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

台灣畫家

秦松,台灣詩人、畫家(1932-2007),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與楊英風、陳庭詩、江漢東、施驊合組“現代版畫會”,主張詩與畫必須反映社會生活,成為民眾的良知,作品多反映海峽兩岸人民分離的痛苦。

個人簡介


原名: 秦維鍬
性別: 男
生卒年: 1932-2007
國別: 中國
籍貫:安徽省
是現代詩人

藝術經歷


詩人、畫家。1949年大陸解放前去台灣,進入台北師範學院美術系就讀,開始學習版畫創作。1958年11月秦松與楊英風、陳庭詩、江漢東、施驊合組“現代版畫會”。1959年加入“東方畫會”。1966-1967擔任“現代藝術季”主席。同年發行第一本詩作《原始之黑》,又陸續發行《秦松詩畫集》等。1969年去美國定居。1977年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深造,並參加中國周末活動。1982年回大陸探親訪問。曾為紐約中國文藝中心主席。

成就榮譽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秦松與楊英風、陳庭詩、江漢東、施驊合組“現代版畫會”。
既是詩人又是畫家的秦松,作品多以詩配畫,曾多次獲獎。
主張詩與畫必須反映社會生活,成為民眾的良知,作品多反映海峽兩岸人民分離的痛苦。

個人作品


作品有《秦松詩畫集》、《在中國的東南海上》、《鄉土台灣三十弦》等。
2002年在台灣卡氏珍藏美術館舉辦“秦松七十回顧展”。

評價


秦松像他這樣的抽象畫家並不多,沒有絕對的冷與熱,東方性和世界性很大。從一元起始的一到圓是宇宙觀之符號性視覺呈現。他掌握了“符號和內在精神性結合,和現在的處境結合,現象的思維提升”之基本立場。
畫家喜於表現人在生活中不經意間流露的狀態。這件作品中歪靠的女人體顯得隨意而倦惰,這也是當代藝術中將其視為人性的弱點而屢有的表現;同時,我們還發現人體背部簡練而曲美的線條,並且在人體肌理結構中還隱隱透著一種力量。作品提醒了我們,這種自然生命的力度感似乎與上述人性之間存在一種矛盾。此外,畫家依然慣用他的寫實筆法和質樸的背景去體現細膩的肌理,在現今的藝術行列中再次強調人體—這一西方藝術中的典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