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地形訓

淮南子·地形訓

《淮南子·地形訓》創作年代 西漢,作者姓名劉安,作品體裁 兵書,講述的是地形與戰術之間相互結合的原理。

第一部分


原文

地形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極①之內。照之以日月,經②之以星辰,紀③之以四時,要④之以太歲。

註釋

①四極:四方最遠的地方。
②經:經過。
③紀:管理。
④要:管束、制約。

譯文

統治的九州大地所承載的範圍,大致是六合之間,四極之內。有太陽月亮相照耀來確定房屋採光朝向,有星辰相協調來確定東西南北的經緯方向,由四季統治著它的勞動耕作規律,有木星太歲管制著它的年歲更替。

第二部分


原文

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①,風有八等,水有六品②。

註釋

①藪(sǒu):沼澤。
②品:種類。

譯文

天地之間,囊括九州和其之外的八極的整個已知世界。整個大地上共有九山,九塞,還有九藪,風分為八類,水共有六種。

第三部分


原文

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①,正南次州曰沃土②,西南戎州曰滔土③,正西弇州曰並土④,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註釋

①東南神州曰農土:十二支“辰”配東南,時值三月,是農事之始,所以原注為:“東南,辰,為農神后稷之所經緯也,故曰農土。”
②正南次州曰沃土:十二支“午”配正南,時值五月,是莊稼盛長之時,所以原注為:“沃,盛也,五月建午,稼穡盛長,故曰沃土。”
③西南戎州曰滔土:十二支“申”配西南,時值七月,是莊稼飽滿之時,所以原注為:“滔,大也,七月建申,五穀成大,故曰滔土。”
④正西弇州曰並土:十二支“並”配正西,時值八月,是莊稼成熟之時,所以原注為:“並,猶成也,八月建酉,百穀成熟,故曰並土。”

譯文

那麼,統治的九州到底是什麼呢?東南的神州稱為農土,正南次州稱為沃土,西南戎州叫做滔土,正西弇州叫做並土,正中冀州稱為中土,西北台州是所謂的肥土,正北泲州就是成土,東北薄州即所謂的隱土,正東陽州即申土。

第四部分


原文

何謂九山?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譯文

九山指的是什麼?即會稽山、泰山、王屋山、首陽山、太華山、岐山、太行山、羊腸山以及孟門山。

第五部分


原文

何謂九塞?曰:太汾、澠阨①、荊阮②、方城、餚阪③、井陘、令疵④、句注、居庸。

註釋

①澠阨:在今河南澠池西。
②荊阮:在今湖北武當山東南,漢水西岸。
③餚(xiáo)阪:今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一帶。
④令疵:在今河北灤城、遷安之間。

譯文

九塞指的是哪些?即太汾、澠阨、荊阮、方城、餚阪、井陘、令疵、句注和居庸。

第六部分


原文

何謂九藪?曰:越之具區①,楚之雲夢②,秦之陽紆③,晉之大陸④,鄭之圃田⑤,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昭余。

註釋

①具區:即今太湖。
②雲夢:西漢時雲夢在湖北潛江西南、監利以北。
③陽紆:為秦國苑囿,在今陝西涇陽。
④大陸:在今河南獲嘉西北。
⑤圃田:在今河南中牟西。

譯文

九藪指的是什麼?也就是越國的具區、楚國的雲夢、秦國的陽紆、晉國的大陸、鄭國的圃田、宋國的孟諸、齊國的海隅、趙國的鉅鹿,還有燕國的昭余。

第七部分


原文

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①,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②,南方曰巨風③,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風④,西北曰麗風,北方曰寒風。

註釋

①炎風:立春時從東北方向吹來的風。
②景風:立夏時從東南方吹來的風。
③巨風:夏至從南方吹來的炎熱的風。
④風:秋分時從西方吹來的涼風。

譯文

八風到底是什麼?即稱為炎風的東北風,稱為條風的東風,稱為景風的東南風,稱為巨風的南風,稱作涼風的西南風,稱作風的西風,稱作麗風的西北風,稱為寒風的北風。

第八部分


原文

何謂六水?曰:河水①、赤水②、遼水、黑水、江水③、淮水。

註釋

①河水:即黃河。②赤水:大約在青海湖一帶。③江水:長江水。

譯文

什麼是六水?指的是黃河、赤水、遼河、黑河、長江和淮河。

第九部分


原文

闔①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②其名川六百;陸徑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鴻水淵藪,自三百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淵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④。掘崑崙⑤虛以下地,中有增⑥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⑦,其修五尋⑧。珠樹、玉樹、琁樹⑨、不死樹在其西,沙棠⑩、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註釋

①闔:合、全。
②通谷:指很大的山谷。
③“百仞”、“十里”、“九淵”:百、里、淵疑為衍文。
④息土:能變化增多的土。名山:大山。
⑤崑崙:古人以為是神山。
⑥增:重疊。
⑦木禾:山上生長的穀類植物。
⑧五尋:合漢代三十五尺。
⑨琁樹:美玉之樹。
⑩沙棠:玉名。

譯文

統計四海之內的整個世界,東西有二萬八千里長,南北二萬六千里長;其中水路蜿蜒多達八千里,大峽谷和大河多達六百條,內陸差不多是三千里。禹派太章沿著王畿的東極走到西極,步行測量,長度是二十三萬三千五百又七十五步;他還派豎亥從王畿的北極步行到南極,步行度量,有二十三萬三千五百又七十五步那麼長。他統計大的湖泊和深潭,深度達到三仞以上的,多達二十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個。禹於是用息土把洪水填塞了,這樣就產生了很多大山。禹在動用昆崙山盆地上的土來填平地上的低洼之處時,發現了昆崙山中有重重疊疊的城達九重,城高有一萬一千里,城的厚度有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山上有木禾在生長,長度為三十五尺。還有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位於木禾的西邊,沙棠、琅玕則位於木禾的東邊,絳樹位於木禾的南邊,碧樹、瑤樹位於木禾的北邊。山旁的門多達四百四十道,每門的距離是四里,每門的寬度是九純,一純即一丈五尺。門的邊上還有用玉做成欄桿的九個深井,圍繞在山的西北角。北門大開著是為了接納不周風。傾宮、旋室、懸圃、涼風、樊桐都位於昆崙山的閶闔門裡面,屬於昆崙山的疏圃。疏圃里的水來自於黃泉里滲透出來的,這種黃水(泉水)繞城三圈后又回到它的源頭那裡,我們將其稱為白水,喝了它就能長生不老。

第十部分


原文

河水出崑崙東北陬①,貫②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③之東,赤水之東④,弱水出自窮石,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絕⑤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於南海羽民⑥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葯,以潤萬物。

註釋

①陬(zōu):角落、山腳。
②貫:橫穿。
③丹澤:因為靠近丹水,所以稱為丹澤。
④赤水之東:王引之認為此句是衍文。
⑤絕:橫穿。
⑥羽民:傳說中的南方的國名。

譯文

黃河的發源地是昆崙山的東北山麓,要經過一處大海,還要流過禹所疏導的積石山。赤水的發源地是昆崙山的東南麓,流向是西南,最後匯聚到南海的丹澤之東。弱水的發源地是窮石山,經過合黎時,餘波滯留在了沙漠,經過沙漠,向南注入南海。洋水的發源地是昆崙山的西北麓,最後流進了南海的羽民國的南面。這四條河,傳說都是天帝的神泉,用它們來調和各種藥劑,能夠滋潤萬物。

第十一部分


原文

崑崙之丘,或①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②。

註釋

①或:假設。
②居:住所。

譯文

沿著昆崙山再往上攀登,就到了涼風山了,登上涼風山就能長生不老;接著往上攀登,就看見了懸圃山,攀上懸圃山,就看得見神靈,能夠呼風喚雨;再接著攀登,就來到了天庭,能登上天庭,就可以變成天神,那是天帝所居住的場所。

第十二部分


原文

扶木①在陽州,日之所曊②。建木③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若木④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⑤照下地。

註釋

①扶木:即扶桑,日出的地方。
②曊(fèi):照耀。
③建木:神木名,木高百仞沒有枝條,日中無影,眾神由此上下。
④若木:西方神木名。
⑤華:光。

譯文

扶桑木長在東方的陽州,太陽就是在這裡開始照耀天下的。建木位於南方的都廣,眾天帝就是沿著那裡上下天庭的,正午的太陽不會產生影子,呼喊也聽不到迴音,這就是所謂的天地的正中央。若木位於建木的西邊,它的末端有十個太陽,放射出來的光華照耀著大地。

第十三部分


原文

九州之大,純①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殥②,亦方千里。自東北方曰大澤,曰無通③;東方曰大渚④,曰少海⑤;東南方曰具區,曰元澤⑥;南方曰大夢,曰浩澤;西南方曰渚資,曰丹澤;西方曰九區,曰泉澤;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澤;北方曰大冥,曰寒澤⑦。凡八殥八澤之雲⑧,是雨九州。

註釋

①純:邊緣。
②殥(yín):遠。
③大澤、無通:都是湖澤的名字。
④大渚:東方海島。
⑤少海:因為東方多水,所以叫少海。
⑥元澤:大澤名。
⑦大冥、寒澤:北方寒冷的大澤名。
⑧云:名稱。

譯文

九州的地域,四周各邊達千里。九州之外,還有八殥,它的四周各邊都有千里。從東北方起分別稱為大澤,稱為無通;東方的是大渚,稱為少海;東南方的是具區,稱為元澤;南方的叫做大夢,稱為浩澤。西南方的是渚資,稱為丹澤;西方的是九區,稱為泉澤;西北方的是大夏,叫做海澤;北方的是大冥,叫做寒澤。汶八殥八澤的雲氣凝聚成雨水滋潤著九州。

第十四部分


原文

八殥之外,而有八紘①,亦方千里。自東北方曰和丘②,曰荒土;東方曰棘林,曰桑野;東南方曰大窮,曰眾女③;南方曰都廣,曰反戶④;西南方曰焦僥⑤,曰炎土;西方曰金丘⑥,曰沃野⑦;西北方曰一目⑧,曰沙所⑨;北方曰積冰⑩,曰委羽。凡八紘之氣,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風雨。八紘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凡八極之雲,是雨天下;八門之風,是節寒暑;八紘、八殥、八澤之雲,以雨九州而和中土。

註釋

①紘:維。
②和丘:傳說中鳳歌鸞舞的地方。
③眾女:其國民男少女多。
④反戶:傳說中南方國民。
⑤焦僥:矮人國,人長不滿三尺。
⑥金丘:西方屬金,所以為金丘。
⑦沃野:即白野。一說沃民之野。
⑧一目:其國的人只有一目。
⑨沙所:流沙所出的地方。
⑩積冰:北方寒冰所積的地方。

譯文

八殥之外還有八紘,也是周邊四方都有千里。從東北方起分別是和丘,稱為荒土;東方的是棘林,稱為桑野;東南方的是大窮,叫做眾女;南方的是都廣,叫做反戶;西南方的是焦僥,稱為炎土;西方的是金丘,稱為沃野;西北方的是一目,稱為沙所;北方的是積冰,叫做委羽。這八紘的氣流匯聚成氣候的寒冷暑熱,和八風的風向相吻合,因此可以興風作雨。八紘之外,還包含八極。自東北方起分別是方土山,稱為蒼門;東方是東極山,稱為開明門;東南方是波母山,叫做陽門;南方是南極山,稱為暑門;西南方是編駒山,叫做白門;西方是西極山,稱為閶闔門;西北方是不周山,叫做幽都門;北方是北極山,稱為寒門。這八極的雲氣彙集成雨水散落到天下;這八門的風調節著四季和寒暑的變更;八紘、八殥、八澤的雲氣都化成雨水散落到九州,滋潤著中土大地。

第十五部分


原文

東方之美者,有醫毋閭之珣玗琪①焉。東南方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②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③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崑崙之球琳、琅玕焉④。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東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岱嶽⑤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

註釋

①珣玗琪:玉名,又稱夷玉。
②竹箭:又叫箭竹。
③霍山:在今山西霍縣東南。
④球琳、琅玕:都是美玉的名字。
⑤岱嶽:即泰山。

譯文

東方所出產的精美物產,有醫毋閭山所產的珣玗琪。東南方出產的精美物產,有會稽的箭竹。南方出產的好物產,有梁山的犀角和象牙。西南方出產的美好物產,有華山的黃金和玉石。西方出產的好物產,有霍山的夜明珠和百色玉。西北方出產的好物產,有昆崙山上的各種美玉。北方出產的精美物產,有幽都的筋角硬弓。東北方所產的美好物產,有斥山的虎豹毛皮。中部地區所產的美好物產,有泰山附近的五穀、桑麻和魚鹽。

第十六部分


原文

凡地形,東西為緯,南北為經①。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②,溪谷為牝。水圓折③者有珠,方折④者有玉;清水有黃金,龍淵有玉英⑤。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喑,風氣⑥多聾;林氣多癃⑦,木氣多傴⑧;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⑨;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痹⑩,丘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註釋

①緯:橫線叫緯。經:縱線叫經。
②牡:即雄性。
③圓折:圓形而有波折。
④方折:方形而有波折。
⑤玉英:玉的精華。
⑥風氣:風邪之氣。
⑦林氣:森林中散發出來的濕潤寒涼的氣息。癃(lónɡ):一種類似癱瘓的疾病。
⑧傴:駝背。
⑨癭(yǐnɡ):類似粗脖子的病。
⑩痹:一種類似風濕麻木的病。

譯文

地形基本都是這樣的分類,把東西方向的稱為緯,把南北方向的稱為經。山高大沉穩因此是仁愛寬厚的美德的象徵,水因流動沒有一定的居所因此是奸巧偽詐的象徵。高而朝陽的地方就能促使萬物生長,低而陰暗的地方反而加速生物的衰亡。丘陵山峰由於雄偉所以能透露著陽剛之氣,溪谷低洼由於幽深所以顯露出陰柔之情。水波圓轉的區域蘊涵著珍珠,水波方正的區域蘊涵著玉石;清澈的水域中生產黃金,渾濁的龍潭中肯定有玉之精華。土地由於有著各自不同的品類所以對所出產的物品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山中雲氣要是多的話,人就容易生男孩,沼澤霧氣多的話,所生的多是女嬰;濕熱的瘴氣會讓人變得喑啞,邪惡的風氣會讓人耳聾;森林之氣要是過重,就會讓人腿瘸,木林之氣要是過重的話,人就容易背駝;河岸之氣要是重的話,人就容易腳腫,居住在岩石地區的人力氣大,生活在艱險地區的人易得粗脖子病;暑熱之氣讓人壽命不長,寒冷之氣有助於人長壽;吹山谷之氣多,人就容易肢體麻痹,吹丘陵之氣多的話,人的骨骼就容易彎曲;平原之氣能讓人變得仁愛,土山之氣會讓人貪婪。土質鬆軟的地方讓人行動敏捷,土質板結的地方就迫使人的行動遲鈍;水流清澈的地方會使人的聲音細柔,水流渾濁的地方會讓人的聲音粗重;生活在水流湍急邊上的人身體就輕柔,生活在水流遲緩邊上的人的身體就會變得粗笨;地處九州中心的人就會有很多聖人出現。總之,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徵及性格都受到居住地的地形氣候特徵的影響,並與這些規律一致。

第十七部分


原文

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①之冰;東方有君子之國,西方有形殘②之屍。寢居直夢③,人死為鬼;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④致雨,燕雁代⑤飛,蛤蟹珠龜,與月盛衰。

註釋

①釋:溶化。
②形殘:即刑天。
③寢居:即睡覺。直夢:所夢的得到驗證。
④土龍:古代天旱時扎制的求雨的工具。
⑤代:更替。

譯文

正由於如此,南方多生長常綠不衰的草,北方多有久積不化的冰;東方多有長壽的君子,西方常出現被殘殺的屍體。睡覺時所做的夢能夠應驗,人死後的神靈會成為鬼;磁石能吸附金屬物,雲母能招引露水;土龍能夠在旱天降雨,燕子、大雁都按一定的節令南來北往,蛤、蟹、珠、龜能夠隨著月亮的圓缺而盛衰。

第十八部分


原文

是故堅土①人剛,弱土②人肥;壚士③人大,沙土人細;息土④人美,耗土⑤人丑。食水者⑥善游能寒,食土者⑦無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⑧,食草者⑨善走而愚,食葉者⑩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知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凡人民禽獸萬物貞蟲,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飛或走,莫知其情,唯知通道者能原本之。

註釋

①堅土:土質堅硬。
②弱土:地力弱的土地。
⑥壚士:黑色的土壤。
④息土:肥沃的土地。
⑤耗土:貧瘠的土地。
⑥食水者:指魚及水鳥之類的動物。
⑦食土者:指蚯蚓之類的動物。
⑧:暴怒。
⑨食草者:鹿之類的動物。
⑩食葉者:即蠶類。

譯文

因此,生活于堅硬土地上的人的性格往往剛強,生活於鬆軟土地上的人性格容易脆弱;生活在黑硬土地上的人身材健壯,生活於沙土上的人的體形短小;生長在肥沃土地上的人生得漂亮,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人面貌醜陋。正是由於這樣,食水的魚類水性好而且耐寒,食土的蚯蚓沒心卻還很有智慧,食木的熊羆類力氣大而脾氣暴躁,食草的鹿類擅長奔跑可是沒有智慧,食葉的蠶類抽絲作繭最後羽化成蛾,食肉的虎豹鷹鵰類生性兇猛而且殘忍,食氣的王喬、赤松子得到神明而且長壽,食五穀的人類聰明但壽命短,什麼都不吃的卻能修鍊成神。因此,不管是人類、飛禽、走獸,還是一切生物體,都各自有它們產生的原因和適應環境的生存的本領,或奇或偶、或飛或走,沒人能弄懂其中的奧秘,只有通達“道”的人才可能參悟出這裡的本原。

第十九部分


原文

正土①之氣也御乎埃天。埃天②五百歲生缺,缺③五百歲生黃埃,黃埃五百歲生黃④,黃五百歲生黃金⑤,黃金千歲生黃龍,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黃海。偏土之氣御乎清天,清天八百歲生青曾,青曾八百歲生青,青八百歲生青金,青金八百歲生青龍,青龍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為青雲。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青海。壯土之氣,御於赤天,赤天七百歲生赤丹,赤丹七百歲生赤,赤七百歲生赤金,赤金千歲生赤龍,赤龍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為赤雲。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赤海。弱土之氣,御於白天,白天九百歲生白礜,白礜九百歲生白,白九百歲生白金,白金千歲生白龍,白龍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為白雲。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白海。牝土之氣,御於玄天,玄天六百歲生玄砥,玄砥六百歲生玄,玄六百歲生玄金,玄金千歲生玄龍,玄龍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為玄雲。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玄海。

註釋

①正土、偏土、壯土、弱土、牝土:分別代表五方之土,即中央之土、東方之土、南方之土、西方之土、北方之土。
②埃天、清天、赤天、白天、玄天:指的是五方之土產生的氣。
③缺、青曾、赤丹、白礜、玄砥:是秦漢煉丹家常用的礦物石。
④黃、青、赤、白、玄:指的是不同顏色的“汞”。
⑤黃金、白金、青金、赤金、玄金:指汞與金礦石反應,產生不同的顏色。亦說即金、銀、鉛、銅、鐵。

譯文

中央正土之氣升到天空中變成黃色的雲氣。這種雲氣經過五百年變成砄石,砄石再經過五百年變化生成黃汞,黃汞再經過五百年變成黃金,黃金再經過一千年才孕育成黃龍,黃龍埋伏於地底下形成黃泉,黃泉的精微氣塵蒸發升騰成為黃雲。陰氣和陽氣在交接和逼迫中產生了雷鳴,撞擊激烈就產生了閃電,高處的雲氣和低處的雲氣相遇,冷熱氣流相互交匯生成雨水,落到大地,彙集到河流最後流到黃海中。東方偏土的氣息上升到天上變成青天的雲氣,這雲氣再經過八百年的孕育就變成青曾,青曾再經過八百年的孕育就生成青汞,青汞再經過八百年的孕育就變成鉛,鉛再需要八百年的孕育就變成青龍,青龍埋伏在地下變成了青泉,青泉的精微氣塵往上升騰成為青雲。陰氣和陽氣在相互的壓迫下生成了雷鳴,激烈撞擊就生成了閃電,高處雲氣遇到低處的雲氣,冷熱氣流相互交接就形成了雨水,落回大地,便匯聚到河流中,最後流進青海。南方的壯土之氣升騰到空中,便產生了赤天的雲氣,這雲氣再經過七百年的孕育生成赤丹,赤丹再經過七百年的孕育生成赤汞,赤汞經過七百年的孕育生成了紅銅,紅銅再經過一千年的孕育變成赤龍,赤龍藏進地下變成了赤泉,赤泉的精微氣塵蒸發升騰為赤雲。陰氣和陽氣在相互的逼迫中產生了雷鳴,經過激烈的撞擊形成了閃電,高處的雲氣和低處的雲氣相互侵入,冷熱氣流相互交匯形成了雨水,再回到大地上,匯聚到河流中,最後奔回到赤海中。西方弱土之氣升到空中形成白天的雲氣,這種雲氣再需要九百年的孕育就生成了白礜,白礜再需要九百年的孕育就生成了白汞,白汞再經過九百年的化育生成白銀,白銀再需要經過一千年的孕育就生成了白龍,白龍潛伏在地下之處形成白泉,白泉的精微氣塵向上蒸騰成為白雲。陰氣和陽氣在相互的交接和逼迫中形成雷鳴,經過激烈的撞擊形成閃電,高處的雲氣和低處的雲氣相互影響,冷熱氣流在相互的作用中形成雨水,降回大地,匯聚到河流,最後融進白海中。北方牝土之氣升到空中形成玄天的雲氣,這種雲氣再需要六百年的培育生成了玄砥,玄砥再經過六百年的演化就變成了玄汞,玄汞再經過六百年的演化就生成了黑鐵,黑鐵再經過一千年的化育就成了玄龍,玄龍潛到地下形成玄泉,玄泉的精微氣塵得到蒸發,升騰到空中成為玄雲。陰氣和陽氣在相互的交接和較量中成為雷鳴,經過激烈撞擊就形成了閃電,高處的雲氣和低處的雲氣相遇,冷熱氣流相互接觸形成雨水,降落到大地上,再集中到河流中,最後匯融於玄海中。

作品評析


人類對大地的觀察和認識,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基礎,地理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早在《淮南子》之前,我國就有《尚書·禹貢》及《山海經》等地理學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淮南子》吸收了以往的成果而成《地形訓》一文,集中體現了其地理學思想,有豐富的史料價值,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理文獻。
在《淮南子》全書的結構體系中,本篇是繼《天文訓》探討“天”之後,探討“地”的專論,反映了作者由天及地、由地到人的思維模式。《要略》說,“《地形》者,所以窮南北之修,極東西之廣,經山陵之形,區川穀之居,明萬物之主,知生類之眾,列山淵之數,規遠近之路,使人通回周備,不可動以物,不可驚以怪者也”,其最終的落腳點還在於“人”,使人廣見博聞,不會被各種怪異之物驚擾。
本文以九州為中心,將大地分為九州、八殥、八紘、八極,即它所謂的“天地之間,九州八極”,而“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品”,宏觀地描述了九州的大地勢,反映了作者的區域概念。九州說由來已久,這是先秦人的一種區劃地域概念。在古人的傳說中,大地是禹所平定的,而且禹曾劃分天下為九區,即所謂“九州”。但九州原本為一空泛的概念,自春秋至戰國,隨著疆域的拓展,地理觀念發生變化,九州說逐漸加進了具體的地方制度。但戰國晚期,又產生了一種憑空想象而建立的世界觀念,鄒衍的“大九州”說,是這種觀念最為完整的代表。但鄒衍之說,後來失傳。《淮南子》的九州說,不同於《禹貢》等書,不知是否是鄒衍所說的大九州。
文中還描述了崑崙仙境的景象,並介紹了古代的兩條通天之途。如何登天,以達到人神相通,一直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夢想。《淮南子》這裡記載了兩條“通天之途”:一條是經由“建木”,是以木為“天梯”而登天的一種途徑,其位置是在南方;另一條,則經由西北的昆崙山,這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條著名的登天之途,作者在這裡描寫的由崑崙登天的過程也很清楚。
此外,作者還介紹了各地的農作物、礦物及其他珍奇物產,指明這些東西同各地地形、土質及氣候的關係,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經濟地理等諸方面。
對於地與人的關係,作者認為,不同的地理條件,首先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環境,造成了不同的自然風貌與風土人情。其次,地理環境也決定了人們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因此,人必須要與地相應,不可違逆自然,這與其對天人關係所持的態度是一致的。
最後,作者還描述了自然界中物質之間生成轉化的過程,勾勒了“五土→五氣→五種礦物質→五金→五龍→五泉→五雲→五海”這樣一幅轉化圖。其中地氣上升為雲、冷暖空氣交鋒、成雲化雨、雨流入江河、彙集成海這一過程,與現代科學所講的全球的水循環理論,有相似之處,不無道理。而講到的礦物質的轉化,可能有煉丹術的影子,不盡正確。

出處簡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著的。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其博奧深宏的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哲學、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資源。

作者簡介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劉安是豆腐的創始人,著有《淮南子》。
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