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傅萊

國際共產主義戰士

理查德·傅萊,男,著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奧地利裔,中國共產黨黨員,醫生,全國政協委員,傅萊(理查德·傅萊,RichardFrey),中國籍,原籍奧地利。原名理查德· 施泰因 (Richard Stein)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35年參加奧地利共產黨青年組織。
1937年參加奧地利共產黨。
1939年1月到中國上海。
1941年12月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參加八路軍
1944年11月21日,經聶榮臻介紹,中組部彭真批准加入中國的共產黨。
1949年大軍南下到重慶工作。
1962年由重慶市調北京工作。
歷任教
- 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任教
- 延安中國醫科大學任教
-白求恩醫科大學任教
- 重慶醫科大學任教
1934年-1938年
奧地利內戰時期,參加維也納馬克思公寓保衛戰。德國吞併奧地利前後,參加共產黨地下組織活動反抗德國法西斯。文理高中畢業,鑽研醫學。
1939年-1941年
在上海虹口難民傳染病隔離醫院、天津德美醫院、北平道濟醫院、邢台福音醫院、天津馬大夫醫院等從事抗日救援的醫務工作,四處尋機加入抗日革命隊伍。
1943年
在晉察冀邊區,為解決藥品缺乏的困難,使用針灸和中藥治療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瘧疾和麻疹流行病的蔓延,避免了許多軍民傷亡,獲毛澤東、朱德等褒獎,通報全軍。
1945年
在延安成功研製初制青霉素,國際報道,為中國研製使用初制青霉素第一人。
1942年-1949年
在軍隊醫校任教,為軍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培養了大量急需的醫務工作人員和醫療部門的高中級幹部。參加反掃蕩戰鬥、攻打大同、太原、天津等戰役。
1949年-1962年
在中國西南地區工作,深入該地區的邊遠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了解當地鉤蟲病及其它地方病的發病情況,為防治鉤蟲病等撰寫了大量的調查報告。
1962年-1985年
建立全國醫學情報網路,組織培訓全國醫學情報、書籍文獻專業管理人員,建立中國第一個大型醫學文獻計算機檢索系統 – MEDLARS中心,開創中國醫療機構快速高質量的醫學信息服務、高速高質量檢索全世界生物醫學文獻的服務。
1985年-2004年
在擔任歷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特別關注中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展,努力為發展國家經濟和醫藥事業改革進言獻策。多次隨全國政協視察團赴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調查了解情況和指導工作,寫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提案。經常通過新聞媒體和其它方式,向世界各國朋友宣傳中國和中國的建設成就,使許多外國朋友認識和了解中國,促進中外交流與合作。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45年在延安與抗日老戰士李濱珠結婚,育有三個子女。李濱珠1921年生於河南偃師縣,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延安工作;解放后受害於極“左”路線被迫離婚,沒有再婚。六十年代傅萊與重慶市友誼商店青年女職工江國珍再婚,育有一子。李濱珠於2007年7月病逝奧地利,與傅萊奇迹般地同日下葬在維也納,從此他們永遠長眠於對方的祖國。

健康狀況

2004年11月16日於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4歲。

個人作品


作品全稱
《人民保健組織學》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
1943年全軍通報獎勵
1944年陝甘寧邊區政府特殊貢獻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勳章
1987年國家衛生部頒發的科學貢獻獎
1994年中華醫學會獎
2005年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金質獎章 (由他兒子到中國代表父親受領)

社會活動


任職經歷

- 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
- 晉察冀軍區醫藥指導委員
- 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教員
- 華北醫科大學顧問兼編譯室主任
- 美援華委員會晉察冀代表
- 陝甘寧邊區中西藥研究會顧問
- 八路軍聯防衛生部醫藥衛生委員會委員
- 華北軍區衛生部顧問
- 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公共衛生處負責人
- 重慶市衛生局顧問
- 重慶醫學院顧問兼教員等職
- 中國醫學科學院顧問
- 中國醫科大學顧問
- 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
- 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後世紀念


2004年11月16日
在北京病逝,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奧地利國家總統及駐華大使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各界人士敬獻了花圈。
根據他生前的要求,遺體捐獻給了國家醫療事業作研究之用。
2006年2月21日
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出資,奧地利國家總統撰寫碑文,在維也納他曾就讀的學校豎立了傅萊紀念碑。
2007年7月23日
河北唐縣晉察冀烈士陵園,在戰友白求恩、柯棣華的墓旁,傅萊紀念墓碑落成揭幕。三個在晉察冀八路軍為中國抗戰事業做出偉大貢獻的國際主義戰士,永遠安息在了一起。
傅萊、李濱珠在延安
傅萊、李濱珠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