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淋巴絲蟲病的結果 展開
- 淋巴絲蟲病
- 受血絲蟲感染造成的一種寄生蟲感染病症
淋巴絲蟲病
淋巴絲蟲病
淋巴絲蟲病屬於感染科疾病,是由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帝汶絲蟲感染引起的疾病。淋巴絲蟲病可見於任何人群。淋巴絲蟲病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以累及淋巴結、淋巴管最為常見。淋巴絲蟲病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發熱和一側自腹股溝向下蔓延的陰囊疼痛,並放射至大腿內側。睾丸和附睾腫大,壓痛明顯,周期性發熱、畏寒、咳嗽、哮喘、呼吸困難等,部分患者可有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淋巴絲蟲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預后良好。淋巴絲蟲病會累及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等。
● 感染科
● 淋巴絲蟲病是由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帝汶絲蟲感染引起的。
● 血中有微絲蚴的病人和無癥狀的帶蟲者是淋巴絲蟲病的主要傳染源。
● 班氏絲蟲主要感染人,馬來絲蟲除感染人體外,還可有猴、貓等哺乳動物的自然感染,故已感染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的動物也可成為傳染源。
● 男女老幼均易感,但以男性常見。
● 絲蟲病系通過蚊叮咬而傳播。淋巴絲蟲病的媒介蚊有按蚊、伊蚊、庫蚊和曼蚊。
● 淋巴絲蟲病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以累及淋巴結、淋巴管最為常見。
● 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發熱和一側自腹股溝向下蔓延的陰囊疼痛,並放射至大腿內側。
● 睾丸和附睾腫大,有壓痛,精索上有一個或多個結節,壓痛明顯、周期性發熱、畏寒、咳嗽、哮喘、呼吸困難等,部分患者可有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
● 確診淋巴絲蟲病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查、病原學檢查、免疫學試驗等。
● 病程早期白細胞總數可增至(10~20)×10⁹/L,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有繼發細菌感染者中性粒細胞增多。
● 微絲蚴的發現:於夜晚10時至次日晨2時採取耳垂血3大滴置於玻片上直接檢查,觀察活動的微絲蚴。對於血中微絲蚴較少的患者,可取靜脈血2毫升加蒸餾水或醋酸溶血,離心取沉渣做塗片染色檢查。
● 成蟲檢查:對血中微絲蚴陰性,但有癥狀、體征的患者,可以大劑量乙胺嗪做診斷性治療后,2~14天內出現的淋巴結節進行活檢,尋找成蟲。
● 包括皮內試驗、血清抗體及抗原檢測等。
● 乳糜尿患者進行逆行腎盂造影可見腎盞或腎周有造影劑外溢現象。
● 淋巴管造影顯示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和腰干淋巴管異常等。
● 班氏絲蟲病患者陰囊區進行超聲波檢查時,可發現擴張彎曲的淋巴管。
● 醫生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曾在流行區旅居,有反覆發作的淋巴結炎、逆行性淋巴管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腫等臨床表現者,即可考慮淋巴絲蟲病可能。
● 周圍血液中找到微絲蚴,淋巴絲蟲病的診斷即可確立。
● 微絲蚴陰性者可採用大劑量乙胺嗪(海群生)做治療性診斷,如出現發熱、淋巴系統反應和結節,診斷即可成立,必要時可做結節活檢尋找成蟲。
● 患者淋巴管造影結果常顯示輸入的淋巴管擴張,輸出的淋巴管狹窄,淋巴結實質有缺損現象。
● 本病需要與細菌感染、包蟲病、淋巴結結核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淋巴結炎、淋巴管炎等,需要及時就醫。
● 醫生通過病原學檢查、免疫學試驗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淋巴絲蟲病以病原治療、對症治療為主。
● 乙胺嗪為治療淋巴絲蟲病的選用藥物,其對伊維菌素敏感絲蟲的微絲蚴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但對清除成蟲無效。
● 乙胺嗪治療過程中,由於大量微絲蚴殺滅后釋放異性蛋白可引起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於服藥后6~8小時出現,高熱一般持續2~3天。抗組胺葯、阿司匹林、潑尼松(強的松)等可減輕或預防反應。
● 有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腎病、肝病和急性傳染病者以及3個月以下、8個月以上的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均應暫緩治療。
● 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精索炎、附睾炎等單純由絲蟲引起者病程自限,口服解熱鎮痛劑或潑尼松(強的松)可使癥狀緩解,有繼發性細菌感染時需應用抗菌藥物。
● 乳糜尿發作時應卧床休息,少食脂肪,多飲水。全身用藥療效不滿意者可用1%~2%硝酸銀或12.5%碘化鈉溶液做腎盂加壓灌注有一定即時效果。進行腎蒂淋巴管結紮或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可使乳糜尿得以消除或緩解。
● 鞘膜積液、淋巴陰囊和陰囊象皮腫應用外科治療有一定效果。
● 下肢象皮腫可採用以綁紮療法等;以微波和白日加用綁紮治療慢性淋巴腫或象皮腫也獲得滿意療效。
● 手術治療象皮腫易有複發。
● 淋巴絲蟲病會累及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等。
● 淋巴絲蟲病經過藥物治療后,效果良好。
● 絲蟲感染癥狀可緩解。
● 若治療不及時,則預后不佳,甚至危及生命。
● 避免接觸患有淋巴絲蟲病者。
● 開展防蚊滅蚊工作,消滅淋巴絲蟲病傳播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