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結果 展開
紅軍不怕遠征難
北京電視台等出品的紀錄片
《紅軍不怕遠征難》是一部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台、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攝製的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於2016年10月17日起每天19時30分在北京衛視播出。
該紀錄片用敘事的方式還原了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從多個角度講述長征的故事。有親歷者的角度,紀錄片著重講述了將近100位長征親歷者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浸透血淚。有敵對者的角度,比如通過蔣介石的多封電報和書信,讀出了他在圍剿紅軍的過程中幾次勝券自我、喜形於色,但事後又因國民黨的“窩裡斗”而導致計劃落空,憤恨難平的心理。還有旁觀者的角度,在長征的途中,哪裡有人民群眾,哪裡就是工農紅軍的根據地。《紅軍不怕遠征難》用鮮活的語調,講述了一位位擁軍愛國的老百姓。
劇照
這裡有親歷者的角度。紀錄片著重講述了將近100位長征親歷者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浸透血淚。有些是黨和軍隊的領導人,比如彭德懷在部隊穿越潘松大草地的時候,由於饑寒交迫,獻出了自己一路騎乘的大黑騾子給戰士們充饑,下達命令的他卻不忍直視牲口的目光。有些是連名字都叫不全的普通戰士,比如紅五軍團第37團的炊事班長“老劉”,由於跟隨部隊三過夾金山,不幸犧牲在山頂的嚴寒中,貼身手絹里還裹著他留下的黨費。
這裡有敵對者的角度。比如紀錄片講述了1931年國民黨第二十六軍起義的過程,刻畫出同樣一群二十齣頭的國民黨年輕士兵,不滿於國民黨政權置抗日救國於不顧、堅持“剿共”的行為,憤然挺身揭竿而起,最終被收編為紅軍第五軍團,在長征中立下赫赫戰功。
這裡也有旁觀者的角度。比如搶渡於都河時,江西老表劉次垣把自家老宅的門板悉數拆除,給紅軍搭浮橋。比如10歲的湖南少年劉發育,在湘江邊看到了順流而下的戰士屍體,如今已經93歲的他清楚記得當年給一名奄奄一息的紅軍戰士喂水的場景。比如瑞金的謝桂生,半個世紀用生命保護一塊紅軍烈士紀念塔的殘片,讓歷史的豐碑得以在原地重建。
總導演 | 呂軍 |
執行總導演 | 吳志勇 |
執行導演 | 劉曉彤 |
總製片人 | 呂軍 |
製片人 | 劉曉彤 |
總撰稿 | 吳志勇 |
海報
《紅軍不怕遠征難》系列片所有的拍攝全部在真實的歷史場景、遺址和重建的場景中,讓講述人帶領觀眾走進歷史發生地點,感受歷史氛圍,親歷歷史人物的內心。這種“重返歷史現場”的訴求,超越了攝影棚拍攝空間和時空的局限,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逼真體驗。
《紅軍不怕遠征難》通過一些創新手法,使老IP具備了符合時代語境的新面貌。呂軍認為,作為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比史書更細膩更吸引人,又比電影更有料、更豐富真實,更貼近時下年輕觀眾的口味。(人民網評)
紅軍不怕遠征難[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