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汀江的結果 展開

汀江

韓江支流

汀江,廣東省南海獨流入海韓江的支流,因流向從北向南,按八卦方位,稱為“丁水”,后“丁”加水成“汀”,形成“汀江”得名。位於福建省西部,發源於武夷山南段東南一側的寧化縣治平鄉境內木馬山北坡,流經長汀、武平、上杭、永定4縣,在永定縣峰市鎮出境進入廣東省,至大埔縣三河壩與梅江匯合后稱韓江。汀江支流眾多,流域大於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濯田河、桃瀾溪(又名小瀾溪)、舊縣河、黃潭河、永定河、金豐溪等6條。

汀江是閩西最大河流,位於東經115°59′~117°10′,北緯24°28′~26°02′之間,幹流長度約285千米(石下壩以上)(武平縣誌謂:汀江全長220公里,大埔縣誌謂:幹流總長323公里),流域面積為9022平方千米(其中:從永定峰市出境的汀江流域,面積8997.40平方千米;另自永定下洋鎮出境,在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匯入汀江的金豐溪流域面積668.37平方千米)(大埔縣誌謂:總集雨面積1.18萬平方公里)。

汀江是福建四大河流中左右最不對稱的水系,左岸來匯支流多而大,如舊縣河、黃潭河、永定河、金豐溪等,它們都以北東—南西的流向,和主流北北西—南南東流向作直角相交或斜交匯合。汀江基本是順著兩組發達的構造線而發育的,河流比降都在1‰以上,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峰市以下石下壩到潮安可通航小輪船。

汀江流域是客家人的世居地,汀江被稱為客家人的母親河。名片圖:汀江上杭縣回龍段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汀江
汀江
在福建省寧化縣,河源稱下坪溪(又名奄香溪),發源於武夷山南麓南段東側的治平鄉賴家山(長汀縣誌謂:源在木麻山(木馬山)北坡。另有一源長汀境內),至沙羅排納橋下溪入汀江。流域內森林茂密,水質清澈,境內河長13.5公里,流域面積41.2平方公里,總落差801米,年徑流量0.43億立方米。
在福建省長汀縣,寧化縣治平鄉源流由庵傑鄉大屋背村入境,出龍門,過新橋、穿城關,越河田,繞三洲,由濯田鄉美西村出境,又從武平縣河口鄉返回縣境內,曲流東南,經宣成鄉羊牯村出境,入上杭。境內河道長153.7公里,流域面積2602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總面積83.9%,河道坡降1.87‰。汀江幹流水力資源為5007萬千瓦。
在福建省武平縣,從長汀縣入武平縣河口鄉,又返回長汀縣境內,汀江水系流域面積908.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0.5%,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溪河有8條,分屬桃溪河、汀江兩幹流。
在福建省上杭縣,汀江境內河長112公里,集水面積1091平方公里(不包括舊縣河、黃潭河)。自武平縣進入上杭境內的回龍后,又左納宣城和官莊小支流南京溪匯於紅石、下白石灘后,左有源於南陽朱斜、通賢障雲嶺的濯坑溪匯入,右有朱子坑、余坑小溪流入。流經官莊圩,其下有屋背嶺天井湖水從右而來,有老茶亭之水從左而來。經樹人村有赤教坑溪從左來到藍屋驛,流下又有武平野地小水經新風流入。左有新民小溪經吊鐘、目忌灘而至曾泗;又左有源於才溪的坪山溪水流入,右有七里山村小支流納入為七里灘。在九華鋪溪水匯合處有大磴灘、小磴灘、三灘相繼而過,頗多險阻。抵鑊鋒潭后,右又有珊瑚南山溪流入,在栗子湖左岸有下坑溪流入。至才溪龍溪口,左受才溪之水南流下為三潭灘,是珊瑚、下坑、才溪三水橫流匯合處。三潭灘以下右岸有彩坑、武平悅洋,左岸有同康、金子湖各二股小水匯入,流5公里至金山腳下。在金山麓轉彎處的“楊文廣蠻王石”對面有小水自逕美經拖槍隔注入,在碧田沙右有武平磜下小溪流入。再過伯公灘,至澗頭渡,西行過檀溪。經赤面石,折流抵石下,在水埔右納高梧溪注入,左有谷坑小水注入,至水埔壩尾后,左納舊縣河,至水西渡又左納宮前溪,流2.5公里抵城關境。經潭頭、榕樹門、南門、浮橋門,在西門羅星塔下納入湖洋賴溪水,即東流至張灘(自水西渡至張灘,河流曲折南行疊成“之”字型,故稱“杭川三摺”)。左有九仙岩小溪於便民橋流入,右有廖坑溪於黃沙口匯入。
流至廬豐渡上,納入松溪(安鄉溪),在撐篷岩后水流較急,左有廬豐鄉安鄉下坊溪於德里注入,右受上都溪之水在中都富光村大屋場匯合。右納中都長徐溪及上都坑、下都坑之水,左納廬豐鐵屎溪之水,經大沽灘后,右岸有古基小溪流入。大沽灘是上杭南境的著名險灘,流至新峰灘后,怪石藏伏水中,滾浪如雪。右有中都溪在古坊村吉布聚匯而入。至鯉湖渡后,再左納侯坑溪水右納仙師(蘇姑坑)復興村長嶺下之水,南流2.5公里至南蛇灘,灘中波濤洶湧,有如南蛇作浪,長0.5公里之遙。至南蛇渡后,左有豪坑,右有下都舊寨村之水,又南流至小沽灘,其下納三益村象蹄坑之水,再屈曲5公里,經杭永邊境的大池灘、穿針灘。又右納永定洪山寺之水在三壩之下匯合,流至牛牯門(下河口)有黃潭河注入。合流下擢灘,抵永定區。
汀江
汀江
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汀江幹流自洪山鄉溪口入境,沿九州甫、馬寨、西聯、河口、仙師鄉上泥角、進入三峰、峰市、復入仙師蘆下壩、流向廣東大埔縣青溪鎮石市,2001年棉花灘水電站建成后,大部分河段沒入水庫。在縣境內全長25.2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12.23平方公里。坡降2‰,年徑流量17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34米3/秒。它在本縣境內除容納黃潭河和永定河之外,其支流尚有洪山鄉的溪口溪、河西溪、田梓溪、石傑溪、上連家田溪、仙師鄉的恩全溪、石鼓溪和峰市鄉的三豐溪、信美溪。
在廣東省大埔縣,汀江幹流自永定峰市進入本縣青溪鎮的石下壩,韓江北上舟楫止於此。稍下,永定河水匯入,其地為虎頭沙;其流為刀背灘,因水勢剽利故名。循河而下,有青溪水東入,坪沙水西注,至茶陽合小靖溪、西河水,然後經安樂集諸坑流南達三河與梅潭河和梅江匯為韓江。汀江大埔境內集雨面積為1416平方公里,境內河長55公里,河床比降1.27‰。上游山重嶂迭,植被良好,山青水秀;入韓江前與梅江水清濁可辨,涇渭分明。茶陽上至石下壩可通小電輪,曾是閩、粵主要交通線。縣境內汀江年最大流量8140立方米每秒,出現在1973年6月2日;年最小流量16。80立方米每秒,出現在1958年5月23日。水力資源豐富,石下壩綿花灘可建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可達39萬千瓦(待開發)。下游青溪電站裝機14.4萬千瓦,正在施工。青溪鄉溪口下側,有1970年建成的汀江大橋接白三公路。

河道特徵

汀江
汀江
汀江根據其河谷形態和水流特點,可分為上、中、下三段。
上段(長汀以上)河流短,比降大(達1.69‰),河谷縱剖面似階梯狀,平面形態呈葫蘆狀。長汀盆地和新橋盆地為葫蘆腹,任崖崗峽谷為葫蘆腰。
中段(長汀—上杭)是處在武夷山脈(南段)和博平嶺山脈之間的河段。岩層大部分為大悲山千枚岩和赤石群砂礫岩,岩性疏鬆,易被侵蝕,河谷寬廣,河漫灘曲流廣布。
下段(上杭—石下壩)橫切過閩中大山帶南段,地質以堅硬花崗岩為主,河谷深切,兩岸陡立,比降大,灘多水急,素有“三百灘頭浪惡”之說。如上杭至峰市長55千米,河流比降為1.84‰,大的險灘在20個以上,其中大沽灘長500米,落差2.5米、穿針灘長300米,落差3米、褶灘長1500米,落差3.5米。峰市至石下壩約5千米,比降更大,增到4.4‰。兩岸多懸崖峭壁,江面狹窄,寬僅4~5米,頸束作用十分強烈,水流至此飛騰澎湃,蔚為壯觀;其中最洶湧險惡的有竹筍灘、龍鉤灘、跨灘、棉花灘和雞母灘等5處,每處落差均在4~5米以上。

水文特徵


地表徑流

汀江
汀江
汀江流域是全省四大降雨高值區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雨量由北向南遞減,5~7月雨量集中,約佔全年總雨量的60%,汀江流域也是全省三大徑流高值區之一,多年平均徑流深為800~1400毫米,年總徑流量約為115億立方米。根據上杭斷面資料,多年平均流量186立方米/秒,最大年均流量為331立方米/秒,最小年均流量為77.5立方米/秒,兩者比數為1∶4.27,比閩江大。最大洪峰流量為7070立方米/秒(1973年6月15日),最小流量11.1立方米/秒(1963年5月31日)。
汀江河水流量的四季分配跟閩江幹流及其上游三大溪有相似之處。春、夏兩季佔全年水量的77.2%(其中春季佔36.5%,夏季佔40.7%),4、5、6三個月佔全年水量的51.9%,最大水月為6月,佔全年水量的22.4%,最小水月為1月的水量不及全年的2.7%。汀江汛期長短也和閩江相似,受颱風降雨的影響不明顯。因此,當梅雨季節過後,河水量便明顯減少,5~6月增水26%左右,6~7月減水55%左右。由於退水明顯,所以在月均流量過程線上,表現為前半年坡緩,後半年坡陡。
根據長汀縣觀音橋水文站27年來的實測資料統計分析,天然年徑流值是:每年平均徑流量4.39億立方米,每年平均徑流深1165.3毫米。最大徑流量6.29億立方米,出現於1973年。最小徑流量2.13億立方米,出現於1963年。不同頻率的年徑流值是:10%保證率(豐水年)的經流量6.32億立方米;50%保證率(平水年)的徑流量4.24億立方米;90%保證率(枯水年)的徑流量的3.3億立方米。徑流量日際變化懸殊,1973年4月和1977年4月徑流量相差39倍。每年平均徑流量年內逐月分配不均勻,1月佔1.8%,2月佔3.3%,3月佔9.0%,4月佔15.4%,5月佔20.6%,6月佔26.0%,7月佔7.6%,8月佔5.8%,9月佔4.6%,10月佔2.7%,11月佔1.7%,12月佔1.5%,汛期為3至6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年的73%。

泥沙

汀江含沙量大,根據上杭站資料年平均含沙量為0.25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約137萬噸。含沙量大的原因是上游植被覆蓋率低,岩性軟,在風化侵蝕及人類活動的作用下,水土流失嚴重,尤以長汀河田和連城為甚。較之晉江又稍小,這是因為汀江深入內陸、颱風的吹蝕和暴雨沖刷不如晉江嚴重,森林覆蓋率也較晉江大些。

水力資源

汀江流域水力資源較豐富,理論蘊藏量為90.93萬千瓦,佔全省理論蘊藏量的8.75%。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66萬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72.7%。已開發的裝機容量約5萬千瓦,年發電量2億多度。壩址優良、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棉花灘水電站,正在興建之中。

主要支流


長汀縣段

上游福建省長汀縣境內,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濯田河、南山河、塗坊河、劉坊河;集水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鐵長河、鄭坊河、七里河。
濯田河,為縣境內汀江最大支流。源於古城鄉元口村,曲流南進,於四都鄉坪埔,急拐東流入濯田,於水口村坪嶺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862平方公里,河長63公里,河道坡降7.2‰,大小支溪160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13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147條。河溪水流急,曲率大,面蝕強,水中含沙量較高,混流時現,水力資源3.396萬千瓦。
南山河,縣內汀江的第二大支流。源出南山鄉丐答山北,曲流急進,入中復盆地,拐流向西,經南山、河田馬坑、桐壩,於三洲鄉義家莊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283平方公里,河長42公里,河道坡降10.8‰,大小支溪107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6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101條。上游谷深河窄;下遊河寬流緩,濁流常見,水力資源0.946萬千瓦。
塗坊河,發源於南山鄉下坑,往西流,在溪源與南支流匯合,經塗坊、宣成,於濯田鄉美溪村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150平方公里,河長40公里,河道坡降8.1‰,大小支溪158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34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124條,屬山地彎曲性河流,碧流如帶。水力資源0.56萬千瓦。
劉坊河,發源於南山鄉排前庵,激流西北,經大坪、石門、劉坊,於水口村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113平方公里,河長30公里,河道坡降9.5‰。大小支溪40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5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35條。時見混水濁流。水力資源0.171萬千瓦。
南流河(劉源河),從河田鎮園丁山南流出,越逕背,穿劉源,過蘆竹,在上街村五通嶺下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108平方公里,河長22公里,河道坡降11.2‰。大小支溪30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5條,小於5公里的支流25條。流域內山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水力資源0.116萬千瓦。
鐵長河,發源於鐵長鄉謝地村,激流向南,穿張地,過鐵長,繞翠峰,於大埔村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87.9平方公里,河長24公里,河道坡降10.9‰。大小支溪24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5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14條。水力資源0.388萬千瓦。
七里河,發源於大同鄉的湫水,經新峰、合江口、七里,於羅坊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68.5平方公里,河長17公里,河道坡降18.9‰。大小支流16條,其中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4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12條。谷深流急,山青水秀,水力資源0.358萬千瓦。
鄭坊河,發源於大同鄉鎮平村,經七古、鄭坊,於紅衛村倒角哩匯入汀江幹流,集水面積66.9平方公里,河道坡降5.1‰,大小支流20條,其中大於5公里的支流2條,小於5公里的小溪18條。水力資源0.273萬千瓦。

武平縣段

中堡河:源於章豐大凹,經林坊,在金竹山下匯梧地、互助之水,流經中堡,又匯坑頭、社背、梁山隔東趨之小溪流,經遠富、芳洋、青涇、金獅磜,注汀江入上杭。流域面積124.3平方公里,河道長31.3公里,落差510米,比降16.3%。
豐田河:源於牛畲里,經袁畲、上畲、四維,至竹山背匯中堡烏石之水,流經豐田,至上杭界潭溪注入汀江。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河道長20.3公里,落差690米,比降34%。此外還有三峙溪,源於太平山,經袁田、雷公井、五里涇、三峙,至上杭寨背溪注入汀江。
陳埔溪:又名黃沙溪,源於梁野山麓,經東文、六甲、陳埔至上杭寨背嚴涇口,注汀江入上杭。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河道長17.1公里,落差563米,比降32.9%。
桃溪河:源於武平縣大禾賢坑的桐子坑,經賢坑北趨帽布,折東北流與坪坑嶺腳下,梅子壩南流之水匯合,經大沛、大禾東流,又匯下湖、大磜之水經湘村、魯溪,再匯源於凹坑,入洋畲、湘坑之溪流,經桃溪總匯武北諸溪流,流經小瀾,在河口注汀江入上杭境。桃溪河是縣內第二大河。縣內流域面積665.2平方公里,落差53.5米,比降9.9%。

上杭縣段

舊縣河,為境內汀江第一大支流,發源於連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經新泉進入縣境的南陽、舊縣、臨城三鄉。在九洲附近匯入汀江。流域面積達1701平方公里。境內河長45.9公里,流域面積7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比降0.20%。舊縣河在新泉左納上杭西山下薴園、洋稠溪兩小溪。匯流出白眉山南麓又有連城豐圖兩小溪,在連城的官莊匯合后,右納上杭南陽南嶺溪流,經連城北村又納上羅坑之水,才流入上杭境內的陳坑。流至下車后,右納馬洋洞,左納黃家山兩小水流至磯頭。又左納蛟洋中村水,出磯頭下經鹿角灘,左納庵坑水,右納南陽、通賢水(射山溪)流至壩上后,右納黃竹攏左納下寮壩之水,經貝湖到下湖山,左納扁山之水至舊縣。其下有石院、新坊、九曲溪之水流入。再下經全坊、蘭田、至麻壩里(鐵場)。左有小富坑、張家山兩小溪在鐵東流入,右有銅水坑水於鐵北注入。經石圳,左納下角龍與水東之水至梅溪寨。在石砌下有水自上園山及白葉塅注入。再經洋樓里、黃泥塘、玉女至九洲與汀江幹流匯合。
黃潭河,為境內汀江第二大支流,發源於上杭縣步雲鄉石坪,流經古田、蛟洋、龍岩市大池鄉、溪口、太拔、藍溪、稔田,在永定匯入汀江。流域集水面積達1222平方公里。河長139公里,縣內總長98.1公里。流域面積9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7.4立方米/秒,比降0.23%。

永定區段

境內有四大河流,分別是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汀江幹流。
永定河,發源於坎市鎮田地竹子爐,經龍岩適中城坑轉回永定縣撫市西坑、銅鑼坪、龍潭、青溪深渡,撫市鄉政府所在地,再流向坎市鎮的洽溪,與發源於虎崗筆架山的高陂溪和源於孔夫、東中等地的坎市溪匯合后,經堂堡鄉、湖雷鄉、城郊鄉、鳳城鎮、仙師鄉,在蘆下壩注入汀江。全長91.5公里,流域面積1074.88平方公里。主流河段河床平均寬91米,最寬處150米,最狹處32米,河道坡降3.77‰,年徑流量30.22億立方米。出境多年平均流量為30.26米3/秒,最大洪峰流量3200米3/秒。其主要支流有高陂鄉的虎崗溪、新塘背溪、西陂溪、上洋溪、平寨溪、富嶺溪,坎市鎮的文溪溪、浮山溪、青溪溪,撫市鄉的田龍溪、吳坑溪、上西溪、上寨溪、貝溪溪、基安溪、中湖三重溪、鵲坪溪、里興桃源溪、橋河下溪,堂堡鄉的蛟塘里溪、三堡溪、賽智溪、香溪、寶溪,湖雷鄉的蓮塘溪、上湖溪、石坑溪、角坑溪、鴨媽潭溪,鳳城鎮的西門溪、書院溪,城郊鄉的中坑溪、箭灘溪、龍門溪、蘭地溪、雙溪溪、梘下溪和仙師鄉的金砂溪、深塘溪、錦西溪。
金豐溪,發源於古竹洋竹,流經古竹、湖坑、大溪,至岐嶺鄉獅象潭,彙集主要支流陳東溪后,再往下洋鄉的中川湯子閣,於沿江斗尾壩流向廣東大埔樟溪,注入汀江下游。全長57.5公里,流域面積668.37平方公里。主流河段河床平均寬102米,最寬處160米,最狹45米,河道坡降7.89‰,年徑流量17.24億立方米。出境多年平均流量18.08米3/秒。金豐溪河道彎曲,水流落差大。其主要支流有高頭溪、奧杳溪、黃村溪、黃龍溪、南溪溪、莒溪溪、城東溪、陳東溪、雙洋溪、太平寨溪、中川溪、下溪溪、大瑞溪、三來溪和東聯溪。
黃潭河,源於上杭,從永定縣仙師鄉齊潭村入境,流經三壩、犁頭咀、池溪、河西、上河口到洪山鄉下河口注入汀江。在境內全長13.9公里,流域面積198.14平方公里。坡降1.91‰,年徑流量37.4億立方米。入境多年平均流量37.4米3/秒。其支流主要有灌洋溪(包括紫山前溪、龍窟前溪)、湯湖溪(包括梅子坑溪、馬子凹溪、上圳溪)、合調溪(包括菜地溪、武北溪、石塘里溪、犁坑裡溪、大塘背溪、天豐溪、半山溪、高采坑溪)和仙師的金寨溪、大阜溪、秀富溪。

大埔縣段

梅潭河,清以前稱清遠河(以雙溪鄉清泉溪、遠水溪各取一字稱名),民國以後改稱梅河,今稱梅潭河。主源來自福建省平和縣葛竹山,次源來自平和九龍磜,流至大東鄉赤石岩會合后,自東向西,途經大東、雙溪、楓朗、百侯、湖寮、三河等鄉鎮,在三河的匯東流入汀江口,再注入韓江。梅潭河較大的一級支流有九峰水、家榮水、富溪水、和村水(清泉溪)、雙溪水(遠水溪)、調河水、舊寨水、曲灘水、南橋水(莒溪)、雙坑水、密坑水等。總集雨面積1603平方公里,大埔境內721平方公里,幹流總長137公里,大埔境內83公里;河床比降2.57‰,自然總落差194米。流域內山高林密,植被較好,雨季雨量充沛而集中,水流湍急,洪水易漲易退,沖刷嚴重。枯水期水深最大2米,最小0.9米。年最大流量3730立方米每秒,出現在1960年6月10日;年最小流量3.37立方米每秒,出現在1960年3月11日。水力資源豐富,主幹流已建小水電站8座,待開發的雙溪老虎跳石,裝機容量可達1.28萬千瓦。橫跨梅潭河的橋樑,有大東、百侯、湖寮和楊梅田4座大橋。赤石岩至三河出口處,原可通木篷船,且是粵東通漳州、泉州必經水路,因興建水輪泵、水電站,水道受阻,交通已由公路取代。現代現在木船稀少,只作過渡或短途運輸,而在百侯東山水壩至南山一段,則有小電輪行駛。
小靖河,發源於大埔豐溪林場上坪畲,由茶陽鎮出口注汀江。集雨面積124平方公里,幹流長29公里,河床坡降為0.66‰。上游植被良好,水力資源多可利用。
漳溪河,又稱大靖溪。發源於福建省永定縣東華山,經過西河鎮的上黃砂、下黃砂、漳北、漳溪、黃塘、北塘,茶陽鎮的梅林、閣庵等村流入汀江。總集雨面積825平方公里,大埔境內16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87公里,大埔境內約30公里。河床坡降4.19‰。河面寬50—100米。西河圩以下原可通小木船,由於河床日高,水量漸小,且多級建壩,障礙通航,加上公路已經暢通,因而不再通船。漳溪河上游已建最大一級西河水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大埔境內河道上,建有仙基橋、北塘橋、鐵弔橋、變新橋、漳北橋、黃沙橋,沿河兩岸交通便利。

水利概況


汀江水繫上,截至21世紀末有水利工程28156處,其中小(二)型以上的水庫122處,66.7公頃以上引水工程32處;小(一)型水庫19處。骨幹引水工程有長汀縣千工陂萬畝灌區。667公頃提水工程有上杭縣湖裡電灌站和回龍水輪泵站,有效灌溉面積5.6萬公頃,佔耕地60.04%。人均佔有保灌面積0.039公頃。

引水工程

大官陂:位於河田劉源溪等三水合流處,宋代已有,時名何田大陂。民國時蘆竹壩下游曾建壩灌河田上街千餘畝,次年水毀。后又於蘆竹口堆砌木石壩,年壞年修。1955年,縣定上游石壁潭為址,砌三合土壩1座。1962年將舊壩延伸,全面開渠,半年建成高2米漿包干砌石壩。右置一高0.5米、寬2.4米排洪砂閘,以疊梁木閘控制。左右水渠灌河田上、中、下街,朱溪4村2370畝田。
伍家陂:位於汀江上游石人村河段大壩哩,建於1964年10月。水泥漿砌重力壩高2.4米,左右乾渠長9.2公里。灌石人、江坊、余陂、葉屋、新橋等5村1050畝田。
濯田大田陂:位於濯田河支流,建於1956年4月。攔河壩長35米,高2.6米。屬漿包乾重力壩。渠分左右,共長9.5公里,灌東上村、街上村農田2582畝。與千工陂合稱為濯田灌溉口左右二條“龍”。
濯田千工陂:位於濯田河安仁河段。傳清道光年間建,后水毀。民國三十二年(1943)閩西農田水利工程處派員勘測施工,建成長64米,高2.5米水泥漿砌條石重力壩,開炸隧洞長160米,開挖渠道5公里。次年7月通水3天後,逢暴雨毀。1954年7月,經龍岩專區水利隊勘測,縣成立“濯田區千工陂修建委員會”,縣長兼主任。1955年1月工程全面動工,1956年3月建成長109米水泥漿砌壩,船閘長55.8米,隧洞擴長至165米。后開挖渠道17公里,完成乾渠渡槽、涵洞、倒虹管等各類工程57處。1956年8月22日全線通水,可灌農田3000畝。

蓄水工程

溪源水庫:位於長汀縣塗坊鄉塗坊溪。明萬曆二十一年(1592),邑人塗清溪在此修築高陂,可灌田四五百畝。現水庫建於原址,集雨面積36.6平方公里。1974年動工,1981年竣工。壩型為寬縫填渣砌石重力壩,壩頂溢洪。弧型鋼閘門控制放水,總庫容達1241萬立方米。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保壩時下洩流量862立方米/秒。開挖左右乾渠18公里、隧洞7條長710米,置倒虹吸管500米,建渡槽14座共長518米。可灌田11267畝。壩區工程投工103.71萬工日,完成土石方50.6萬立方米,耗資527萬元,為長汀第一座庫容千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
連屋崗水庫:位於長汀縣南山連屋崗村,集雨面積10.3平方公里。經省九龍江規劃隊勘測,1963年10月始建。主壩為35米高均勻土質壩,總庫容710萬立方米。用斜拉閘門控制放水,側槽式溢洪。定50年一遇設計,200年一遇校核。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停停建建,歷時9年,至1972年6月壩區主體工程方竣工。后陸續建成總乾渠和東西乾渠共25.1公里,各種附屬工程43處。其松毛嶺下冷水坑渡槽,長165米,高21米,單跨21米,為長汀首座自製自裝渡槽工程。1979年水庫啟用,灌中復鄧坊、橋下等地6748畝田。工程投工90.52萬工日;完成土石方60.42萬立方米,耗資174.61萬元。
英雄水庫:位於長汀縣館前復興村葛坑口,集雨面積4平方公里。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74年12月。壩高17米,為粘土心牆壩,總庫容313萬立方米。放水用轉動門蓋控制。防洪標準以50年一遇設計,1975年改萬年一遇校核。發電灌溉兩用,且對汀東復興,馬坪、紅旗廠等地起防洪保護作用。該工程投工17.6萬工日,完成土石方3.7萬立方米。
陂下水庫:位於長汀縣四都同仁陂下河,集雨面積166平方公里。壩型為雙曲砌石拱壩,壩高52.1米,頂弦長164米,弧長195米,拱圈厚3米,壩身拱圈厚13.4米。總庫容596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470萬立方米,為灌溉、防洪、發電綜合工程。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2000年一遇校核。溢洪採用壩頂複式堰鼻坎挑流。工程於1976年6月由華南水利學院設計,1977年10月動工。1983年省計委、省水電廳定為省基建項目,1986年竣工使用。壩區主體工程投工192.8萬工日,完成土石方33.56萬立方米,耗資1000萬元。
六甲水庫,座落在武平縣武東鄉六甲村。1975年3月,省、地規劃隊勘測設計。1977年冬破土動工。1988年11月竣工驗收。均質土壩。主壩高28米,壩頂寬6米,壩長101米。左端設輸水涵管,石砌拱涵內加鋼管直聯壩后電站壓力管。右端設溢洪道,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通過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447立方米。磜峰嶺副壩高14.4米,壩頂寬5米,壩頂長48米。李凹頭副壩高11米,壩頂寬5米,壩頂長64.5米。集雨面積32.6平方公里,總庫容1625萬立方米。建左右兩條幹渠,可灌武東鄉陳埔、黃埔、袁田等15個村,有效灌溉面積15317畝,其中保灌面積12870畝。水庫還可防洪、發電、養魚,庫區附近已種植茶果等經濟作物。
深陂水庫,在上杭縣,1965年11月工程破土動工,1968年秋,大壩和左乾渠建成,1970年冬完成樞紐工程並通水,1976年建成部分右乾渠,1979年引洪渠通水。水庫集水面積5.4平方公里,另從庫外湖洋鄉古樓村口瀨溪引40.4平方公里的徑流入庫。壩型為均質土壩,主壩高19米,壩頂長197米,頂寬4.1米,副壩2座,壩高8~9米,總庫容量677萬立方米,死庫容量44萬立方米,涵洞排水量1.2立方米/秒,溢洪道結構為寬頂堰式,寬10米,堰頂高程221米,設計洪水標準以5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以200年一遇。有左、右二乾渠,有效灌溉面積0.67萬畝。壩后電站裝機2台共110千瓦。
楊梅山水庫,位於上杭縣珊瑚鄉白水磜上游的楊梅山谷中,庫區內樹木茂密,覆蓋良好,壩址岩基裸露,兩岸山頭較高,河床狹窄。1979年11月工程破土動工,1981年底完成大壩樞紐工程,1982年竣工。水庫集水面積3.44平方公里,壩高39米,壩長116米,頂寬5米。設計洪水標準為2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200年一遇。總庫容量102萬立方米,死庫容4萬立方米,放水涵管長113米,放水設備在上游壩前坡用40厘米閘伐控制流量,溢洪洞在庫區左側。左乾渠長1.37公里,灌溉七里、橫頭、華竹、下珊瑚等大隊農田;右乾渠長3.3公里,灌溉上、下珊瑚一部分農田,總灌溉2100畝。水庫以灌溉為主,並利用160米的落差發電,1985年建成一級電站,裝機2台共225千瓦,投資28.73萬元,初步解決珊瑚鄉範圍內照明、加工用電。
白砂埔水庫,位於上杭縣稔田公社連四大隊,屬黃潭河支流——上斜溪上游,集水面積14.3平方公里。1977年9月動工,翌年2月經省水利電力廳批准列為省基建項目。水庫總庫容量503萬立方米,死庫容11萬立方米,正常水位庫容442萬立方米,壩型為粘土心牆代料壩,壩高38.7米,頂寬6米,渠道總長18公里,過水流量1立方米/秒。1985年4月30日開始蓄水,有效灌溉面積9000畝,保灌面積6100畝,並利用灌溉用水,興建壩后和渠道電站2座,裝機4台共360千瓦,1985年7月全部完工。
灌洋水庫,座落在永定縣虎崗鄉龍溪村。水庫具有灌溉、發電、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是跨流域引水梯級開發永定河水力資源的“龍頭水庫”。1970年1月地區批准動工興建。1978年列為省基建項目,同年6月7日打通856米的輸水隧洞。1979年底因國家調整基建規模而緩建。1984年經縣人民政府多次請求,省水利電力廳於1985年12月批複並上報省計劃委員會,1986年6月省計委批准復工興建,水庫復工工程於1987年1月正式動工。總庫容量為2300萬立方米。
沐東水庫,位於大埔縣茶陽鎮以東3公里的沐東坑口,為縣管工程。1959年冬動工,1960年3月建成。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輾壓式均質土壩,壩高22米,壩頂長120米,總庫容315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輸水涵,直徑0.6米,管長100米。開敞式溢洪道底寬15米,最大泄洪量103立方米每秒,水入漳溪河。建庫目的是為裝機200千瓦的壩后水電站作調節水庫,解決茶陽照明、工業用電及梅林、角庵380多畝農田灌溉用電之需。庫內淹地121畝,移民28戶151人,工程投資30多萬元。

水電工程

六甲水庫壩后電站,武平縣辦電站。1978年9月動工。主壩左端石砌輸水涵管內加鋼板套管,內徑1.2米,管長286米,直接聯接電站的壓力管。水頭55米,壓力管通過流量為每秒2.16立方米。安裝2台400千瓦發電機組。總容量800千瓦。1982年12月投產,年均發電316.6萬千瓦時。工程共完成石方1.3萬立方米,土方1.99萬立方米,工程總造價7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4萬元,縣自籌55萬元。
岐嶺下電站 位於武平縣中堡鄉芳洋村歧嶺下,是鄉辦電站中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在悅洋乾渠6.7公里處的歧嶺下,利用灌溉余水跌落建成,水頭91米,引用流量每秒0.4立方米,裝機2台,容量250千瓦,1979年建成,1984年與縣電網聯網。1987年擴建,管道直徑50厘米、長170米1條,改為直徑65厘米、長170米2條,新增裝機2台,總裝機容量增加到1050千瓦。工程總投資118萬元。
陂口電站,位於武平縣桃溪鄉小瀾村陂磜口。屬桃溪鄉辦電站。在桃溪河陂磜口建石砌連拱壩,水頭8.3米,流量每秒17立方米。上游集雨面積560.5平方公里。安裝320千瓦的水輪機組3台,總裝機容量960千瓦。預算工程土石方13萬立方米,總造價192萬元。1983年11月動工,至1987年,已開通桃溪至陂磜口公路5公里;建成石砌連拱壩,高8.5米,長85米;砌引水渠長35米,渠首通過流量17立方米,投產1台機組320千瓦。
才溪水電站,在上杭縣,民國35年,地方有識人士就曾倡辦才溪電站,原福建省建設廳第七區水利工程處,曾派員前往勘測。工程計劃在溪流進峽處建重力攔河石壩1座,水頭落差84米,引水渠道長775米,裝機容量245千瓦,投資金額8500萬元(法幣),以民營組織股份,后因資金難以籌集,計劃落空。解放后,才溪鄉群眾曾多次要求興建水電站。1971年1月成立才溪水電站基建工程指揮部,正式動工建設。電站集水面積41.7平方公里。壩型為重力滾水壩,高20米,長40米。設計水頭103米,引用流量1立方米/秒,壓力管道長230米,直徑70厘米,由前池直通廠房。於1974年7月建成發電,第一期裝機2台381千瓦,1985年增裝1台250千瓦。是年冬利用一級電站尾水,開渠引水至下曾坑,建成二級電站,裝機2台250千瓦。才溪一、二級水電站總裝機881千瓦。1987年發電量376.85千瓦時,當年除歸還貸款及利息16.34萬元外,仍上交利潤0.72萬元,既解決發展鄉鎮企業用電,又滿足99.25%農戶生活用電需要。
棉花灘水電站
棉花灘水電站
棉花灘水電站,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項目,總裝機容量60萬千瓦,年發電量15.2億千瓦時,壩高115米,水庫容量20.35億立方米。該電站的建成,使汀江流域的防洪標準從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位於福建省永定縣境內的汀江幹流棉花灘峽谷河段中部,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電站總裝機容量60萬kW(4×15萬kW),保證出力8.8萬kW,年發電量15.2億kW·h,具有不完全年調節性能。輸電工程共設置220kV輸電線路五回,建成後主要向福建省電網的龍岩、漳州及廈門地區供電,供電距離均在150km以內。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7907km2,占汀江流域面積的67%,水庫正常蓄水位173.0m,死水位146.0m,調節庫容11.22億m3,校核洪水位177.8m,相應的總庫容20.35億m3。棉花灘水電站樞紐屬一等工程,主要由攔河主壩、副壩、泄洪消能設施、左岸輸水發電地下廠房系統、開關站及右岸航運過壩設施等建築物組成,攔河主壩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79.0m,最大壩高111m,壩頂總長300m,壩頂寬7m,最大壩底寬84.5m。副壩設在主壩址北東向5km處的湖洋里村埡口,最大壩高5.6m,壩頂長30m,為均質土壩。
曲灘水電站,位於大埔縣百侯鎮曲灘村梅潭河畔,1966年10月動工,是壩后式電站,壩型為圬工硬殼壩。壩高4.5米,壩頂長120米,壩址上游集雨面積1320平方公里。1968年10月在左岸建站,以水輪泵作動力,設計水頭3.5米,設計流量15立方米每秒,裝機4台,共475千瓦,其中125千瓦3台,100千瓦l台。1982年3月在同一大壩右岸增裝125千瓦水輪發電機組3台,引用流量14立方米每秒,兩岸總裝機容量850千瓦。1988年,有職工34人,發電268.2萬千瓦時,每千千瓦時發電成本為46.58元。
百侯水電站,位於大埔縣百侯鎮東山村的梅潭河畔,1965年8月動工興建,為壩后式水電站,由大埔水電局鄭克龍設計。攔河大壩長130米,高10.5米,是縣內首宗圬工硬殼壩型。壩址上游集雨面積為1261平方公里。設計水頭12米,單機流量9.06立方米每秒,裝機3台,各800千瓦(3×800千瓦),分別於1971年8月、1974年10月、1977年5月投產。原10千伏升壓送電,后改35千伏,電力直供縣城。1984年11月,由大埔縣水電局工程師許灼玲設計在壩頂加裝的橡膠壩投產,橡膠壩高1.5米,長129.84米,總造價35萬元,採用灌、排水起落。
西河水電站,位於大埔縣西河鎮上黃砂村車上片漳溪河畔,1970年8月動工,是壩后式水電站。大壩為圬工硬殼壩型,長78米,高10.5米,壩址上游集雨面積660平方公里,設計水頭12米,設計單機流量5.1立方米每秒,裝機3台,各500千瓦。3台機組分別於1975年1月、1977年7月、1979年12月投產發電。1988年,有職工60人,年發電量689.71萬千瓦時,每千千瓦時發電成本為38.65元。最高發電量為1985年的920.12萬千瓦時。1987年冬,為防止庫區淤積,先後投資40多萬元,在大壩左岸改建弧型排沙閘,使機組恢復滿發。
三河壩水電站位於大埔縣三河鎮匯東村的梅潭河出口處,是利用改河圍堤形成水頭興建的壩后電站,1982年動工,技術總負責為大埔水電局工程師劉秉坤。壩址上游集雨面積160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立方米每秒,設計水頭10.3米,設計單機流量31立方米每秒,裝機2台,各2500千瓦,分別於1988年2月、12月投入運行。主體工程之一的深渡土壩,壩高15.1米,長378米。校核庫容1130萬立方米,達到國家中型水庫標準。

堤防工程

迪麻堤,位於汀江東岸的大埔縣迪麻村。1974年9月動工興建,歷時兩年,築成長2.2公里的江防大堤,安裝4台55千瓦電動抽水機,配合自流排水涵排除內澇積水。工程費58.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3萬元,投放勞動力32萬工日;計完成土方29.3萬立方米,石方0.45萬立方米,混凝土260立方米。該堤捍衛耕地1208畝,205戶,1105人。
匯城堤,大埔縣三河鎮匯城村地處梅江、汀江匯合點。匯城大堤於1974年10月動工,1982年建成。堤高9米,頂寬3米,長1.9公里。堤上設排水涵3座,每孔1.1×1.1米,排水流量10.35立方米每秒,配合1座裝機55千瓦的電動排澇站,排除內澇。此項工程國家投資30多萬元,投工45萬工日,完成土方36萬立方米,石方0.85萬立方米。捍衛耕地面積232畝,人口1600人。唯壩體乃堆土而成,質量較差,當水位超過46米高程時,多處堤段即出現滲漏。工程自建成后列為防洪重點工程。

航道航運


幹流航道

長汀縣。汀江為福建省唯一通往外省的內河航道。宋端平三年(1236),知縣宋慈開闢汀江長途航運,運潮鹽至汀。此後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汀江航道均是閩、粵、贛邊區的主要水路交通線,往返船隻號稱“上三千、下八百”。縣內航線由庵傑始,經新橋、大同、城關、策武、河田、三洲、水口至宣成羊牯,與上杭縣回龍相接,全長121.5公里。城關至河田航線長36.5公里,枯水期水深0.6至1米,航道寬5至6米;河田至水口航線長25公里,枯水期水深1至1.2米,航道寬10至15米。60年代后,為發電灌溉需要,在汀江上游築起策武紅江、河田東方紅欄河壩2座,未設航道,船隻上下不通,中間斷航7公里。同時,汀江沿河兩岸森林多次被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河床升高,河道淤塞。另一方面由於公路運輸比水路運輸較為安全方便,為此只抓公路建設,而忽略船筏通航設施的修造,致使航道逐年縮短。至1987年,縣內汀江通船航道僅剩水口至回龍一段,航線長30公里,枯水期水深0.5至0.7米,航道寬6至8米,可通3至5噸機動船。
上杭縣汀江航道,航道在境內經10個鄉鎮,長112公里。解放前,一直是閩粵贛通上杭的動脈。河床寬100~200米,最枯期,官莊至峰市段水深0.4米~0.8米,年徑流量59億立方米,水面平均坡降為千分之一。從長汀入境后自回龍開始,經官莊圩、藍屋驛、龍潭圩、逕口、水西渡繞潭頭而至縣城。在縣城三折回瀾經水南、張灘、土埔、黃竹至安鄉的黃泥壠、撐篷岩、德里、廬豐、大沽上至下都的南蛇渡碼頭而出永定。汀江在縣境內有險灘72處。河道很少治理,暗礁航障常造成沉船事故。1959~1968年上級撥款1.8萬元,疏浚河道60公里,1969~1977年,地區交通局又撥22.8萬元整治航道,1978年在石下、沙帽石、水西渡和杭峰線大沽灘、折灘進行重點炸礁疏浚工程。1980年省撥河道養護和整治工程費13萬元,除完成正常養護外,重點整治改造汀江下游棉花灘航道工程290米暗礁,當年完成工程量60%,1981年續建棉花灘325米船筏道工程,至1986年上半年竣工,全工程總投資27萬元。至1987年止,人民政府共撥款77.6萬元進行航道養護和整治工程,累計疏浚卵石1.8萬立方米,開闢拉杆路2200米,炸灘清礁3361立方米。至此,汀江航道雖未能全部改變其天然狀態,但基本能暢通4~6噸的機動船。木船從上杭縣城往峰市一航次過去需3天,清理后2.5天即可(下水4小時,上水13小時)。但由於公路交通的發展,物資流向轉移,原來由水運的大宗物資,轉為汽車運輸。航運逐年衰退。回龍水輪泵電站雖建有船閘,但設計成人字形閘門,泥沙淤塞,1968年水輪泵電站峻式后即無法開閘過船,長汀船隻無法通至上杭。
大埔縣汀江航道,石下壩至三河通航里程40.1公里。茶陽至石下壩可通航小電輪。茶陽獅子口河面狹窄,其以下至三河的河面寬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7米,可通航20—30噸船舶。

支流航道

濯田河航道,汀江上游最大支流。發源於古城黃坡,經四都流入濯田安仁與紅山河匯合,在水口注入汀江,全長63公里,流域面積843平方公里。通航河道從四都平埔起,經濯田至水口,航程23公里。1987年,航道還剩濯田至水口10公里,可通3至5噸機動船。
南山河航道,縣內汀江第二大支流,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由鍾屋村、大田村兩條溪流匯合而成,流經河田馬坑、桐子壩,在義家莊河口經黃蜂橋流入汀江。70年代前,南山河可通木船,1973年後,因河田左犁壁築攔河壩而航運中斷。
此外,縣內還有鐵長河、鄭坊河、七里河、南劉河、劉坊河、塗坊河、古城河、陳連河、童坊河等,均系山溪,河床高,水流急,不通船,僅為山區流送毛竹、木材等。
舊縣河航道,境內自磯頭至九州40公里,平均坡降千分之二點五,年徑流量為14.92億立方米。解放前因磯頭段礁石多、河道小、水流急、落差大,不能通船,連城往來的貨物到此必須起岸徒步搬運數里駁船。民國25年(1936年)沿河有船戶30餘家,每船載重春季可達1500公斤,冬季則1000公斤,航程一日可達。解放后,經過多次河道整治,全線可通載貨木船,其中22公里可通行2~4噸機動船。后貨物運輸多為汽車取代。
黃潭河航道,全長107.5公里,其中大洋壩至小河口70公里為通航河道,平均坡降千分之三,年徑流量為11.79億立方米,沿線河床落差大,一般水深0.2~0.3米,僅能行駛小木船。民國25年有船34艘,每船載重春季可達1000公斤,冬季僅500公斤。解放后的一段時間裡,此河船運依然不減。1960年起,沿途修建公路,物資運輸逐漸為公路車輛所代替。
永定河航道,永定河航道的起點有兩處:一在坎市;一在撫市。這兩條航道至坎市新羅洽溪匯合后,經清溪、湖雷、城郊、鳳城至仙師蘆下壩,再出棉花灘與汀江匯合,通航里程70.5公里。永定河航道坎市段,在南唐保大年間(943~955年),可通航至高陂北山(古上杭場署所在地和上杭縣治城),元明時期,還可通航至高陂橋畔。自清康熙,經民國至建國初期,因水源逐漸枯竭,航船才退泊於坎市。永定河航道清溪至隔口河面,寬百米左右;溪口以下河面寬約150米左右。河床底質以卵石和岩盤居多,河水清晰見底。清溪口,光風甲、鴨媽潭、龍潭頭等河段,河床狹窄,水流湍急,險灘頗多。1970年後,沿河鄉村為發展水利電力事業,在新羅坑、撫溪甲、新連灘、養龍前、古鎮、梅子壩等地,欄河築壩,致使永定河道全線斷航。
永定縣汀江航道,汀江發源於寧化縣賴家山,經長汀、上杭、永定、廣東省石市至三河壩與梅江匯合為韓江后,流向潮州、汕頭。汀江航道從長汀水口至永定峰市,通航里程219公里,在本縣境內洪山至峰市一段共25公里,坡降2‰,峰市段峰市至石市,流經棉花灘,礁石棋布,水流湍急,自古以來就有“十里棉花瀑,江水自天來”的說法,歷來是汀江航道的禁區。唐開元年間,汀江下游峰市段尚未通航,但凡由汀州至漳州的貨物,均船運至摺灘,再雇腳夫陸運10里到仙師,然後從永定河水運至撫市清溪,再雇請腳夫從清溪陸運至南靖水潮,順流而下漳州。漳貨入汀者,亦沿此路運回。至南宋嘉定年間,下游整治通航,貨物轉向潮汕交易,潮州鹽、米用船運至大埔石市起岸,以人力搬運6公里到峰市,再船運經洪山而至汀州府。
梅潭河航道。舊稱清遠河,大埔境長83公里,河道彎曲,水流深淺不一。湖寮硿頭河段多孤石且流激,船舶不能航行。大東至百侯,可通行2噸小船,百侯至梅潭可通行3噸小船,梅潭至三河可通行1.5噸小船。70年代以後,沿河興建大小陂壩9座,航道被截斷,溪口至上村57公里航道斷航。
漳溪河航道。又稱大靖溪,屬汀江支流。縣境長32公里。漳溪至茶陽20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航7噸船舶。1970年後,先後建起8座攔河壩,車上建成水電站,上黃沙至茶陽29公里全線斷航。

港口碼頭

長汀縣境內,歷史上有水東橋、五通嶺、赤嶺、水口、羊牯等5處碼頭。
水東橋碼頭,又名半片街碼頭,位於汀州鎮水東橋南岸,是汀江上游第一座碼頭。始建於唐代,然屢建屢毀。隨著水運業務的興起,北宋元祐~元符(1086~1100)間,碼頭改用卵石砌建。南宋端平三年(1236),知縣宋慈開闢汀江長途航道,航運潮鹽,碼頭貨物堆放與吞吐量隨之逐年擴大。元、明、清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歷時700餘年,水東橋碼頭均是汀江沿線的主要碼頭和閩西、贛南、粵東等地物資的主要集散地,年吞吐量5.6萬噸。建國后,陸路交通得到迅速發展,航運業務逐步由公路運輸取代,水東橋碼頭貨物吞吐量逐年減少,至1969年,碼頭工人上山下鄉,航運停業。1980年,水東橋碼頭改建為商業區,設江邊市場。
五通橋碼頭,位於汀州鎮五通橋南岸。原航運管理站、航運合作社設此,專司船隻往來調度。1966年,碼頭重建,長8.9米,高3米,供船隻停留,能一次靠岸6艘船。1982年10月,重建五通橋,碼頭被拆除。
赤嶺碼頭,位於河田鎮修坊村對岸,為汀江沿線航運中轉停靠部,至1987年,碼頭仍保留。
水口碼頭,位於濯田鄉水口村。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5千餘人在此:“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1960年前,為汀江貨運中轉碼頭,至今尚存。
羊牯碼頭,位於宣成鄉羊牯村,是汀江航運腹地之一,擔負外縣、省際貨物中轉裝卸任務。1973年11月,重建水泥碼頭,現由羊牯農副業運輸隊使用。
峰市碼頭,位於汀江下游,棉花灘岸畔,由上街碼頭、大碼頭、屠豬石碼頭、棚子下碼頭、上下拐子石碼頭等6個泊位組成,以石壩為貨場。從石壩起岸到峰市街,要上100多級石階。汀江航運到峰市碼頭起岸,要經過6公里的陸路搬運才能到達廣東石市。它是閩、粵、贛3省10餘縣航運轉駁的關口。抗日戰爭期間,汀江航運盛極一時,閩西各縣均在此設立貿易轉運行棧。從事裝卸搬運人員除當地農民外,還有廣東、湖南以及本省3省18縣的搬運工共計1000餘人。他們每年要負擔1萬多噸的碼頭搬運作業,是永定、也是閩西最大的碼頭。建國前,峰市碼頭被封建行幫把持,如:童姓佔領上街碼頭、大碼頭;劉姓佔領屠豬石碼頭、棚子下碼頭;葛姓佔領上下拐子石碼頭。他們依仗行幫勢力,坐收碼頭搬運費的60%以上,廣大碼頭搬運工人受盡盤剝和凌辱。建國后,工人們組織了碼頭工會和搬運工會,成為碼頭的主人。1953人通過民主改革走合作化道路。經濟收入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人均月收入高的100餘元,低的60餘元。工人生活大為改善。1960年以後,由於公路運輸迅速發展,進出物資多棄水就陸,船運逐漸減少,碼頭裝卸隨之銳減。為照顧生活,碼頭工人除分別調到鳳城、湖雷、坎市、下洋等搬運站外,一部份轉業,一部份留下。至1987年,碼頭工人只剩20人,擔負少量的裝卸業務。
蘆下壩碼頭,蘆下壩是永定河船運的終點,出口物資至此要上岸,用人力搬運5公里過半山凹至虎頭砂再上船轉入大埔航運。從潮汕方面運來的鹽糖和其它零雜貨,亦從大埔經虎頭砂用人力運至蘆下壩碼頭才能轉為永定河水運。蘆下壩碼頭原有十幾家轉運行(棧),上百個搬運裝卸人員,大多是本地人,年作業量2~3千噸。自60年代起,船運業隨著陸路車運的發展而衰落,蘆下壩碼頭也因之逐漸荒廢。
茶陽港,歷來是閩粵水運交通樞紐。1951年3月成立船舶管理站。利用自然坡岸裝卸貨物。1955年興建碼頭。60年代成立港務組,隸屬高陂港務所。港口設貓公石、獅子口兩個碼頭作業區。碼頭岸線共長211.5米;堆場面積7529平方米;倉庫2座、293平方米。80年代以後,因福建運往潮汕的煤炭多由此地中轉,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增加,1978年8.7萬噸,1988年增至31.8萬噸。

流域概況


汀江流域主要在福建省龍岩市的長汀、武平、上杭、永定,及廣東省的大埔縣境內。
龍岩市,通稱閩西,位於福建省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廈門、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晉太康三年(282)置新羅縣,屬晉安郡。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領原新羅地區分置的長汀、黃連、什羅3縣。天寶元年(742)汀州改為臨汀郡,什羅(新羅)縣改名龍岩縣,黃連縣改名寧化縣,乾元元年(758)復為汀州,領長汀、寧化、龍岩、沙縣4縣。1997年,撤地設市,市人民政府駐新羅區。龍岩市遂轄四縣一市兩區,即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和漳平市、新羅區、永定區。龍岩市域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呈東高西低狀,平均海拔460米,山地丘陵佔全市總面積的94.83%。森林資源豐富,是我省三大林區之一。全市集水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9條,總長度為4231.7公里,主要分屬汀江和九龍江水系。河川年逕流量188.55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45.85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能蘊藏量209.56萬千瓦。總人口297.71萬人,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征出發地之一,七個縣(市、區)均為中央蘇區縣,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讚譽;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1929年在上杭古田召開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通過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是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點和重要聚集地,全市80%的人口是客家人,長汀被稱為“客家首府”,汀江被譽為“客家母親河”。有54個姓氏的居民遷往台灣,台灣現有500萬客家人中,祖籍龍岩的有70多萬人。在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累計超過120萬人。著名僑領胡文虎先生、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等名人政要的祖籍地就在龍岩。境內已發現礦物種類64種,其中金、銀、銅、鐵、無煙煤、高嶺土、石灰岩等16種礦物探明儲量居福建省首位。馬坑鐵礦是華東第一大鐵礦,紫金山銅礦是全國第二大銅礦,東宮下高嶺土是全國四大優質高嶺土礦之一。煤炭、稀土儲量均超過全省的一半。是福建三大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73.1%,居全省設區市首位。永定客家土樓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永定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省十大旅遊品牌中,龍岩有古田會議舊址和永定客家土樓兩大品牌。長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連城冠豸山被評為國家自然遺產和國家地質公園,梅花山被譽為“荒漠回歸線上的綠色翡翠”。全市有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9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森林公園。形成了以古田會議舊址群為核心的紅色旅遊主題景區、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代表的海峽客家旅遊主題景區和以冠豸山為重點的綠色生態旅遊主題景區,以及九條精品線路、十六個特色景點。龍岩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產業示範基地、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外貿百強城市。產業以工程機械、捲煙生產、環保、金銅、建材、稀土產業、汽車、能源、紡織、農產品加工產業和商貿物流為主。
大埔縣,是廣東省梅州市轄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地處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縣,東南連接潮州市饒平縣,西依梅縣區、梅江區,南鄰豐順縣。海外僑胞50多萬,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之譽。大埔縣歷史悠久,建置於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立義招縣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洲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岩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處,均散佈於四周邊陲,最高峰為西南部的明山嶂銀窿頂,海拔1357米,最低處是高陂黃竹居的韓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廣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靠近南海,四周高山環繞,中間低山、丘陵廣布,略似不平坦的一塊盆地。在季風交替影響下,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即四季溫和、雨熱共季、夏長冬短。大埔縣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為7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53.1萬千瓦,已開發39.95萬千瓦,是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大埔縣內江河交錯、溪流縱橫,全年雨量充沛。境內梅江發源於陸河和紫金交界的烏突山,叮江發源於福建境內的武夷山,兩江在大埔縣三河壩匯合后稱韓江,為廣東省四大河流之一,其上游或支流有汀江、梅江、梅潭河、漳溪河、小靖河、銀江河、合溪河等,短小溪流不計其數,所有水流盡歸韓江。大埔縣工業主要集中在瓷業、電業、礦業、葯業、酒業“五業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