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村

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下轄村

三街村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西南11.1公里處,轄域面積0.8平方公里,有村民185戶,449人。繁華的商業街貫穿該村南北,到八達嶺高速僅需兩分鐘,村北緊臨京包鐵路,逐漸形成了以三產為主、種植業為輔的產業格局。2005年,經濟總收入達2124萬元,人均收入8193元。

氣候條件


三街村[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下轄村]
三街村[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下轄村]
三街村地處風口,風沙較大,尤其是冬、春兩季和秋末時節,風大、沙多更為明顯。全年降雨嚴重不足,玉米種植一般要澆三到四次水才能保證起碼的收成。受氣候和雨水條件影響,大多耕種玉米,個別農戶種植黃豆、紅薯等其他作物,畝產值五百元左右。原有耕地116畝,人均耕地二分五,平均每戶不足一畝地。現今,三街大部分土地被鎮政府租用,用於住宅區公園建設,農業收入未能成為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

經濟狀況


三街村民收入以年底分紅、農田耕種、在外務工等形式為主,個別村民在商業街、興隆市場或在外經商。從村民經營範圍上來看,主要以運輸(計程車、貨物運輸等)、生活用品銷售(蔬菜水果、日用商品等)、勞務服務(修理、理髮等)。2009年我村大部分土地被鎮里租用,用於住宅小區公園建設,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基本來源於第三產業。

上下水狀況


三街村有機井一眼,能夠很好的滿足本村日常生活用水及耕地灌溉用水。除商業街主幹道的下水管道外沒有系統的下水管線,雨水、污水大多靠自然蒸發、下滲消納。

歷史沿革


有關史料表明,三街村成村於1948年,此前與一、二、四街共同構成康莊村。
康莊鎮的歷史源於明公曆21年,(公元1593年),當時有趙、董、馬、康四大家來此落戶,形成一個新的村莊;因康姓最大,所以命為康家新莊。
清代改名為“康家莊”,中華民國六年更名為康莊,此時的康莊鎮與如今下轄31個行政村的康莊鎮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康莊主要以一、二、三、四街四個村為主體。
1948年,三街村獨立成村,村民“馬”姓居多,“趙”、“董”、“康”姓主要分佈在一街。當時三街人口百餘人,人丁稀少。直到1952年因修建官廳水庫,大批庫區移民遷移至此,三街人口才逐漸增多。因此,三街的人口結構以外來經商定居、庫區搬遷移民為主,老門老戶的“康莊人”實際上很少。
據《延慶縣誌》記載,“康莊原為一個小村莊,……新中國成立后,康莊設鎮,不斷進行建設,到80年代中期,拓建新街,共有14條街巷,分別隸屬一、二、三、四街4個村委會,其主要街道分佈在三、四街。”其中,三、四街以火車站為界,南北劃分,以南為三街,以北為四街,火車站也有部分機關、單位和居民,均屬四街管轄,兩村分界線以商業街北的匯通路為界。
長期以來,三街轄區內就是以商業為主的村莊。“新市街”(匯通路)就隸屬三街村,街長750米,寬10米,與鐵路平行走向,1978年鋪成瀝青路面,街道南側建有糧庫、土產門市、煤建公司門市等。1949年前,街西段曾有積成、江通、德泉等商店。
三街轄區內的另一條商業街名為“興隆街”,曾為古商業街,兩側多為店鋪。20世紀50年代,有雜貨鋪、飯店、藥店等私營商家。現該市場已整體西遷,即康莊商業街,全長580米,寬18米,兩側為伊斯蘭風格的商品房建築,國營、集體和私營個體店鋪百餘家,門面房二百餘間,昔日繁華的商業景象猶可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