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轄鎮

那桐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地處隆安縣東南部,東與丁當鎮接壤,南同西鄉塘區毗鄰,西與喬建鎮交界,北和城廂鎮隔江相望。那桐鎮行政區域面積193.97平方千米。

1950年2月,那桐鄉屬隆安縣第3區。1958年9月,那桐鄉與喬建鄉合併置東風公社。1959年6月,設那桐公社。1962年,那桐公社改為那桐區。1969年1月,那桐區復改為那桐公社。1984年9月,那桐公社撤改為那桐鎮。截至2020年6月,那桐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那桐社區。

2018年,那桐鎮有工業企業13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6個。

2021年,隆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桐鎮常住人口為43668人。

建置沿革


1950年2月,那桐鄉屬隆安縣第3區。
1958年9月,那桐鄉與喬建鄉合併置東風公社。
1959年6月,設那桐公社。
1962年,那桐公社改為那桐區。
1969年1月,那桐區復改為那桐公社。
1984年9月,那桐公社撤改為那桐鎮。

行政區劃


那桐鎮位於隆安縣東南部,東鄰丁當鎮,南接南寧市壇洛鎮,西連古潭鄉,北靠喬建鎮,全鎮行政區域187平方公里,下轄那桐社區居委會;方村、浪灣、那元、鎮流、龍江、大滕、定江、那重、那門、下鄧、上鄧11個村1個居委會,53個自然屯30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萬人,居民以壯、漢族為主;集鎮人口1萬多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那桐鎮地處隆安縣東南部,東與丁當鎮接壤,南同西鄉塘區毗鄰,西與喬建鎮交界,北和城廂鎮隔江相望。那桐鎮行政區域面積193.9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那桐鎮境內地勢除北部屬丘陵地帶外,其他地方較為平坦

氣候

那桐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冬短夏長。多年平均氣溫21.8℃,1月平均氣溫13.2℃,7月平均氣溫28.4℃。生長期年平均351天,無霜期年平均343天,最長366天,最短30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28.4小時,年總輻射9.3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65天,一般為1月1日~12月31日。降雨量分配很不均勻,季節性較強,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1301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1761.6毫米,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057.1毫米。

水文

那桐鎮境內的河流主要是右江,境內河道長22千米。

自然災害

那桐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和寒害,大風、冰雹和雷擊等災害也有發生。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那桐鎮轄區總人口5597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000人,城鎮化率12.5%。另有流動人口2500人。總人口中,男性29534人,佔52.8%;女性26443人,佔47.2%;14歲以下9381人,佔16.76%;15~64歲40953人,佔73.16%;65歲以上5643人,佔10.08%。2011年,人口出生率13.38‰,人口死亡率4.24‰,人口自然增長率9.14‰。截至2018年末,那桐鎮戶籍人口52354人。
2021年,隆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桐鎮常住人口為43668人。

民族

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51096人,佔91.28%;有漢族4881人,佔8.72%。

經濟


綜述

2011年,那桐鎮財政總收入316萬元,比上年增長75.5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6萬元,比上年增長75.5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09萬元,增值稅51萬元,企業所得稅15萬元。人均財政收入59.萬元5萬元,比上年增長17%。2018年,那桐鎮有工業企業13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6個。2021年4月28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農業

2011年末,那桐鎮耕地面積17.25萬畝,人均3.08畝,以種植水稻、玉米、香蕉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35139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木薯。2011年,生產糧食2.81萬噸,其中水稻1.326萬噸、玉米9277噸。水稻種植總面積47130畝,推廣超級稻面積2.5萬畝,超級稻高產示範面積3500畝,玉米26310畝,花生4395畝,瓜類4410畝,蔬菜3780畝。甘蔗種植面積2.6萬畝,產值達6000多萬元,主要品種有台糖22、粵糖93、台糖16。特色農產品為木薯、板栗、龍眼、荔枝、芒果、香蕉等。2011年末,那桐鎮以飼養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出欄肉、種豬8萬頭;發展圈養黑山羊18戶,養殖1500頭;家禽年飼養量45萬羽。

工業

2011年末,那桐鎮形成以糖料加工、化肥生產、澱粉加工、飼料加工及建築材料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40.5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5%,實現工業增加值2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

文化


民俗節慶

壯家的傳統住宅稱為“高欄”,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家畜,主要用杉木皮、茅草搭建。解放牧民牧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時也受到漢族建築的影響,居屋一般為“一座三”:“一座五”形式,即中間是廳,兩旁有兩間卧至,另加廚房、豬欄等稍矮的附房。另一種格局為“一廳兩房連一井兩廊式”,即廳前一個天井,兩旁為廂房。
壯屋一般不開後門、後窗,只有正門、側門和側窗。同一住氏住住在一起建村立寨,一戶一屋。人口繁盛以後,村寨內便出現幾個門樓,一個門樓代表同姓中的一個分支。門樓是公共場所,門頭上有一對用八塊瓦砌成的“眼睛”,樓棚上放置著老人的壽木,樓下兩側放置長凳,供人閑坐歇息及兒童玩耍。門樓前面掛著有功名的金字匾額,有些還在壁上嵌著記錄宗族來歷的石刻。
壯族婚俗
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
新娘出夫家,不坐轎,由十幾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須有給新郎的一雙鞋、一套衣服,給家婆、伯娘各人一塊胸圍,給家公、伯伯各人一條腰帶。新娘到達夫家,要踏著臨時搭的竹梯上樓,再走過為她架的"新橋"進入洞房。
師公做法壯族師公登台做法祭祀。通過做法,河水會變得乾淨、平安。受過水神祝福的水由“七仙女”的盆缽中灑向河裡,人們潑水狂歡可得平安。
“下水了,下水啦。”那邊一聲吆喝,這廂群起響應。壯鄉熱情的群眾紛紛跳入水中。不管是新相識還是舊朋友,舀起一捧吉祥的聖水,送上一份深情的祝福。
多情的壯族姑娘在淳樸優美的壯族山歌中翩翩起舞,歌聲含著對來自四面八方遊客的祝福,也唱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對收穫的希望。
8月19日,系農曆七月初七,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城的吉水河上下人山人海,歌聲笑聲連綿不斷,第二屆壯家“七月香”戲水節在這裡隆重拉開帷幕,吸引了數萬人前來觀看遊玩,不少人還下到河裡參與了潑水狂歡,共享節日的祝福與喜慶。
農曆七月初七是連山壯族傳統節日“七月香”,在這天,壯家人既不請客加菜,也不務農事,而是要下河戲水、沐浴。傳說此日天上銀河水與人間溪河水匯流,河裡流的都是聖水,對人類十分有益,人們沐浴后可消炎、除毒、驅邪、潤膚、不生熱痱、少生病、益壽延年;這一天壯家的姑娘、少婦都習慣在午時前後跳進河裡用聖水洗頭、洗澡、用手水玩耍嬉鬧。
在連山,除壯家姑娘、少婦有到河裡戲水的習慣外,居住在這裡的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在“七月香”這一天也有到河裡戲水、沐浴習慣,祈求聖水驅邪消災,帶來健康。各村還會舉行游泳、潛水比賽等民間活動。據說此日取水制醋,醋香耐放,經久不壞,故稱“七月香”(又稱“長久節”)。
春節舞獅舞雞又舞牛
如果說在正月里過螞拐節祭祀青蛙不算是一個很普遍的節俗的話,那麼,正月的春節,則是家家都要過的節日。
壯家的春節習俗非常獨特,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
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
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
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農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選幾塊與家禽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裡,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人喝。
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就會更加聰明伶俐,代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祈求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如意郎君。
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
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爪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的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扎作精巧的“春牛”表演,同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的、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民間傳說

胎教生賢子
陸禹貢,隆安縣慕恭村人,清代舉人。
文名傳播隆安縣全境,遠近皆聞。傳說他的成名,是由於其母的胎教所至。陸母原是書香家之女,知書達禮,教子有方,她認為教子不僅在後天進行,如能在胎兒時即開始,可以事半功倍。
據說有一天,貢母正在地里鋤地,附近的人們聽到有孩童念書的聲音從貢母鋤地鋤地地里傳出來,抬眼望去,只見貢母一個人在獨自鋤地,並無孩童在旁,怪而就近視之,依然不見有孩童的形影。問其所由,貢母笑而不言,只說實在沒有孩童在此。人們離去不久,又復聞讀書聲。後來生下禹貢,聰明伶俐異常,未入學即見字能讀,入學后,塾師未教到的功課,他已先知,並且讀得很熟。
長大後來考取功名,每試必中,年紀很輕就考中了舉人。人家問貢母,貢母日:當其懷孕禹貢時,即常以詩書默教其胎兒,故有今日之成就。
西秀山與九嶷山
在隆安縣城之西有座高大而秀麗的西秀山,山旁有一座小山。你若有緣登上西秀山,便可以看見平果境內的與它遙遙相望的九嶷山。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西秀山因有功,皇帝委它統管附近的山峰,並在它頭上加了冠。九嶷山高大而峻峭,看到西秀山受封后,很嫉妒很不服氣,與西秀山發生了爭執。
九嶷山卻又蠻不講理,令自己的“兵馬”朝著西秀山放箭,其中有兩支箭射中了西秀山附近的一座山,這座山中箭倒下了,成了一座有兩個大山洞的卧山;一支箭把西秀山之冠射下,現今西秀山旁那座小山丘,原來就是皇上封給它的冠。
西秀山忍無可忍,一氣之下也給九嶷山一拳,把它砸成九塊,變成了九座相連接的山峰,即現今的九嶷山。
皇帝為平息兩座山的爭鬥,就在兩座山之間打了一棒,變成了滔滔不絕的美麗的右江,把兩座山分開。
三寶岩洞
隆安縣誌記載,三寶岩洞在宋朝時代已立有神位,直到民國十六年神象菩薩才被摧毀。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風水先生到三寶岩看風水時說:“三寶岩是龍穴,如果在岩內葬墓,後代子孫必出皇帝。”此言一出,四方傳聞。當時鄰近有兩戶人家。聽到這消息后,即擇日帶領全家子孫到岩內動土興工,準備移葬先人。
那天,兩家為了使自己的後代子孫能當上皇帝,都爭著把岩內的龍穴佔為己有,由於互不相讓,結果雙方大打出手,傷了人。周圍趕來觀看的群眾,見他們打得難分難解,都不敢上前勸解。
其時有位紳士,見雙方已傷了人,再這樣下去,必發生人命案,於是他扯開嗓門大喊一聲:“你們別打了,聽鄙人進一言!”雷鳴般的喊聲,使在場的人無不駭然,打鬥的雙方也都乖乖地停了手。
紳士見自己的喊聲發生了威力,便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你們都上了風水先生的當了,在這裡埋葬先人屍骨,豈怎能保佑後代子孫必當皇帝呢?我認為皇帝是不容易當的。常言道:‘水能載船亦能覆舟’。熟知水性,善於駕舟的人,方能乘風破浪到達彼岸,否則,將被狂風巨浪所吞噬。同樣道理,為國之君,若能善為百姓做好事,百姓就擁護他,稱他萬歲,如果他施行暴政,虐待人民,人民一定起來造反,推翻他的皇位,最後,不僅自己身受屠殺,還要連累子孫,牽連九族。孫子曾言:‘富貴如浮雲,何貴之有?,你們兩家苦苦相爭這龍穴地:現在皇帝的影還未見,先自打得頭破血流,我看這塊地不會有什麼好兆頭的。”
兩家人聽了紳士一番話,都覺得言之在理,然而,千百年來“好風水能使窮變富,好地穴能使蛇變龍”的傳統思想,始終使他們念念不忘眼前的地穴,因而雙方手中的武器雖然暫放下,但貪饞的目光還是緊緊地盯住龍穴和對方。
紳士看到這番情景,知道雙方還捨不得這個龍穴,於是又說:“話再重複,這個岩洞並不是什麼龍穴。據古人傳說,自從盤古開闢天地之後,這裡鄰近鄉村已有人家居住,有人居住就必有神仙前來視察管理,當年,玉皇大帝就是派三寶佛到這裡來視察民間善惡的。他們往來於天地有些麻煩,因此就在這裡挖好了這個洞作為憩息之地。
岩洞落成后,他們還立有禁令說:此洞只容神仙停留休息,凡夫俗子若占居此洞,全家必遭橫禍。你們再看看,岩洞頂上鑿得平整如鏡,中央還繪有幾個花紋圖案,洞內寬闊明亮,涼風拂面,三伏天可納涼避暑,臘月天可禦寒保暖,再說洞外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若不是神仙妙術,凡夫俗子能造出這樣的洞府嗎?”
兩家人聽了這翻話,再看看洞內景物,無不啞言失色。紳士接著說:
“三寶佛為了視察民間善惡,才啟建這個洞府的,可你們竟膽大包天,違抗仙家禁令,強佔神仙洞府,這不是燈蛾撲火自找死路嗎?你們現在頭破血流,我看就是最好的報應。”
兩家人聽說自己違犯了神仙禁慾先預先先得到了報應,都各自不寒而慄,連忙跪下磕頭說:先生之言使我們如夢初醒,我們得罪了神仙,實是罪連九族,我們願歸還洞府,並為三寶佛修金身,供香火,讓他們保護我們桑梓風調雨順。
從此以後,“三寶寺”立了三寶佛的金身,逢年過節,鄰近群眾都擎著祭品到岩洞燒香拜佛。

名稱來歷

那桐鎮因鎮政府駐那桐社區而得名。駐地原為一土坡,坡上長有梧桐樹,坡的四周為水田,故名。壯語“那”即“田”。

美食特產

香蕉
香蕉是隆安主要的熱帶水果。果實質地柔軟,味甜而香.營養價值高。除富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澱粉、蛋白質外,尚含脂肪、揮髮油、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鈣、磷、鐵及多種酶等。
香蕉果實性寒,具有清熱、利尿、通便、降壓之功效。2004年,隆安縣共蕉面積35295畝,其中投產面積32000畝,產鮮果52096噸。主要品種有威廉斯、巴西、西貢蕉、芭蕉等。全縣1
2個鄉鎮及浪灣華僑農場均種有香蕉。面積較大的鄉鎮有古古潭鄉、那桐鎮、丁當鎮、城廂鎮、南圩鎮、喬建鎮、楊灣鄉等7個鄉鎮。一年四季均有香蕉鮮果上市,高峰期為每年的9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份。
丁當雞
2005年3月,通過招標的形式引進在廣西頗有規模的家禽養殖企業鳳翔公司,以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全力打造“丁當雞”品牌。
鳳翔公司在丁當鎮建種雞場1個,年產優質雞種苗5000萬羽;建飼料場1個,年產無公害畜禽配合飼料9萬噸。可以直接帶動當地8000多戶農戶增加收入。在技術人員的跟蹤指導下,農戶對這些雞的養殖將根據無公害的要求進行,在環境衛生、疫苗注射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目前,丁當鎮已經有500戶養殖戶參加了“丁當雞”示範基地的養殖,丁當雞成活率高、肉質好,養殖效益明顯。“丁當雞”上市后,產品供不應求。鳳翔公司準備3年內投資5000萬元,讓“丁當雞”走出廣西,成全國都響噹噹的品牌。
脫水霸王花
又名劍花,生長在廣西大石山區,花蕊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霸王花有潤肺化痰、清熱生津、祛痰活血等功效。久服可輕身長壽。霸王花可燉湯、清炒、涼拌食用。“隆安金牛”公司生產的霸王花采野生鮮花,經脫水加工精製而成,產品保持鮮花天然色、香、味和營養成份,不含任何添加劑。
楊樹菇
楊樹菇是一種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無污染、無藥害、集營養、保健、美食於一體的高級食用菌,亦被譽為“中華神菇”。
脫水楊樹菇,採用鮮菇脫水精製而成,保持天然鮮菇色、香、味和營養成份,不含任何添加劑。
桂圓桂圓元肉
採用新鮮龍眼肉脫水精製而成,保持天然鮮果色、香、味和營養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
脫水玉蘭筍片
採用特產甜竹筍,經脫水加工精製而成,產品保持竹筍天然色、香、味和營養成份。復水快、香脆鮮嫩可口。可燉、炒、火鍋、涼拌食用。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
脫水金銀花
選用大石山區特產野生金銀花鮮花,經脫水加工而成。產品保持天然鮮花色、香、味和營養成份,不含任何添加劑,是純天康食品。
《本草綱目》載:金銀花,又名忍冬、鴛鴦藤、通靈草、藤生,凌冬不雕,故名忍冬;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而藤左纏,故有金銀、鴛鴦諸名。取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靈草之稱。
脫水苦丁茶
選用大石山區特產苦丁花嫩芽,經脫水加工而成。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是純天然健康食品。“南方有瓜盧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廣交最重”《桐君錄》。
“瓜盧木”即苦丁花,含16種遊離氨基酸和多種對人體有益成份,有去膩解酒、清熱解渴、消食化積、降血脂、除口臭、潔膚等作用,被稱為益壽美容花。
脫水板栗
板栗,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豐富糖、蛋白質、脂肪。《千金方》記載:腎病者服之,每日早中晚食數粒,對老年腎虧、尿頻、腿腰乏力等頗有效。板栗有補氣益精脾益精精等功效。“隆安金牛”公司生產的脫水板栗保持鮮果鮮、香、色、剝殼脫皮方便,取仁煲、燜、燉、蒸等食用。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食用安全、衛生、可靠。
南瓜粉
採用石山區特產南瓜精製成粉,產品保持南瓜天然色、香、味和有效成份,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對糖尿有輔助治療保健作用。
土酸梅
採用隆安特產土酸梅,經精工腌制而成,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是居家烹調佳品
那桐鹽漬酸品
酸品,主要是酸蕎頭、酸辣椒,由方氏祖傳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目前招牌為群興醬料廠。20世紀20—40年代,與南寧著名的“萬利醬圓”齊名,那時隆安縣那桐方氏製作的醬料及酸料產品在南寧亦負有盛名。
方氏鹽漬酸品之所以長盛不衰,主要是靠其傳統的腌制工腌制制配方,它生產製作的酸蕎頭、酸辣椒,在開缸后,能保持3年色澤品味不變質。而每一開缸,附近居民均聞到特殊的芳香味,腌漬后的蕎頭、辣椒,色澤美觀、口感鮮脆,極符合江南人的口味。方氏製作的酸品,既可以成為普通百姓的食用佐料,也可以為大雅之堂的開胃佳肴。
方氏酸品主要的工藝流程為:採集新鮮原料——過水清洗――硬化――入池――配料(方氏獨家配方)―入缸閉封6個月。
近幾年,方氏酸料每年產量達20萬斤,產品遠銷鄭州、廣東。在南寧,有相對固定的居民客戶上門預定成品,可以說生產多少,銷售多少,從不擔心銷路問題。
前幾年,京城有一大公司欲與方氏合辦這一傳統製作酸品,因種種原因而未達成共識。方氏酸品配方中需一定數量的米醋,米醋釀製亦是方氏自己釀造,若外購米醋,則會影響酸品具有特點的一個絕活之一。

交通


那桐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南寧市最具發展潛力的農工商貿結合的新型衛星城鎮之一。南昆鐵路、南百(色)二級公路、那桐至大新縣、天等縣二級公路、隆安縣至武鳴縣公路及右江河穿境而過,是隆安東南部的經濟中心。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那桐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6個;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2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20人。

教育

2011年末,那桐鎮有幼兒園31所,在園幼兒2450人,專任教師2人;小學13所,在校生3286人,專任教師15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244人,專任教師13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那桐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門診部(所)1個;病床8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6張,固定資產總值205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17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4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96571人次。

體育

2011年末,那桐鎮有學校體育場1個,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4%。

社會保障

2011年末,那桐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3戶,人數99人,支出254316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213.92元,比上年增長11.3%;醫療救助11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677人次,共支出5.03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60戶,人數1677人,支出140.868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長4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55026元,比上年增長15%,敬老院1家,床位2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5人。社會福利費11萬元,比上年增長1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那桐鎮有郵政局1處;全年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11000份(冊),業務收入100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00門,固定電話用戶5000戶,電話普及率60%;行動電話用戶3.12萬戶;網際網路用戶20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00萬元。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1992年,那桐鎮建成那桐鎮自來水廠,水源取自莫荷泉,有成套凈化設備,年供水73萬立方米。
● 供電
1987年,那桐鎮建成那桐鎮供電所,年供電8000萬千瓦時。
那桐鎮各種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水電資源豐富,通訊網路遍布全鎮各村屯。金融、教育、衛生等機構健全。境內共有3所中學、14所中心小學。

旅遊


主要旅遊資源分佈在屏山鄉一帶:有著名的省級風景區-龍虎山風景區、仙痕洞自然風景區、淥水江漂流、劉家水溶洞、千年苦丁茶、都雅間接泉等。其次還有敏陽鄉的峨山自然生態旅遊區、文山寶塔、千年古梘樹、大龍灘、更望湖等旅遊景點。
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是廣西自治區區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綜合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7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7.86%,主要保護對象為岩溶地區的珍貴藥用植物、自然景觀和3000多隻獼猴。
聞名區內外的“四月八”是那桐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的“四月八”吸引周邊縣鄉十多萬商家和群眾參加,商品交易額達500多萬元。

奇異景觀

大明山神廟
大明山是壯族的聖山。
在壯族的神話傳說中,大明山是太陽的故鄉,《媽勒訪天邊》故事中所說的天邊就是大明山最高峰的那一邊。大明山的壯語名叫“岜是”,意即祖宗神山或祖宗根所在的山。
大明山下是壯族的一個重要祖居地。武鳴縣馬頭鄉規模宏大的壯族商周古墓群向世人顯露了這一祖居地的古老與繁華,它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震驚了歷史學界,改變了先秦時代嶺南地區是蠻荒之地的傳統觀點。
大明山下的馬頭鄉是壯族青銅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壯族最早的方國——馬頭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壯族先民就在這裡告別了原始社會,跨進了文明的門坎。
大明山是壯族的聖山,它應該像田陽的敢壯山布洛陀遺址一樣有一個萬眾朝拜的祭祀中心,這個祭祀中心也應該是馬頭方國的祭祀中心。
清末民初編撰的《武鳴縣誌·圖說·世志》向我們透露了這一祭祀中心的一些信息:大明山“高數百丈,延袤三百餘里,上有風穴,下有神祠,古木連雲障日”。這裡所說的風穴顯然指的是大明山上出現的奇異怪聲,而神祠應當是古馬頭方國的祭祀廟。武鳴人向來所說的大明山下指的是大明山主峰龍頭峰的山腳下,也就是武鳴縣馬頭鄉一帶。但具體在哪一個地點呢?
隨著環大明山文化旅遊圈的開發,記者開始了尋找大明山聖地的探秘之行,但是多方尋訪,也找不到它的蹤跡。
喬建鎮羅興河
羅興江全長20公里,河面平均寬度15米,平均水深2米。可漂流河段9公里,水質清澈無污染,沿河風景秀麗,植被保存完好。源頭山清水秀,怪石嶙峋,景緻清爽,氣候宜人,是旅遊休閑度假之勝地。
巴岑瀑布
楊灣鄉聯造村岜岑屯背後的岜岑山,有一條小河流從山腰的右邊緣斜坡傾瀉而下。垂直高度約100多米,形成恢宏壯觀的瀑布。舊稱噴珠崖,俗謂更達瀑布。
年中雨季,一股清流從上游的高處河床奔騰直瀉而下,其間衝擊著兩級大岩。每級岩高約8—9米,岩中心厚度約3—5米,而河水流瀉在岩石上的速度每秒約8米。
據一些水文行家測估,級岩石重量近30噸。當傾瀉的流水衝擊著巨大的岩石,就向四周圍濺出十數米寬的水花,遠眺猶如兩幅大幕掛山間,近看形同猛龍噴珍珠;瀑布奔騰的咆哮,遠則振聞於5里之外,近則蓋過人們的談笑聲。
雨季來臨,人們駐足於國道324線上,眺望岜岑山,見一道清流從百米高的山崖上直瀉而下,宛如銀河落九天。那濺起無數銀白色的水花,在陽光的輝映下,五彩斑斕,絢麗奪目。而那嘩嘩水聲,猶如繁弦緊管,雄激越,撼心震耳。駐足噴珠崖,真使人耳目一新,叫讚歎不絕。
綠水江漂流
綠水江俗稱馱淥,它的源頭是大新縣的平良河,流經隆安縣屏山、喬建兩鄉鎮,全長5.55公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歷隆安,準備乘船前往南寧時,曾經遊覽過綠水江:“右江自北來,隨之南。下抵江畔,一水西自石峽中來注,水亦深廣可勝舟,但峽中多石,不能入耳,下有渡舟曰龍場渡”在徐先生的遊記中,雖然沒有提到此江河名,但從綠水江下游兩岸高聳,河中亂石嵯峨,舟楫難以通行及其地理位置上看,當為綠水江無疑。
綠水江漂流區位於綠水江上游,處於廣西龍虎山一大新德天瀑布—靖西通靈大峽谷黃金旅遊帶上,距南寧市區75公里,其起點距南寧至大新二級公路2公里,終點止於龍虎山邊。綠水江漂流全長9公里,漂流線河寬5—60米,河深1.1—10.5米,年平均流量12.3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1立方米/秒,最大落差2米,漂流全程約需4小時。

古迹遺址

周氏宗祠
楊灣鄉西700米,建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座西向東,磚排坊結構,券頂門三個,兩邊砌有十字花窗,正門上方書楷體“周氏宗祠”四字,飾邊為吉祥草圖案。洞口建磚牆一堵,祠內與石洞連體。石壁上刻有原國民黨縣長和南寧行政民團指揮官題書。保存完好。
惠迪公祠
隆安縣是一個擁有較為豐富的文化遺產的縣份,各種具有保護價值的文化遺址遍布全縣各鄉鎮。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活和勞動,所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全縣37萬各族人民的驕傲。10多年來,在自治區考古隊的支持和幫助下,先後普查出49處(件)文化遺產。1989年,縣人民政府公布了其中的9處遺址為縣級保護遺址。惠迪公祠就是其中之一。
惠迪公祠地處隆安縣南圩鎮發立村積發屯,該祠堂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據傳有個叫陳愛山的人從浙江遷徙到發立村定居,后其孫陳惠迪全力興建此祠,故名為惠邊公祠,公祠位於積發屯西面,總佔地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整個公祠均為磚木穿斗結構,屋頂、屋檐刻有浮雕和花鳥草木圖案,形象優美。相傳清朝宰相陳宏謀曾為該祠題寫“理學傳家”四個字。據自治區博物館的專家介紹,該公祠“是原南寧地區保留得比較完整的祠堂”。
惠迪公祠原分為三進,坐西朝東。現第一進已拆除,僅存天井和南北廂房,天井面積約為350平方米(東面長16.3米,南北寬21.3米),南北廂房各為進深兩間,面闊五開間,硬山式屋頂,磚木穿斗結構,現磚牆、木隔扇基本保存。
整個祠堂的柱、橫條、格子、木板等全是梘木材料,原祠堂內擺設牌匾多數已不見。
公祠的財產原有專人看護,后空置。解放前祠堂用作學校、私塾。1937年至1944年(即抗日戰爭期間)南寧高中、南寧女中相繼遷來做校址,解放後作為村校。1950年土匪自新時曾關押土匪於祠堂。1958年左右,南寧糧站曾陳糧於此。1973年生產隊並隊時,拆掉第一進並用原拆掉材料按原樣建倉庫。現在還保存第二、第三進。
雁江老街
不少外地人只知道雁江有蔚為壯觀的利客游,有著名的孔明井,有平坦開闊的新街道,卻少有人知道雁江那風情古樸、可與揚美古鎮相媲美的老街。
一走進那飽經風霜的老街,人們便會把它與外面極富現代氣息的新街相比,有人說把老街稱為小巷更合適些。進入小巷,你便會覺得或筆直延伸下去,一眼望不到頭;或巷中有巷,巷中套巷,巷巷相通而又巷巷各異;街街都各有各的風味:臨江、富興、仁慈、安寧……
小巷內條石鋪成的路面逶迤伸展,踩著那精心鋪就的石街漫步,人彷彿是從遙遠的明清時代走來。歲月的雨水將條石衝出了一條條細密的吻紋;淺淺的窪痕留著往昔繁華時期人們踩下的腳印;雨水有節奏的滑落聲,彷彿是文人們吟詩作賦郊外踏青歸來的“得得”馬蹄聲……
老街外是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而老街除了那關於繁華的回憶,還多了一份清閑、安逸,巷陌深深,涼風習習,偶有白鴿撲扇著翅膀,立在屋脊上;孩子們那歡快、天真的笑聲在這巷那街傳來,不得不令人感嘆歲月的流逝,時光的無情;女人們濃重純正的雁江話,讓你如沐春風,情長意綿,韻味十足……
街上人家多以灰牆青瓦的兩層樓房出現,都是豪商巨賈留下來的繁華印跡,外面氣勢恢宏,屋堂色彩凝重,古香古色。路過部分宅門前,可以看到幾個老人正在屋前的走廊上,石柱邊,默默對弈、觀棋;小巷深處,偶爾也會傳來幾聲有板有眼粵劇唱腔。
雁江老街緊貼著右江西岸,不少小巷就是起於河止於河的,河風穿巷而過,小巷浸在濕潤、清碧中,走在巷中,或傍於橋頭,似乎人也儒雅了許多……
現在的小巷,有的是昔日的繁華街道,靠著水路交通的發達,當時街上比比皆是豪商巨賈,於是雁江才有了“小香港”的美稱。時至今日,儘管許多小巷已難有往日的繁華,大部分街巷仍舊老樹生花,商意盎然。每逢豐收季節,街上便堆滿了即將外運的水果、竹筍、香米等特產,沿街也停滿了外來的貨車,不明就裡的人還誤以為在搞展覽呢。
美名遠揚的雁江米粉、雁江粉利就是在小巷深處起源的,真可謂“貨好不怕巷子深”哪。夏日時節,出來納涼、遊玩的人也不少,精明的生意人就在自家的門口支起一盞燈,或紅色,或綠色,或熒色……有的也別具一格——伸出一二盞燈籠,再擺出一張小桌,圍上幾張小板凳,玉米粥、八寶粥、綠豆粥、涼拌粉……各種小吃任你挑,一碗兩碗隨你便,埋頭吃上夜宵時,小巷深處會吹來陣陣涼風,愜意極了;初冬時節,在漫出紅光的燈籠底下,
“風雪”夜歸人要上一碗餛飩,或一碗餃子,面對熱氣騰騰的夜宵,頗感家的幸福和溫馨……
當年在邕求學時,常去有名的中山路美食街吃夜宵,吃來吃去就吃不出家鄉老街那味……如今,徜徉於街巷,舉目左右,才感受到雁江小巷那獨特的自然風味、精巧的藝術構思和老街的人文精神是如何渾然一體的。
雁江的小巷是雁江老街文化底蘊的一種深層流露,是一幅典雅且充滿現代氣息的小城風俗畫,是城建藝術中一篇純樸清新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