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

徠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組建於2003年。2003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從“環境問題已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的認識高度出發,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特色和學科優勢,正式組建環境學院,以促進和加強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介紹


環境學院下設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環境地質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和教學實驗中心5個教學實體,同時也是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科技部中匈聯合環境科學與健康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工程研究院(下轄環境評價研究所、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研究所、環境地質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所、水資源研究所等)、地下水與環境模擬中心等科學研究機構的主要掛靠單位。
學院秉承了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前身主體為1952年建立的原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1993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系)以及1975年建立的原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組,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沿革。學院現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含1個共建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5個博士點、7個碩士點以及4個本科專業。此外,學院還擁有3個工程碩士和高校教師碩士學位專業點,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以及工程碩士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73人,其中專任教師58人。在校本科生800餘人,研究生300餘人,留學生80餘人。
學院突出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優勢,並向地表水、土壤、生物和大氣等學科領域拓展,在地質環境保護、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土污染防治與修復、固體廢物資源化等方面形成了優勢和特色。2003年以來,學院緊密結合國家目標和社會發展需要,先後承擔了160餘項科研項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項,科技部支撐計劃和“863”課題5項,累計科研經費達4000餘萬元。學院以科研項目為依託,解決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關鍵性技術難題,獲得1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發表三大檢索論文2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教材12部。
學院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多次主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國內外幾十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現任領導


姓 名性別職 務職 稱
馬騰院長教授
祁士華副院長教授
陳植華副院長教授
郭會榮副院長副教授
王紅梅副院長教授
宋 瑜辦公室主任管理七級
姓 名性別職 務職 稱
劉先國書記研究員
王海花副書記兼青年委員副教授
祁士華組織委員教授
靳孟貴宣傳委員兼統戰委員教授
馬 騰紀檢委員兼保密委員教授
張學海黨委秘書管理七級

下屬機構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主任:萬軍偉(教授),副主任:郭會榮(副教授)、馬傳明(副教授),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1952年創立於原北京地質學院,下設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教研室,1960年一分為二,分別成立水文地質教研室和工程地質教研室,70年隨北京地院遷至武漢成立武漢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后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兩個教研室,1999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探礦工程學院兩院合併成立工程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更名為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2003年以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係為主體成立環境學院,原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一分為三,成立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驗中心。水文系負責水文學及水資源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的建設。
經過50幾年年的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的教學與科研隊伍,目前在編人員21人,教授5人,其中博導3人,副教授6人,講師10人,外聘院士2名。本系培養的畢業生已遍及祖國各地,成為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的中堅力量,有3人已成為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還有一些中青年學者已在國際水文地質界嶄露頭角。
近年來,本系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西部研究重點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各1項、並每年獲1-2項面上或青年基金資助,此外還參加了多項863、973計劃項目,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每年2-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一等獎各1項、省部級二、三等獎二十多項。出版專著三十餘部,公開發表論文數百篇,並有四十餘篇論文進入三大檢索
目前,本學科在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保護、地下水-地質災害過程模擬、裂隙水偏流理論、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質線性-非線性水流耦合模擬、濱海承壓含水層海底邊界的確定、地下水混合井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機理及土層固結與地下水流的耦合、深層地下熱水壓力場和溫度場模擬、地下水系統理論及地下水資源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包氣帶土壤水分和鹽分遷移機制、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土地修復和土壤改造、水-岩作用機理、礦床成礦的古水文地質、沉積盆地水文地質、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劣質高氟水改造、同位素測試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上,處於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面向21世紀,系將立足於已有的地下水文學特色和優勢基礎上,通過師資隊伍和高水平實驗室的建設,在地下水文學方向上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擬在線性-非線性地下水動力學耦合模型及其模擬方法、低滲透性岩層的采(排)水理論和技術、地下水滲流場與岩土體應力場的耦合數值模擬、濱海地區地下水開採-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的數值模擬和防治技術、土壤水資源利用技術、西部地下水合理開發與生態重建、西南岩溶石山區以水為紐帶的岩-土-植被-大氣界面物質能量交換過程、高解析度同位素測試技術等學科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展開研究。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義連(教授),副主任:羅朝暉(副教授)、鮑建國(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前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環境工程教研室,成立於2003年8月,是一個以地下水為特色、函蓋土壤、大氣和生物的綜合性環境人才培養基地。
徠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是湖北省最早具有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現擁有1個湖北省重點學科,1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1個“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兼職),教授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副教授7名,講師6名。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0餘人,研究生90餘人,已授博士學位57餘人,已授碩士學位130餘人。我系與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俄羅斯等國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互訪、項目合作關係。
本系設地下水污染與控制、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環境監測方法、水環境質量評價及管理、環境生態等研究方向。目前正承擔的科研項目有11項,科研經費五百四十多萬元,其中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科技部863項目1項;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1項、國家地質調查局重點項目1項,橫向合作項目多項。1995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出版教材、專著11部,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有11篇被SCI收錄,27篇被SCI收錄,16篇被ISTP收錄。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有著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拚搏進去的創新精神,面向21世紀,我系以培養高水平的環境工程人才為己任,把我系建設成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具地學特色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搖籃,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工程建設基地為目標。
熱忱歡迎有志於我國環境事業的國內外學子來我系深造!熱忱歡迎有志於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的國內外學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