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0條詞條名為張世傑的結果 展開
張世傑
原北京市人委副秘書長
張世傑1916年出生於銅陵縣太平鄉官上村。
1916年張世傑生於銅陵縣太平鄉官上村。少時在家鄉上小學,青年時就讀於安慶聖保羅高中。民國26 年(1937 年)畢業返鄉,時值京、津、滬相繼淪陷在侵華日軍鐵蹄之下,張世傑目睹國難當頭,民族存亡於旦夕,義憤填膺,與其他愛國人士共同組建了“救亡圖存詩社”,以詩言志,曾揮毫寫就“莫笑書生心膽怯,殺敵我有筆如槍”的詩句。翌年夏,經章嘯衡介紹投筆從戎,赴涇縣茂林新四軍教導隊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奉命回縣從事群眾抗日救亡工作,擔任銅(陵)南(陵)繁(昌)中心縣委領導的銅陵一區區委書記。由於他熟悉縣情,又善於做群眾工作,使該區黨組織發展很快,僅3 個月時間,敵後就村村有黨員。民國28 年9 月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此間,他致力於組建抗日武裝和補充新四軍兵源工作,鞏固和發展了群眾抗日組織,並使之發揮作用。張世傑愛憎分明,毫不徇私。有一次,太平鄉群眾將運糧資敵的陳××扭送縣委處理,陳的家屬託張世傑的父親張西園去說情,張世傑斬釘截鐵地說:“老子來了也不放!”,堅持秉公處罰。在日軍推行“以華治華”組建維持會期間,張世傑針鋒相對,以縣委的名義提出“誰要組織維持會,誰就是漢奸,必須嚴加制裁!”以震懾為虎作倀的地痞、流氓和劣紳,並號召群眾“寧可死,不可當漢奸”,恪守民族氣節,鼓舞群眾鬥志,遂形成了一個群眾性的反對建立維持會的運動,延緩了偽政權的建立,甚至使一些以後建立起來的維持會也成了“兩面政權”,一面敷衍日軍,一面為我利用。這一時期,銅陵地區的抗日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
民國29 年春,張世傑任皖南特委巡視員,先後去南(陵)蕪(湖)宣(城)縣委和青陽縣開展工作,發展黨的組織。同年,擔任皖南特委秘書長兼軍事部副部長。翌年元月隨新四軍軍部北移。在“皖南事變”中,張世傑彈盡糧絕後突圍時被俘。在江西上饒集中營被囚的3 個多月里,他雖受盡折磨、頭髮脫落、身體虛弱,仍參與獄中難友與敵人進行的絕食等鬥爭。後來,他機智逃離后,輾轉贛、閩、浙、蘇、皖,歷經艱險抵無為縣找到了黨組織,重返新四軍七師根據地。同年冬任中共銅陵敵後縣委書記。
民國34 年1 月,銅陵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張世傑任縣長。他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對少數怙惡不悛的漢奸則果斷誅除。同時,積極發展敵後武裝,重視稅收工作,保障根據地經費供給,帶領群眾開展“二五減租”鬥爭,並對農村借款利息進行控制,不準放高利貸,減輕了群眾負擔,調動了群眾積極性。當縣政府財政開支一時遇到困難,張世傑寫信請其父親設法,其父用50 擔大米換回一些錢資助,緩解了困難。是年上半年,銅陵抗日根據地處於日、偽、頑三面夾擊中,鬥爭形勢相當嚴峻。國民黨軍一九二師和南陵、銅陵、青陽縣常備大隊向銅陵地區大舉進攻,駐銅陵邊界水龍山一帶的新四軍臨江團和銅陵大隊英勇還擊。在戰鬥中,張世傑積極組織民兵送糧、運彈藥、抬擔架、送情報,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取得了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張世傑隨軍北上,任第三野戰軍第六縱隊五十一團政委,輾轉蘇北、山東,參加了魯南、淮海戰役。在山東鄆城,張世傑率領的五十一團因出色完成了阻擊國民黨王牌新五軍的任務,受到第三野戰軍陳毅司令員來信嘉獎。民國38 年4 月20日夜,張世傑隨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抵銅陵縣胥壩,越夾江,撲犁橋,解放順安,挺進皖南。翌日,銅陵全境解放。成為江南被解放的第一座縣城。
解放以後
1950 年始,張世傑從事國家外事工作,歷任駐捷克使館一等秘書,駐匈牙利、阿富汗使館參贊,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第一亞洲司副司長。1959 年任駐尼泊爾使館大使,他靈活執行外交政策,使中尼兩國關係比較融洽。1960 年冬,張世傑以駐尼大使和中尼邊界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身份,不負祖國的重託,終使兩國長期未能解決的邊界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受到兩國領導人的稱讚。此後,曾任北京市人委副秘書長兼外辦主任、外交部總務司代司長、外交部辦公廳主任,駐索馬利亞、西班牙使館大使等職。張世傑於1985年離職休養,1988 年9 月15 日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