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棍

牛郎棍

牛郎棍是中國傳統武術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是國家傳統武術重點挖掘整理和保護的優秀拳種之一。起源於山東省。集刀、槍、劍、戟、鞭等擊法為一體。

棍術簡介


特點
牛郎棍是”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上看,它是集刀、槍、劍、戟、鞭等擊法為一體。其套路招勢嚴密,剛勁有力,節奏分明,連貫通達,靈活多變,以快、奇、巧制勝。其主要棍法有:挑、劈、架、戳、掃、格、撩、攉、點、刺、絞、剁、舞、壓、擰、撥等。手型有半握拳、掌、勾;以弓、馬、仆、虛、歇、並、丁、叉為主要步型;以進、退、偷、蓋、寸、跟、挪、墊為主要步法;以閃、轉、騰、竄、縮為主要身法;以點穴、擊要害為先導。提倡以意領氣,以氣發力,以靜制動,天人合一,是一套修性養神,技擊壯體之高效內家棍法。
套路
其主要套路有:“十字鞭”、“田字鞭”、“雙摺鞭”、“單折鞭”、“長蛇鞭”、“龍虎鬥鞭”等諸套路。上述套路原最後一字都稱“棍”,后因其“棍”字與“牛郎棍”總稱易混淆,加之棍法中不少招法與鞭的招法相似,所以,先師們便將“牛郎棍”中諸套路的“棍”字,改為“鞭”字,而總稱為“牛郎棍”。

棍術由來


起因
相傳,“牛郎棍”為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后化名)所創。
於七,名於樂吾,號孟熹(1609~1702),山東省棲霞縣唐家泊村人。明末科考得中武解元。明亡后,於清順治五年,在鉅齒牙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迅速壯大,佔據了整個膠東半島。順治十八年,清廷派三大帥統領重兵,將方圓百里的鉅齒牙山團團圍住,雙方激戰數月,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於七在師父的幫助下,突出重圍,身負重傷逃至寧海州西南鄉留格庄村(現山東省牟平縣埠西頭鄉留格庄村),被早起習武的青年蕭思德救回家中。思德之父蕭文和,乃本村族長,為人仗義正直,又善醫術,是鄉里有名的濟人之士,經其精心調冶,於七得以康復,化名“燕飛”,隱身於蕭家長達年余。後去嶗山華嚴寺出家為僧。
報恩
於七在蕭家期間,見蕭公闔家人忠厚善良,又有救命之恩,便將自己身世如實相告。蕭公對於七之舉早有所聞,便以僱用的“看牛倌”為名,將於七隱身於家中,並讓兒子思德輟學幫助於他。他們二人以看牛為業,早起晚歸,很少與村民們相見,躲過一次次清廷的緝捕。
功成名就,代代相傳
於七見朝夕相處的思德聰慧機靈,膽識過人,又有紮實的武功基礎,甚是喜愛,便收為徒。不僅將拳腳功夫傳授于思德,而且把自己平生所習之刀、槍、劍、戟、鞭等器械招法,融於一放牛用之短棍上,精心授于思德。思德在於七的精心培育下,不負師望,刻苦練功。不但拳腳功夫不凡,更把一根放牛棍練的出神入化,力度強、攻擊目標準確,且百擊無誤,為後來的除暴安良,行俠仗義,打下了堅實基礎。後人為紀念先師,將師傳之拳腳功夫取名為“徒手靠”(后稱牛郎拳),師傳之棍法定名為“牛郎棍”。后隨實戰需要,歷代先師們在牛郎拳與牛郎棍的基礎上,又精心研編了多套拳、棍法及“南斗六星刀”(簡稱南斗刀)“北斗七星劍”(簡稱北斗劍)、“養神功”,暗器有“鐵砂”等器械和功法,逐漸形成了以拳為本、以棍見長的一個武術流派,統稱“牛郎門”。

武術傳承


三百餘年來,因受傳統保守思想的影響,“牛郎門”功夫功法從不外傳,一直作為蕭氏家族的護族秘技,鮮為人知。
1983年,國家體委重視並開展了傳統武術遺產的挖掘整理工作,將“牛郎門”列為重點挖掘整理項目之一,第十三代掌門蕭明魁,打破族規門律,將“牛郎棍”等功法資料獻於國家,並公開向社會傳授和推廣。到目前為止,不僅國內習者眾多,並傳入美國、日本、荷蘭、阿根廷、義大利等國家。因牛郎棍不但棍法結構嚴密,招奇實用,虛實相生,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男女老幼皆可學練,便於普及和推廣。而且器械製做簡單,攜帶方便,長期練習,可達到一械多用,融會貫通之效果,實為防身健體之寶。因此,深受眾人喜愛,並給予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