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清平調的結果 展開
清平調
詞牌名
《松窗雜錄》云:“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花方繁開,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揮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提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龜年遽以詞進。上命梨園弟子,約略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碧雞漫志》卷五,引《松窗雜錄》、張君房《脞說》中,謂《清平樂》乃李白所制。《清平調》詞三絕句曰:“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制詞。蓋古樂取聲律高下合為三,曰‘清調、平調、側調’,此之謂三調。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銫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絕句,止目曰《清平調》,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
《教坊記》作《陽關曲》,又名《緩緩歌》。《古今詞話》:“吳越王妃每歲歸臨安,王以書遺之云:‘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緩緩歌》,蘇東坡為易其詞歌之,‘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耕來’,即名《陽關曲》,是古《清平調》也。”《歷代詩餘》:“或無‘引’字,與《清平樂》無涉。楚曲有《清調》,《平調》,有《清平相和曲》,自唐李白始作《清平調》三章,其體印七言絕句也。”《唐聲詩》下編:“《樂歌》‘清平調’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義指清商樂中之清調、平調。其後來之義乃就古清商樂曲內‘有聲無辭’之《平調》、《清調》二曲名,從而更訂。——此二義彼此相貫通,從知其聲縱不全用古聲,亦必以古聲為本。
李白三章乃倚聲而成,李龜年之歌乃循譜而發。至因清調、平調上推,原為周房中之樂,遂謂《清平調》之名,有擬李隆基、楊玉環為文王、后妃之意,未免紆遠附會。唐時清商樂雖較六朝為衰,但如李隆基所好之法曲內尚保存不少。本曲既以楊妃為主題,創於天寶間,疑已入法曲。《唐會要》三三謂‘林鐘羽時號平調’,而其他平調亦無不為羽音。其樂器在清商古曲之《清調》、《平調》者,尚載於《古今樂錄》;沉香亭畔李龜年樂隊所用之樂器如何,由此可推。當時於樂手則特選其尤者,於辭則出於李白,於歌則出於李龜年,是樂、辭、歌三者品質之美,均臻上乘!故《松窗雜錄》稱為‘一時之極致’。此曲雖有辭三章,乃雜曲之聯章,唱腔大同小異,逐章一一歌之,雖其聲或清或平,若節拍之快慢宜一致。因本曲非舞曲,與大麴辭體之聯合急曲、慢曲,亦多作三章者不同。宋本《尊前集》內稱《清平辭》,茲引為別名。”
定格,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以李白詞《清平調詞三首》為代表。此為七言絕句體,平仄不拘。《詞律》采第一首,此詞為聯章,今齊錄三首,以備參考。
定格
格律對照詞:《清平調詞三首》
其一
平仄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唐·李白《清平調詞三首》
宋·蘇軾《清平調引三首》
元·周巽《清平調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