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

十二經脈之一

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簡介


● 英文名稱:Kidney Meridian(K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經絡

古籍摘選


●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靈樞•經脈》)

名詞解釋


● 足少陰腎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起於足小趾下端,走向足心湧泉穴,沿下肢內側至恥骨聯合部,內行至腎及膀胱,再返回恥骨聯合,於腹部和胸部上行至第一肋與鎖骨下緣之間凹陷中的俞府穴,每側共27穴。

百科解讀


經名由來

● 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走行於人體內側(腹側面),隸屬於一臟者,命名為陰經;走行於人體外側(背側面),隸屬於一腑者,命名為陽經。
● 經脈中,陰氣輕重、陽氣強弱有別,因此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太陰、厥陰、少陰,代表陰氣由輕到重;太陽、少陽、陽明,代表陽氣由強到弱。
● 上為手,下為足。走行於上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手”字;走行於下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足”字。
● 足少陰腎經之脈,走行於下肢內側后緣,故屬足三陰經之一,該經隸屬腎臟,故名腎經,該經在三陰經中陰氣最重,故名少陰。
● 經脈循行
● ●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陽膀胱經,下接手厥陰心包經。分佈於下肢內側面的后緣,胸腹部任脈兩側。

主治病證

● 足少陰腎經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症見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等。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可以選擇足少陰腎經的穴位,通過針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經上腧穴

● 足少陰腎經一側有27穴: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

癥狀自查

● 本經異常可出現以下癥狀: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下肢厥冷,內踝腫痛等。

生活經驗

● 腎為先天之本,該經為重要的保健經絡。家長為小兒循經輕輕推按,可以增強小兒體質,促進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梁繁榮。針灸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