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是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期出現持久性反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立違抗行為的一種精神心理科疾病。與生物學因素(遺傳、激素水平、智商低、圍生期併發症)、家庭因素(父母離異、家庭鬥毆等)、社會環境因素(接觸暴力、黃色媒體宣傳,或接受他人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等有關。品行障礙通常可出現反社會行為(偷竊、打劫、虐待、勒索錢財等)、攻擊性行為(毆打他人、虐待小動物)、對立違抗性行為(指對成人,特別是家長所採取的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合併問題(常合併多動症、情緒抑鬱或焦慮、情緒不穩定或易激惹,也可伴有發育障礙,如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差、閱讀困難、運動不協調、智商偏低)等。品行障礙的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改善癥狀。品行障礙患者常因參與打架、鬥毆、打劫、虐待他人等傷害他人,給自身、他人和社會帶來嚴重不良影響。品行障礙的預后差異較大,與很多因素如疾病嚴重程度、發病年齡、行為類型、家庭環境等等有關。

就診科室


● 精神心理科

病因


● 常見的因素如下:

生物學因素

● 遺傳,親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被寄養孩子的犯罪危險性比其他人群高。
● 激素水平、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兒童出現攻擊和破壞行為的傾向增加。
● 智商低、圍生期併發症。

家庭因素

● 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質依賴、精神發育遲滯。
● 頻繁更換照顧者,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親密感情聯繫,對待孩子冷漠或忽視、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者對孩子過分放縱,不予管教。
● 父母之間不和睦、經常爭吵或打鬥、分居或離異。
● 父母有違法犯罪行為。

社會環境因素

● 接觸暴力、黃色媒體宣傳。
● 接受他人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如結交有抽煙、酗酒、打架鬥毆、敲詐、欺騙、偷竊等行為的同伴。

癥狀


● 反社會行為,不合乎道德規範及社會準則的行為,如說謊、偷竊、逃學、夜不歸宿、破壞公共財物、縱火等。
● 攻擊性行為,毆打他人、虐待小動物、搶劫等。
● 對立違抗性行為,指對成人,特別是家長所採取的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常因小事發脾氣、曲解人意、懷恨在心、心存報復等。
● 共病問題,常合併多動症、情緒抑鬱或焦慮、情緒不穩定或易激惹,也可伴有發育障礙,如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差、閱讀困難、運動不協調、智商偏低等。

檢查


●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主要依據癥狀診斷標準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品行障礙,主要依據癥狀相關標椎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患者同時具有反社會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立違抗性行為的臨床表現持續半年以上,並且嚴重影響了同伴、師生、親子關係或學業可診斷為反社會性品行障礙。
● 排除心理發育障礙、其他精神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癥狀,容易品行障礙混淆,這些疾病有缺陷性多動症、精神發育遲滯、精神分裂症等。
● 引起品行障礙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心理治療

● 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親子間的關係。
● 糾正父母對子女不良行為,如採用的熟視無睹或嚴厲懲罰的處理方式。
● 訓練父母學慣用適當的方法與子女進行交流,用討論和協商的方法,正面行為強化輔以輕度懲罰的方法對子女進行教育,減少家庭內的生活事件及父母自己的不良行為。
● 可選用陽性強化法、消退法和遊戲療法等,治療目的逐漸消除不良行為,建立正常的行為模式,促進社會適應行為的發展。
● 認知療法:重點在於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分析原因,考慮後果,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藥物治療

● 尚無特殊藥物治療,可視具體情況對症治療。
● 有衝動、攻擊性行為較嚴重的情況可選用小劑量氯丙嗪、氟哌啶醇、卡馬西平等藥物。
● 合併缺陷性多動症的患者可選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藥物。
● 伴有抑鬱焦慮的患者可服用抗抑鬱葯與抗焦慮藥物。

危害


● 常因參與打架、鬥毆、打劫、虐待他人等傷害他人,給自身、他人和社會帶來嚴重不良影響。

預后


● 品行障礙的預后差異較大,與很多因素如疾病嚴重程度、發病年齡、行為類型、家庭環境等等有關。

預防


● 從小引導小孩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言行身教。
● 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避免小孩接觸不良的社會信息。
● 倡導家庭和睦,避免不良的生活事件刺激。
● 避免小孩隨意結交不良的朋友,禁止小孩參與打架鬥毆、酗酒、吸煙等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