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中醫病名。本病白睛暴發紅赤,眵多粘結,常累及雙眼,能迅速傳染並引起廣泛流行。故稱天行赤眼。又名天行赤熱、天行暴赤。俗稱紅眼病。本病見於《銀海精微》。該書對本病病因及其傳染流行等均有描述。多於夏秋之季發病,患者常有傳染病接觸史。本病與西醫學之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相似。

簡介


● 英文名稱:Epidemic Conjunctiviti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眼科

古籍摘選


● 天行赤眼,赤澀羞明,脈弦數而滑。治宜傅氏羚羊角散法。(《凌臨靈方·天行赤眼》)

名詞解釋


● 感受疫癘之氣,以白睛暴發紅赤,癢澀微痛,畏光流淚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眼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癘之氣,白睛紅赤、甚則點片狀溢血的急性傳染性眼病。又名天行赤目、天行赤熱、天行氣運等。

疾病特點

● 自覺癥狀:眼睛疼痛,畏光,有眼部乾澀感,發熱、流淚;可伴隨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
● 眼部檢查:初期眼瞼輕微紅腫,白睛部位發紅,甚至赤紅腫脹,瞼內有細小顆粒,如同粟粒大小,或有偽膜形成;後期白睛有出血點,可呈片狀或瀰漫狀,黑睛生翳。耳前或頜下可捫及腫核。
● 好發季節:本病多發於夏秋季。
● 好發人群:常見於成年人,嬰幼兒較少見。
● 潛伏期:本病潛伏期短,多於24小時內發病,可在雙眼同時發病,或先後而發。
● 病勢:起病急,刺激癥狀重,常呈暴發流行。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類似於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屬病毒性結膜炎。

病因病機

● 本病多因猝感疫癘之氣,疫熱傷絡;或肺胃積熱,肺金凌木,侵犯肝經,上攻於目而發病。

治則治法

● 可根據不同證型進行不同的治療,如疏風、清熱、解讀之法等。
● 此外,可以兼用外用方法同時治療,如滴眼液、塗眼藥膏、濕熱敷、藥物敷、手術等方法。

預防調護

● 本病可通過患者的手帕、毛巾等傳播,應加強其防治。
● 進行衛生宣傳教育,向群眾普及本病的概念、危害、傳染途徑、診斷與治療方法,使群眾有所了解,以便進行預防。
● 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不混用私人毛巾,洗臉、洗澡時用流動水。若已有患者,區分患者的洗臉用具。在服務行業中,要嚴格規定其洗臉用具的消毒、清潔,以免引起互相感染。如患者只有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須防護,以防患眼分泌物及滴眼液流入另一隻未患病的眼。
● 禁止包紮患眼。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彭清華。中醫眼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