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腸炎

徠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多發於6~24個月嬰幼兒,偶可見於成年人。發病高峰在秋冬季。主要是由於輪狀病毒感染所致。感染輪狀病毒后,引起胃腸道分泌、動力及通透性改變,繼之發生吸收不良,導致腹瀉。起病急,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伴發燒、咳嗽、流涕等癥狀。輪狀病毒性腸炎以支持治療及對症治療為主。預后與病情輕重、是否及時治療等多方面因素相關。早期、規範治療,疾病可痊癒。如病情重,治療不及時,可導致嚴重脫水,甚至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小兒內科或兒科、感染科

病因


●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輪狀病毒屬於呼腸病毒科的輪狀病毒屬。輪狀病毒分為A~G 7個血清組,其中A、B和C組可感染人類和動物,其他組僅見於動物。A組致病性最強,是目前世界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可導致嚴重脫水。B組輪狀病毒曾在我國引起成人腹瀉流行,C組可引起兒童及成人輕度腹瀉。

傳染源

● 患者
● 無癥狀感染者

傳播途徑

● 傳播途徑為消化道傳播與呼吸道傳播。
● 消化道傳播
● ● 為輪狀病毒性腸炎的主要傳播途徑。由於不注意衛生,飯前便后不洗手,使病毒經過口進入體內而引起感染。
● 呼吸道傳播
● ● 患者或病毒攜帶者打噴嚏或者咳嗽時,病毒會通過飛沫進行傳播,健康人吸入帶有病毒的飛沫就可能患病。

易感人群

● 6~24個月嬰幼兒

癥狀


● 突然出現腹瀉,每天幾次到幾十次,排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便,量多,無腥臭味。
● 伴發熱、咳嗽、咽痛等類似感冒的癥狀。
● 還可伴腹痛、腹脹、腹鳴,以及噁心、嘔吐,腹瀉次數過多者可有全身酸痛、乏力、頭暈等癥狀。

檢查


● 確診腸炎需要進行病原學和抗體檢測。
● 病原學檢查
● ● 取患者糞便塗片后經專業人員鏡下觀察可見輪狀病毒,該方法直觀但對醫院設備要求高。
● 抗體檢測
● ● 留取患者血清,應用生物學方法檢測輪狀病毒抗體滴度,一般於感染5日後可測得血清特異性IgM抗體,2~4周后出現特異性IgG抗體。

診斷


● 醫生主要依據流行病學特徵和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多為小兒,發生於秋季,起病急,以蛋花湯樣腹瀉為主要表現,可有多人一起發病。
● 糞便檢查發現輪狀病毒及其抗原,抗體檢測陽性。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有腹瀉、發熱、咳嗽、流涕等表現,容易與輪狀病毒性腸炎混淆,這些疾病有小兒生理性腹瀉、壞死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以及其它病原體引起的腸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原學檢查、抗體檢測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目前尚無抗輪狀病毒特效藥,且該病為自限性疾病,治療以支持治療和對症治療為主。

支持治療

● 本病患者多為小兒,頻繁腹瀉和進食過少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需經醫生指導正確進食。

對症治療

● 補液:患者腹瀉會丟失大量水分,需輸液或口服補液。
● 糾正電解質紊亂:病情嚴重者需醫生根據電解質檢測結果及時補充鉀、鈣、鎂等。
● 腸道微生態療法: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控制腹瀉,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雙歧桿菌常用。

危害


● 腹瀉嚴重而未及時就診患兒會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同時影響生長發育。

預后


● 輪狀病毒性腸炎為自限性疾病,多數經治療后能治癒。

預防


● 嬰幼兒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提高身體免疫力。
● 家長與老師應教會孩子注意衛生、勤洗手、忌食生冷,秋冬季不帶孩子去人口密集場所。
● 已確診為輪狀病毒性腸炎者及時隔離,避免傳染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