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心肌炎
小兒心肌炎
小兒心肌炎是指小兒心肌發生局灶性或瀰漫性炎性病變,是兒童常見的心臟疾病。多發於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與多種病因及發病因素有關。感染性(心肌炎)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及寄生蟲等感染,其中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多見,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最常見病毒為柯薩奇病毒B組(CVB)。在心臟癥狀出現前數天或2周內有呼吸道或腸道感染表現,如發熱、咽痛、皮疹、腹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接著出現乏力、頭暈、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癥狀。在治療上,以改善心肌營養、免疫調節、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等對症治療為主。嚴重時可導致心臟功能衰竭,影響呼吸、血液循環功能,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多數患兒預后良好,經過數周、數月甚至遷延數年後可逐漸痊癒;少數呈暴發起病,因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嚴重心律失常等,於數小時或數天內死亡。有的呈遷延過程,可遺留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障礙。
● 小兒心內科或兒科
● 小兒心肌炎與多種病因及發病因素有關。
● 感染
● ● 如病毒、細菌、支原體、原蟲、真菌感染等,均可以引起心肌炎。
● 其它疾病
● ●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代謝性疾病、家族遺傳性疾病、腫瘤,都可引起心肌損傷,導致心肌炎。
● 藥物
● ● 如阿黴素、蒽環類化療藥物、環磷醯胺、兒茶酚胺、吐根素、銻劑等,也可以引起心肌炎。
● 小兒心肌炎在心臟癥狀出現前數天或2周內有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病史。
● 呼吸道或腸道癥狀
● ● 發熱
● ● 咽痛
● ● 皮疹
● ● 腹瀉
● ● 食慾下降
● ● 噁心、嘔吐
● 心臟癥狀
● ● 乏力
● ● 心慌
● ● 胸悶
● ● 頭暈
● ● 呼吸困難
● ● 面色蒼白
● ● 心前區疼痛
● 確診小兒心肌炎的檢查主要包括體格檢查、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放射性核素顯像檢查、心臟磁共振顯像檢查、病原學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是指通過視、觸、叩、聽等,判斷心音強弱、心律、是否有異常心音及心包摩擦音,血壓、脈搏等是否正常,初步了解病情。
● X線檢查
● ● 可以判斷心臟的大小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肺淤血、肺水腫和胸腔積液等。
● 心電圖檢查
● ● 可以判斷是否有心律失常和心室肥厚,協助診斷。
● 超聲心動圖檢查
● ● 可以判斷是否有左心室擴大、心包積液、瓣膜關閉不全等異常,還能觀察室間隔及左室後壁運動幅度、左室射血分數及短軸縮短率等心臟收縮功能。
● 放射性核素顯像檢查
● ● 可以顯示心肌炎症的浸潤部位,有助於診斷。
● 心臟磁共振顯像檢查
● ● 可以顯示心肌炎特有的改變,包括細胞內及細胞間質水腫、充血、毛細血管滲漏等,嚴重病例還可顯示心肌壞死及纖維化。
● 病原學檢查
● ● 可以取咽拭子、糞便、心包積液等進行檢查,可以判斷是否有特異性病毒感染。
● 其他檢查
● ● 主要是實驗室檢查,如檢查血清穀草轉氨酶(GOT)、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I或肌鈣蛋白T,乳酸脫氫酶(LDH)等,對心肌損傷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 診斷依據如下:
● 臨床診斷依據
● ● 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腦綜合征。
● ● 心臟擴大(X線、超聲心動圖檢查具有表現之一)。
● ● 以R波為主的2個或2個以上主要導聯(Ⅰ、Ⅱ、aVF、V5)的ST-T改變持續4天以上伴動態變化,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滯,成聯律、多形、多源、成對或并行性期前收縮,非房室結及房室折返引起的異位心動過速,低電壓(新生兒除外)及異常Q波。
● ● CK-MB升高或cTnI或cTnT陽性。
● 病原學確診依據
● ● 對患兒的心內膜、心肌、心包(活檢、病理)或心包穿刺液進行檢查,發現以下之一者可確定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 ● 分離到病毒。
● ● 用病毒核酸探針查到病毒核酸。
● ● 特異性病毒抗體陽性。
● 病原學參考依據
● ● 有以下之一者,結合臨床表現可考慮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 ● 糞便、咽拭子或血液分離到病毒,且恢復期血清同型抗體滴度較第1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 ● 病程早期,患兒血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 ● 用病毒核酸探針自患兒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 若具備臨床診斷依據2項,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發病同時或發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證據支持診斷者,同時具備病原學確診依據之一,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同時具備病原學參考依據之一,可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
● 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急性腎炎合併循環充血、擴張型心肌病等疾病與小兒心肌炎有著相似的癥狀,當你發現孩子出現發熱、呼吸困難、乏力、胸悶、心前區不適等癥狀時,不要自行診斷或用藥,應該儘快帶孩子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檢查明確診斷,並予以針對性的治療。
● 在治療上,以改善心肌營養、免疫調節、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等對症治療為主。
● 一般治療
● ● 卧床休息,以減輕心臟負擔和機體耗氧量。
● ● 患兒出現煩躁不安、心前區疼痛、腹痛及肌痛等癥狀時,可對症處理。
● 改善心肌營養
● ● 如1,6-二磷酸果糖、大劑量維生素C、輔酶Q10、黃芪等,具有抗病毒和保護心肌的作用。
● 免疫調節
● ● 使用免疫球蛋白,具有中和病毒抗體、調節免疫,減輕心肌細胞損害等作用。
● 抗心力衰竭
● ● 使用洋地黃、血管擴張葯、磷酸二酯酶抑製劑、利尿葯等藥物,可以減輕心力衰竭癥狀。
● 抗心律失常
● ● 室上性心動過速可以使用洋地黃治療,比較有效;室性心動過速可靜脈滴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
● ● 積極治療后,若室性心律失常仍快速進展為室性纖顫(這種情況在小嬰兒更易發生),需要進行除顫治療。
● ● 若發生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需要安置臨時起搏器,甚至永久起搏器。
● 小兒心肌炎可導致心臟功能衰竭,影響呼吸、血液循環功能,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 多數患兒預后良好,經過數周、數月甚至遷延數年後可逐漸痊癒;少數呈暴發起病,因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嚴重心律失常等,於數小時或數天內死亡。
● 如病程遷延,可遺留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障礙。
● 平日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 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 孕婦要預防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