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寬城區教育局
長春市寬城區教育局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全國教育改革實驗區,寬城區的教育改革成果在中國教育學會年會上被稱為“寬城模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評價道:“它走在了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區的前列,代表了基礎教育、公平教育、大眾教育發展的方向”。讓全國教育界為之刮目相看。
他們擁有著全國“普九”先進區、全國先進教改實驗區、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區、吉林省信息技術教育先進區、吉林省課程改革先進區等多項榮譽。多年來,寬城教育始終以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為理念,以滿足寬城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為宗旨,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全力打造教育名牌和精品,實現了寬城教育的整體提升。
寬城區教育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科學規劃“十一五”教育發展的宏偉藍圖,努力為百姓提供優質教育。我們相信,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的寬城教育人,在未來五年中,必將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十一五”期間,圍繞“均衡化發展、內涵式發展、跨越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做到學前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均衡、優質,職業教育超前,基礎教育相互銜接,城鄉教育相互統籌,構建區域內各級各類教育縱向協調,橫向融合,滿足區民終身學習需要的現代教育體系,使寬城教育的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達到省內先進水平。採取“一一二四五”行動。即:實施“一個整合”,創新“一個機制”,強化“兩項建設”深化“四項改革”,推進“五項工程”。
(一)一個整合:科學規劃,調整布局,優化資源
“十一五”期間,寬城區秉承“科學規劃,合理整合,最大限度的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理念,依據長春市“改造大鐵北,建設新寬城,打造長春北部城市中心區”的宏偉規劃:
——鐵北擬新增中小學網點13個;
——擬建設1所優質初中;
——擬建設1所優質高中;
——擬新建1所優質有兒園;
——擬撤併12所小學;
——擬新建7所中小學校;
——整合學校面積27179㎡,改造校舍面積13679㎡,總投資3.4億人民幣,改造危房面積166591㎡,村小由原先的19所減少到13所,徹底消除危房,全區校捨實現樓房化、花園化。規模以上學校由原先的22%提高到54%。
通過以上優化調整,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投資效益,逐步實現學校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和用人機制健全、經費使用高效的目的,促進寬城區基礎教育事業穩步、健康、均衡、優質發展。
“零起點、互動式、發展性”督導評估,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系統論作支撐,以促進人的發展、爭取最佳的管理效能為目的一種機制。“零起點”即以學校現有狀況為起點,“互動式”即以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互動互促為手段,“發展性”即以每所學校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為標準。啟動這一機制,可以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每所學校自主發展,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和諧、全面發展,促進全區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二)創新策略:“一個改變”、“兩個突出”、“三個解決”、“四個統一”。“一個改變”即改變過去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校的評估模式;“兩個突出”即突出重點工作、突出學校自主發展;“三個解決”,即解決評價增量的科學把握,解決傳統評價方式與現代評價方式的繼承和發展,解決上級評價與本級評價的協調一致;“四個統一”即注重督導評估的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基礎性與發展性的統一,差異性與均衡性的統一,自主性與導向性的統一。
(三)兩項建設
一是教師隊伍建設。“十一五”期間,寬城區圍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四能”目標,即:從幫助學生成長著眼,使教師成為德育工作的能手;從提高教育質量著眼,使教師成為高效教學的能手;從實施課程改革著眼,使教師成為課程研究的能手;從促進教育手段現代化著眼,使教師成為使用教育技術的能手。通過搭建“名優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作坊、教師博客論壇等一系列平台,實現梯次培養,全員推進,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校長隊伍建設將立足教育發展實際需求,實行需求式培訓、公開任用、規範管理、多元評價的工作策略。需求式培訓,做到超前培養,分層培訓,菜單服務;公開任用,做到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規範管理,做到法規約束,機制激勵;多元評價,做到以零起點、動態評價方式,建立一整套師生和社會參與的,以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的發展性幹部評價體系。打造一支能力強、懂業務、重發展,辦學理念前衛、善於管理、廉潔奉公、勇於創新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二是信息化平台建設。“十一五”期間,圍繞著人才目標寬城區教育工作要從“應試型”走向“創新型”,教育技術要從“以教為本”走向“以人為本”信息化教育體系。通過信息環境下教育創新的研究,實現“應用引領發展模式”向“創新引領教育發展模式”的轉變,從“課程引導的學習體系”建構走向“教和學方法引導的學習系統”建構。通過應用博克平台,促進學校的校本研修,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通過抓農村遠程教育工程,探索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在教學中應用的三種模式,探索農村校長、骨幹教師信息化培訓體系。從而實現以教育的信息化,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進程。
(四)四項改革
教育改革。著眼未來公民素質的培養,立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繼續發揮“三主一牽”的作用,以創建“溫馨校園、學習型家庭、和諧社區”活動為載體,深化“仁愛”工程。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德育環境、拓展育人空間,積極構建“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體系。夯實“三主”基礎,發揮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建設溫馨校園。強化“牽動”作用,教育牽動家庭,開展創建學習型家庭活動;教育牽動社區,開展教育進社區活動;教育牽動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課程改革。“十一五”期間,寬城區圍繞“優質培訓、優質教研、優化資源、優化管理”的四優目標,遵循“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突出科學性;教師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突出需求性;區本教研與校本教研相結合,突出實效性;課堂教學改革與項目研究相結合,突出研究性”的四個工作原則,抓實“兩個環節”,即加強課程改革的過程管理、加強校本研修的力度。探索適合新課程的評價方法;探索區域推進校本研修的;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模式,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體制改革(辦學體制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辦學體制改革將針對改制學校在招生、收費、轉制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遵循“嚴格審核、規範管理、穩步推進”的原則,通過3-5年的時間,在全區範圍內,逐步形成公辦為主、多元投資為輔、多種辦學形式(公辦、民辦、公辦民助、國有民營、股份制)並存的辦學格局,以滿足區民對各類教育的需求。
為進一步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激活教師的工作潛能,“十一五”期間,寬城區將進一步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積極穩妥、獎懲分明”的原則,創新實施“四制四定”機制,規範四個程序:引進——聘任——考核——分流,從而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為打破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城鄉教育二元化格局,樹立“把風險留給教育、機遇留給學校、技術留給學生、實惠留給農民”的改革理念,確定“統籌規劃、分類建設、綜合改革、資源共享、多元育人、服務經濟”的發展策略。開展“四項建設”,即:基地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模式建設。根據地域經濟需求,確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即:遠郊培植“農字型大小”農改校,近郊培植“城字型大小”農改校。最終實現務工者擇業有路、務農者致富有術、求學者升學有望的人才培養目標。
地址:北人民大街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