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丘嶼燈塔

烏丘嶼燈塔

烏丘嶼燈塔,位處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外海(金門縣代管烏丘鄉),大清帝國五口通商時期,烏丘位開港通商廈門、福州間之中繼,扼人口眾多,漁業發達的湄洲灣口與興化灣口。

正文


燈塔歷史


【大清帝國時期】
1874年(清同治13年)由一位英國人在海拔一百米處,大丘山頂建此燈塔。
【日本佔領時期】
1943年~1945年(民國32年~民國34年)日本佔領烏丘島,並住於塔內,美軍戰機攻擊日軍船隻及燈塔,燈塔因此受損,塔頂被轟擊,造成燈具損毀及塔身降低。
【民國時期】
1913年及1930年先後兩次整修。
1945年由英人協助修復,因二次大戰遭美軍轟炸受損的燈塔。
1948年原裝一等石油燈因戰亂時損壞,同年換用五等電燈。
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受炮擊毀損,當地駐軍修復。
1951年礙于軍事考量,停止發光。
2000年11月“烏丘燈塔”編製正式解編,燈器運繳海關。
2001年1月15日最後一任的燈塔主任高金振奉令退休后,“烏丘燈塔”正式走入歷史。

燈塔結構


烏丘嶼燈塔
烏丘嶼燈塔
塔徠高:(原)19.5米,目前塔高僅為17.3米。
塔身塗色・構造:圓形混凝土塔、外觀黑色,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燈高:(原)6.5米。
燈器:(原)5等電燈。
燈質:(原)每5秒白光一閃。
光力(原):白光:2,600支燭光。
公稱光程(原):白光11.3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