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膏腴之地的結果 展開

膏腴之地

膏腴之地

膏腴之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āo yú zhī dì,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東割膏腴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指的是肥美的土地或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的地區;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含褒義,指土地肥沃的地區。

典故


膏:脂肪,油脂。腴:腹下的肥肉,也指肥胖、肥美。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三》:“秦烏能與齊縣衡韓、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縣衡:即“懸衡”,等量齊觀。)漢.賈誼《過秦論上》:“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因遺冊,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據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六章:“幾年的工夫,他開闢了幾千頃地,掘築了幾十道河渠,使荒原變成膏腴之地。”也作【膏腴之壤】。《史記.李斯列傳》:“(秦惠王)東據城皋之險,割膏腴之壤。”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賓語:指土地肥沃的地區。

例句

江南水鄉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如今變得更加繁榮富足。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袁可立報劉愛塔事疏》:“丙口首愛塔內應情事,憨發夷兵三萬,圍復州縛愛塔等,去其復州居民。剿殺不盡者趕往北去,並將永寧、蓋(州)二城男婦盡驅北行,南衛四百里膏腴之地奴一旦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