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阿蘭人的結果 展開

阿蘭人

古代黑海北部游牧民族

阿蘭人(Alan)是古代佔據黑海東北部和西伯利亞西南部的寒溫帶草原游牧民族。在1世紀羅馬的文獻中首見記載。他們專門飼養馬匹,經常襲擊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高加索各行省。約370年阿蘭人被匈人征服后,只有一部分留在奧爾良和瓦朗斯(Valence)附近定居,大多數都遷往西班牙和北非。據說接受匈奴人統治的部分是高加索奧塞梯人(Ossetes)的祖先。

歷史沿革


阿蘭人(Alani,亦稱Alans)。古代阿蘭人建立的阿蘭國又叫阿蘭聊,阿蘭那,在中國的古書中稱為奄蔡。其大體位置在今天的俄羅斯頓河流域,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亞速海(中國古書中稱為大澤)以東一帶。由頓河將其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黃種人為主,西部以白種人為主,長期過著游牧的生活。雖然人種不同,但頓河流域的人們長期形成了民族認同,都稱自己為阿蘭人,也就形成了統一的國家。
350年匈人的騎兵展開了對阿蘭人的猛攻,最後兩軍大戰於頓河之上。阿蘭人雖然和匈人一樣也是游牧民族,但是戰法卻更像歐洲人的軍隊。阿蘭人以馬拉戰車為主,雖然拚死抵抗卻無法戰勝精銳的匈奴騎兵。在公元374年,阿蘭國被匈人毀滅,阿蘭人大部分投降了匈人並加入了匈人的軍隊。國王被殺,阿蘭那(阿蘭王國)滅亡。一大部分阿蘭人加入了匈人聯盟。另一部分逃入了山中。然而,不久那部分阿蘭人就從聯盟中成功地分離出來,他們大部向西歐遷移,與汪達爾人和蘇維匯人為鄰。
406年羅馬帝國撤除萊茵河邊界守軍后,汪達爾人聯合蘇維匯人和薩爾馬特部落的阿蘭人(從聯盟中逃出的)等,越萊茵河湧入高盧地區。他們又一路劫掠,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佔領西班牙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區。羅馬無力阻止,唯有承認他們為“同盟者”,駐守西班牙。但時隔不久,來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奪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區,使汪達爾人不得不退守半島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達爾軍政領袖該薩里克審時度勢,率8萬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前往北非,於439年以迦太基為都建立了汪達爾王國。迦太基的陷落對西羅馬的打擊最為嚴重,切斷了它在非洲的財政來源。442年,羅馬終於承認汪達爾王國對北非大部分地區的統治。534年汪達爾王國被東羅馬帝國所滅,之後北非阿蘭人逐漸與當地民族和阿拉伯人融合。另一部分阿蘭人定居在今西班牙北部,形成了今天的加泰羅尼亞人。而那一小部分人在聯盟中的阿蘭人後來與黑海、裏海北邊草原的欽察人聯合起來抵抗蒙古人。最後也就是元朝所稱的色目人,也是現在高加索地區“奧塞梯”人的祖先。

歷史記載


史記》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
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三國志》為:“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在中國古書中,“大秦”即為羅馬帝國。
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關於奄蔡。
《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