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班納迪克特·奇夫利
約瑟夫·班納迪克特·奇夫利
約徠瑟夫·班納迪克特·奇夫利(1885年9月22日-1951年6月13日)第16任澳大利亞總理,是澳大利亞最有影響力的總理之一。他的功勞包括頒發澳大利亞公民權、規定移民法則、建立國營航空公司TAA、設計失業者社會保險,並建立澳大利亞安全情報組織(Austral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Organisation:ASIO)和提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法案》。澳大利亞歷史上最成功的修改憲法公民投票,發生在他的任期間。
1930年代的奇夫利
1914年他與伊莉沙白·麥肯錫結婚;她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的信徒。奇夫利為了和她成婚,告別了原屬的羅馬天主教會,後來終生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1917年奇夫利一直在罷工運動中擔任發起人的角色,也由於如此使他後來被解僱。1920年他受到政治人物Jack Lang的欣賞,在由工黨所主政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任職,代表工會居間調和,期間並自修產業法令。
1946年,奇夫利(左)會晤南澳州長和總督
1935年由於他個人的專長,約瑟夫·萊恩斯政府指派他擔任“皇家銀行委員會”的委員;他曾經提出一份報告,指出許多私人銀行應該轉型成國有。
1940年奇夫利贏回曾代表的議席,並於次年擔任約翰·柯廷內閣的財政部長。儘管法蘭克·福德才是柯廷總理的副手,但是奇夫利是總理當時最倚重的閣員。當時總理的重點聚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上,而奇夫利在總理的信任下,在國內事務的處理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擔任財長的奇夫利必須在戰時為政府支出和稅務兩方面來盡最大的努力;也由於戰時資源上的吃緊,他的經濟資源管制政策引起媒體和工商界怨聲載道。
1946年,奇夫利(中)在倫敦出席國際會議
奇夫利在感覺領導權已穩固之後,決定推動社會民主主義的政策,即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之中,確立社會福利制度來保障人民的生計與工作權。第一步就是1947年他首先聲明的政府即將進行銀行“國有化”的政策,但這項政見招致了中產階級和媒體界對工黨政府非常巨大的反對聲浪;澳大利亞高等法院也根據憲法指出,奇夫利內閣的這項相關法案不受憲法支持。由於諸多爭議和奇夫利所領導的工黨日益孤行使自由黨在接下來的1949年12月的大選中取回執政權。工黨在當屆一舉喪失了48個議席,是聯邦議會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敗選。當時的他已年屆64歲,健康不如從前;而他和約翰·柯廷一樣,也是煙癮很重的人。不過他拒絕就此退休。工黨在上議院仍保有席次上的優勢,於是奇夫利充分透過這個舞台,使孟席斯與自由黨的提案皆遭駁回。孟席斯所領導的自由黨政府則準備以通過“禁止澳大利亞的共產黨在澳大利亞組黨”的法案。孟席斯預期奇夫利會再於上議院將此案駁回,如此孟席斯則將以此為由宣布double dissolution,進行國會改選。
徠數星期之後,奇夫利因心臟病發,辭世於所下榻的堪培拉Kurrajong飯店。奇夫利在擔任總理期間,一直長住於此,並未遵循傳統居於總理府內。
他的功勞包括頒發澳大利亞公民權、規定移民法則、建立國營航空公司TAA、設計失業者社會保險,並建立澳大利亞安全情報組織(Austral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Organisation:ASIO)。澳大利亞歷史上最成功的修改憲法公民投票,發生在他的任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