟。有“先有松心庵,後有東山寺”之傳說。有羅公菩薩、釋迦佛,觀音菩薩,齋神。佔地面積1.5畝。1958年破四舊毀掉菩薩,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後,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
凰崗羅溪福主赤砂廟:位於今澤覃鄉明星村羅溪賴屋崗崗坂邊上(始建於唐朝)。續建於清朝嘉慶8年(1803年),1999年10月重建於原位置。
凰崗福主廟:位於今澤覃鄉明星村社公及贛龍鐵路旁邊,始建於明朝洪武8年(1375年),修建於1994年秋。因國家建築鐵路搬遷。1997年秋遷建。
凰崗普應寺:位於今澤覃鄉明星村大村腦贛龍鐵路旁邊、始建於1994年秋,因國家建築鐵路搬遷,1997年秋遷建。宗點證字(贛)F070650053
羅溪庵:位於羅溪庵背崬下,今澤覃衛生院崬子下,始建於明末清初,1915年(乙卯年)被洪水沖毀。曾居過道士,行道教,有觀音菩薩、齋神。神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1958年破四舊時拆毀。
歷任福主廟:位於歷任老屋村小組楊氏祠堂側面附近,始建於清朝中後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拆毀。
廟角福主廟:位於廟角村水口,始建於清朝後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拆毀。
石水龍頸莆杓形庵: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早子排東南龍頸坑路邊莆杓形,始建於清朝中期,1987年後陸續修建。會期7月19日,祀觀音菩薩等齋神。
石水舟坊福主廟: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舟坊荷樹崬下綿江河墈上。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歲次辛酉(1621年),邑人邱敬塘捐建,祀唐朝將軍馮祥興三兄弟,曰:福主廟。清朝康熙四十六年,歲次丙戌(1706年)大水漂沒。乾隆七年,歲次壬戌(1742年),邱仁輔、邱顏、邱時、邱仲啟等人倡眾姓氏,重建左邊社公檀,其山土地基,俱邱姓施出。清同治《瑞金縣誌》有載。1958年,破“四舊”時,全部拆毀。
石水圩天后宮廟: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石水圩北端,始建於清朝順治初年間(1644年)1982年後陸續修建。
石水九村福主廟:位於澤覃鄉石水圩西南部,廟子下路邊,始建於清朝中後期,當時九村指:上牛尾壩、黃泥塘、石水圩、竹沙塘、劉坑、下劉坑、上新屋、倉下、黎屋。會期正月初3至16日、4月15日、8月初5日。
石水陳氏廟:位於澤覃鄉石水村下陳屋,西面河邊,於陳慶甫後裔建。
石水朱氏廟:位於澤覃鄉安富村楊梅崗南面河邊,於朱本堅後裔建。
豐田瑞蓮山寺:位於上豐田瑞蓮山。始建於清朝後期,原名瑞雲山寺。民國期間遭燒毀,1989年後當地百姓集資捐建,有多種齋神菩薩,后改名為瑞蓮山寺。
步權石圳坑水口廟:位於澤覃鄉步權村石圳坑水口路邊,始建於清朝後期,由五穀大神、滿堂佛主等多種葷神菩薩,民國時期倒塌,1989年後陸續修建。
步權崗下和靈仙廟:位於桃陽隘九礤甲崗下,始建於清朝中後期,祀龔、柳、楊三仙,敬用齋果,會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十月十八日燈會,民國時期倒塌,1990年後修建。
茶寮福主廟:位於家庭坑口水口處,始建於清朝中後期,民國時期倒塌,1989年後續建,現有葷神、齋神等多種菩薩。
澤覃黃鱔口永隆福主廟:位於澤覃鄉澤覃村黃鱔口,始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癸酉歲),有多種齋神菩薩。神會:五月初一禾苗神,八月初七羅公神,民國至建國初期曾經維修過幾次,1987年後陸續修繕。
澤覃箬別凹背回龍宮廟:位於箬別凹背,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歲(1841年),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會期正月13至15日,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曾維修過幾次,先後駐紮過紅林大隊、綿江林場水運隊,后因年久失修,2005年自然倒塌。
福主廟:(前身回龍亭廟),位於安治前。明朝稱常鄉桃陽隘營下甲,清朝稱南區庵子鄉。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1717年),由賴定俸、黃承璋、劉份、賴梯雲、胡文翰、賴定禧、賴仕璋、劉文政、鄧上釗、鄧帝佐、顧其偉、邱仲文、高士元、胡巍山、胡采臣、鍾學元十六人合銀生息,賣田、米而建,先建回龍亭,亭樓上塑馮候福主等多種葷神菩薩,蓋瓦建廟,費銀千餘金。每歲施茶五月,為福主廟禾苗神,民國為庵子鄉政府所在地,安治暴動舊址,建國初期為中共安治鄉黨委、安治鄉政府所在地。
安治鵝公仙紫雲庵:位於澤覃鄉安治村杉窩鵝公仙崬。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戊申歲)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歲),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焚毀。十年後,合坊紳氏重建。其地基山岡胡求懿施出。清同治《瑞金縣誌》有載。民國時期修繕過。1985年後陸續修繕。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
希平滴水寨觀音廟:位於澤覃鄉希平村田坑滴水寨崬,始建於清朝前期,咸豐前十年有過重修,有羅公、趙公、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廟會:正月初六至初九日、八月初一至十五日1982年後陸續修建。宗點證字(贛)F070650045
龍山廟:位於半工子社公下左側,始建於明末清初,有馮候福主等多種葷神菩薩,逢農曆五月中旬抬禾苗神遊田段,1969年文革期間破四舊拆毀。
仙背廟:位於大田下羊山路口邊,始建於清朝中期,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1969年文革期間破四舊拆毀。
藍田菩薩岩翠華寺:位於澤覃鄉藍崇村邱屋5公里處,始建於明朝初年間,1982年後陸續修建。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廟會:農曆八月初一、十月十五日。宗點證字(贛)F07065140
山崇清峰山廟:位於張屋與江屋交界處田壠堪上,始建於清朝後期,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1987年後陸續修建。
慈雲山廟:位於澤覃鄉山崇村陳坑,始建於清朝後期,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1995年重建。

古塔古橋

朱氏塔: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與安富村交界處(楊梅崗對面崬),明朝正德年間(1517年),朱本堅後裔建。五級六面空心,用三合土砌成,塔頂遭雷擊被毀。
陳氏塔: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與石闊村交界處(下陳屋對面崬,風雨亭上側),明朝正德年間(1517年),陳慶甫後裔建。五級六面空心,下四級用三合土砌成,第五級用青磚所建,塔高11米。
這兩座古塔,既是風水塔,又是風景塔,拴住上、下三壩“排形”屋場而建,傳說能助丁助財。
新中古塔:位於澤覃鄉新中村朱噴屋背的塔子崬。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戊辰歲(1880年)由陳海齡建。三合土結構,因年久失修,塔頂已倒塌一半。
石拱橋:位於澤覃鄉安治村與希平村交界處庵子前。距歷任村7。5公里。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670年),橋長十丈,寬一丈三尺,高二丈四尺,有三個石拱,中間有兩個橋墩。兩頭各有護岸,全部用二百多公斤的條石砌成,像三條“飛虹”,橫跨在安治河上。雄偉壯觀。此橋是瑞金東南部古代建築之一。是縣城通往長汀樓子壩的重要橋樑。此橋連同廟樓。及周圍草坪。是歷代政府駐紮場所,是國共兩黨的兵爭之地,是當地人民政治、經濟、交通文化活動中心。近二十多年來,石拱橋年久失修被洪水沖毀后,交通中斷。
庵子前石拱橋:位於庵子前福主廟邊,距城南十里許,是瑞金南部古代建築物之一,是省際古道重要橋樑,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原名曰:“金鵲橋”由危彩霞,鄧帝佐倡首同眾募建。張恆造戶獨資捐建一拱於北端。三拱古橋長十丈,闊一丈三尺,高二丈四尺,且兩端有長坡護岸,有序記,詩賦錄人藝文碑誌。1927年9月7日,賀龍,葉挺率南昌八一起義部隊路過此橋,1930年4月3日鄧希平在此橋頭領導安治農民暴動,在此橋頭樹立全縣第一面武裝鬥爭旗幟。1937年,國民黨保安團在橋頭築固堡,加重了橋身壓力,1958年,橋頭序記,詩賦錄人藝文碑誌被“破四舊”而毀。20世紀70年代,綿江林場水運木材衝擊橋墩,1987年,由於年久失修,1987年、2009年被洪水分次沖塌2孔,未曾修復。
出米石:位於澤覃鄉藍崇村境內邱屋村小組進去5公里處,距歷任村25公里左右,接近贛、閩省界線。此石是天然石,呈不規則長方形,有石縫口一個。據歷史傳說:此後的石縫口,每天會有半斤大米出來,跟普通大米一模一樣,可供來紙槽挑紙的一個挑夫吃,時間久了,後來被一個貪心的和尚發現,他就用鑿子把石縫口鑿大,希望多出一些米。石縫口鑿大后,一個米都沒有出了。這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它說明了一個哲理:“人不能貪心”。此石是否有米出,只是傳說而已,但這塊奇神石確實存在,並非有詐。經筆者實地測量此石長4。1米,寬4米,厚1。6米,高3。6米,且石質堅硬。
石圳石:位於澤覃鄉步權村境內石圳坑村小組屋對面段山腳下。距歷任村15公里,此石是天然石,長方形石條,中間有凹槽,呈“凹”字形,自然長在山腳邊下,有水通過石圳長達2米,流入農田灌溉,還發揮作用。它使這段田自古以來旱澇保收,從來不要用竹管或樹槽引水。這個村莊就用這塊天然石圳石,命名為石圳坑。
羅溪石拱橋:位於澤覃鄉羅溪段與邱凹段交界處,南北走向,橫跨羅溪河上。是瑞金南部古代建築物之一,是古代當地重要交通要道,是鄉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橋樑。始建於元朝至正元年辛巳歲(1341年)縣人尹叔清初建橋,後由知縣鄭翼建三墩。明朝嘉靖年間省祭李篪(字羅溪)募捐重修。橋長三丈六尺、寬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兩孔由鑿條石,三合土,砂石構成。石橋兩邊有護欄。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十八日大水、雲龍橋、羅溪橋二橋盡圯。明朝隆慶元年丁卯(1667年)縣人李鐸加修馬道石墩。辛未年(1571年)楊勝森捐資重修。后木橋旋毀。明朝萬曆壬辰(1592年)楊勝森、賴學敬、劉仕甫增墩四尺,架木為梁,建屋覆之。清朝順治八年辛卯(1651年)知縣錢江,乃清橋會勸募,修復一新之。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中墩崩塌,縣人陳讓(知州官職,橫山背人)又清橋會銀勸募重修,雍正年間,李常聲首捐銀三十兩。同劉繼美勸募重建石樑工未竣。常聲,繼美俱故后,李常聲之子嚴叉捐銀一百兩,同劉繼美之子日楫,督理完工。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十三日至十九日,雷雨冰雹同下,縣南山崩極多,沖毀田地房屋,羅溪橋與上、下湖陂及各鄉陂堰多被沖塌,石拱橋幾處殘缺。民國38年(1949年)六月大水沖毀羅溪橋,淹沒良田,拱橋變平板橋。1952年6月7日—8日,連降大雨,再次沖毀羅溪橋后,綿江林場水運木材,橋墩影響木排筏道,就拆除了中間橋墩,用長杉樹搭平板橋於兩端,鋪厚層砂石,供人車通行,1979年在離老橋30米處的下游重建新羅溪橋,1980年拆毀老羅溪橋。
下羅溪橋:即羅口橋,位於澤覃鄉浮田段與墓嶺崗交界處,南北走向橫跨羅溪河下游,是古代瑞金雲龍橋——懶婆凹——石洲灣——福建歸龍山省際古道(石階路)必經橋樑要道。舊系木橋,生員楊明璋之母謝氏捐資首創三墩,架木樑屋其上。清朝順治四年丁亥(1647年)山水大發,淹沒橋樑,縣人陳讓(知州官,橫山背人)同眾增高石墩四尺,架屋其上,時有橋寓民人羅世偉、王惟連、彭文郭、曾美良稍助工費。清朝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大水沖塌,次年(1707年)陳讓之子受祺(知縣官,橫山背人)等人捐資重建石橋,由鑿條石,三合土,砂石構成,橋面兩邊各建護欄。1933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去武陽開“春耕生產運動”贈旗大會時,工作團一行人路過此橋。1968年、2004年,曾用鋼筋水泥就地修復,可行人通車。
上羅溪橋:位於下湖陂下方300米處,今南華電站門口。始建於清朝前期,民國四年(1915乙卯年)特大洪水沖毀,1959年鋪木板橋,1984年建水泥平板橋,由兩個孔的橋墩,現可通車輛。
上三壩橋:位於澤覃鄉石水上三壩綿江河上,壩子下至上湖方向,由清朝康熙十九年(1754年)朱本堅公堂施贍,渡田三畝余,其子姓人等,共起渡會以備修造,曾有過多次大水沖毀,聚眾公堂施捐建,20世紀60年代后,興建大石陂水輪泵后,此橋被拆毀。
回龍橋:位於常鄉桃陽隘庵子前,路通福建方向。舊系木橋架木,后逢歲破山水衝去。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公元1717年),胡巍山、楊次瑾、楊選臣等捐資,並募眾鼎建石橋。上架屋瓦,約費千餘金。

古茶亭

風雨亭:位於浮鄉四里,今澤覃鄉石水村上三壩對面山坳上。明朝正德十二年丁丑歲(1517年)朱本堅建風雨亭,清朝乾隆十二年丁卯歲(1747年)由朱本堅後裔朱廷選、朱邦傑等人重修。清朝咸豐八年戌午年歲(1858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將領石達開部曾路過駐守風雨亭。後向會昌,信豐進擊。1933年5月18日毛澤東主席和工作團一行人去武陽開“春耕生產運動”贈旗大會路過此亭。
新中亭:位於浮鄉四里,今澤覃鄉新中村隘下崬,由縣人賴次瞻獨力捐砌亭5餘丈。清朝乾隆年間,新中村陳氏為緣首,聯合朱氏、賴氏、邱氏、劉氏、李氏等人捐資修亭,因位於新中隘境內,故取名新中亭。三百多年來,曾有過幾次倒塌,附近百姓捐資金重修多次。1972年,修通石水至新中,豐田公路時,拆毀茶亭,後由綿江林場在公路邊此處建木竹檢查站。
賴婆垇亭(古代稱竹泉庵茶亭):位於浮鄉四里,劍嶺下,路通於會昌縣城,今澤覃鄉五龍村境內去石水村路的山坳上,由附近百姓自願捐資募建。清朝乾隆年間,首建茶亭者功德碑載:楊聿震、賴秉純、張勝上、鄒逸山、鍾盈社、李石峰、楊次瑾、楊及綏、楊道南、廖疇茲、郭軼群、謝鵬上、賴迅山,章宇瑞聯合建茶亭,且置田二十餘畝,每年施茶記,見茶亭內有藝文志。老茶亭在幾百年內,曾有過幾次修理,每次都由附近百姓自願捐資修理。1933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一行去武陽開“春耕生產運動”贈旗大會,路過此亭。瑞拔公路1968年開經此地,老茶亭拆毀。
南坑亭:位於浮鄉四里的南坑崬,今澤覃鄉光輝村南坑崬。清朝乾隆年間,歷任村劉氏為緣首,聯合李氏、楊氏、陳氏、胡氏、鄧氏等人捐資建亭,因位於南坑崬,故取名南坑亭。因年久失修,1958年又蓬“破四舊”無人修理后倒塌。1973年南坑崬修路,通過茶亭位置,拆毀老茶亭,2007年5月,李德全、王業盛、黃茂生、李厚連等人為首,30多人寫緣,捐資重建茶亭於原地點屋側,為水泥、紅磚結構,四周有供行人坐的水泥粉刷長橙,名曰“安康亭”。
凌霄亭:位於城南關外五里,竹園嶺崬省際古道上。今澤覃鄉安治村大路崬與象湖鎮水晶嶺下大路崬(石階路)上坡處。清朝道光十四年甲午年(1834年),知縣梁氏倡捐首事勸募建茶亭。因位於鵬圖塔對面筆架凌霄風景區,故取名“凌霄亭”。內有序記、藝文志、功德碑名單。亭北牆有兩個圓窗似龍眼,可直望清朝瑞金縣府衙門為吉兆祥也。因年久失修,建國初期倒塌,1995年,原安治鄉長羅宏文倡捐首事,有30多人捐資重建於原處原貌。
桃圓亭:位於城南關外五里烏仙崬與柴溝崬之間,今澤覃鄉希平村與象湖鎮水晶嶺下官坑尾山坳處。清末民初當地百姓捐資募建茶亭。因此路直達桃陽崬,此地位於桃陽隘竹園嶺背,故取名“桃圓亭”。比凌霄亭后建,又稱新茶亭。1987年7月劉家華、顧支米、曾榮、謝存賢、曾照明、鄧其照等20多人捐資重建桃園亭,亭內有功德碑,四周有供行人坐的水泥粉刷長橙。
桃陽亭:位於澤覃鄉桃陽崬中段下嶺坑崬路邊(左側可去山崇木問坑,右側去長汀榮坑),清朝中期,由當地百姓捐資建茶亭。因此亭建於桃陽崬,故取名桃陽亭。1960年自然倒塌。
觀音崬亭:位於澤覃鄉桃陽崬江西與福建交界處江西境內觀音凹,始建於明朝中後期,由當地百姓捐資新建,因位於觀音凹而取名觀音崬亭。1960年自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