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山
清末文化人物
金粟山,原名金鳳翥,字粟山,號叔子,生於清朝同治十年(1871)。光緒末年參加科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后入選拔貢,因朝廷下詔停止科舉,其後再無機會參加科考。宣統元年(1909),被任命為薊州勸學所勸學總董。民國以後,任薊縣簡易師範校長。
金粟山在故鄉創辦學校,設帳授徒。民國《薊縣誌》的作者仇錫庭就是他的學生。金粟山喜好文學,著有《西園詩草》《薊縣鄉土地理》《漁陽志略》《左氏聯韻》《養正韻文》等。
金粟山精於書法,《薊縣誌》記載:“君工書法,喜篆隸,獲者珍之。”書風質樸自然,自成一家,現在薊縣民間也有收藏者。
1935年1月的一天深夜,有土匪要綁架某個家有資產的學生。金先生挺身而出,護住學生,嚴斥土匪,被惱羞成怒的土匪開槍打死。這件事情轟動全縣,在縣城鼓樓前舉辦了隆重的路祭儀式,先生的弟子和各界人士、縣長等政府要員都出席祭拜。路祭結束后,粟山先生被埋葬在州河與淋河交叉的三岔口故里。
他的詩文很多,但大多遺失,惟有《左氏聯韻》《漁陽志略》和兩首七律,因載於縣人所編《里黨藝文存略》被保存下來。他在《感賦》詩中寫道:“自從攜硯到山莊,一歲無詩學廢荒。非是任教增惰性,只緣無暇索枯腸。翻疑此地風霜早,不道勞人歲月忙。笑我年年砧杵事,為他人作嫁衣裳。”表達了他晚年執教的辛苦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