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俐娜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俐娜(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1940年8月14日出生於福建光澤,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3年張俐娜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獎學金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1993年晉陞為武漢大學教授,同年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2011年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張俐娜長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

2020年10月17日晚8:00,張俐娜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張俐娜
張俐娜
1940年8月14日,張俐娜出生於福建光澤,籍貫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梽木山)。小學畢業后考入江西省南昌一中初中部。
1955年,張俐娜初中畢業前夕,適逢國家擴大中等師範學校招生,她響應號召,填報了師範學校,但是初中老師馬叔南向校長舉薦說張俐娜是塊當科學家的料,校長遂以“組織決定”要張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級中學(1958年改為南昌市第五中學)。
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1985年,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JSPS)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1993年,晉陞為武漢大學教授,同年擔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高分子表徵學科組副主任。
1993年,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並一直領導該實驗室工作。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9月受聘為廣西大學雙聘院士,指導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天然高分子材料團隊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2015年7月,廣西大學舉行了張俐娜院士工作站(“高分子功能材料綜合利用技術”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
2020年10月17日,楚天都市報從武漢大學相關人士獲悉,2020年10月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俐娜突破了高分子加熱溶解的傳統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溫成功溶解了纖維素和甲殼素,開創了高分子低溫溶解的技術及新機理;在此基礎上,創建出一系列基於纖維素和甲殼素新材料,並闡明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由此開闢了構築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徑;在高分子物理研究方面,建立和健全複雜多糖在稀溶液中分子尺寸和鏈構象計算公式和模型,進一步完善了聚多糖類大分子稀溶液理論;系統工作為可再生高分子材料的應用打下了基礎。
• 承擔項目
截至2017年,張俐娜先後主持國家“973”和“86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國際合作和境外合作項目等二十項。
項目時間項目來源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海洋生物質基纖維素納米晶須先進材料研究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負責人
2017年01月至2021年12月海洋生物質大分子的鏈結構表徵及功能材料構建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負責人
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基於生物高分子的新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
2010年01月至2014年12月綠色新溶劑與纖維素高值化材料構建國家“973”項目(2010CB732200)子課題
2009年01月至2011年12月甲殼素的低溫溶解及其新型吸附材料研究負責人
2007年09月至2008年10月腫瘤生長的相關結構和構象分析及其技術國家“863”項目(2006AA02Z102)
2006年11月至2009年12月秸稈生產可降解性纖維素膜和無紡布的無污染新技術設備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F02A09)
2006年01月至2009年12月菇類多糖在溶液中的分子尺寸和鏈構象對生物活性的影響及作用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
2005年01月至2007年12月耐水性大豆蛋白塑料的結構與性能研究負責人
2003年07月至2005年12月生產高強度纖維素纖維的無污染、低成本新技術和工藝國家“863”項目(2003AA333040)
2001年01月至2003年12月多糖在水溶液中聚集和解聚的形成及機理負責人
• 學術著作
截至2017年,張俐娜主編專著15部;在中國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560餘篇,其中超過510多篇發表在國際SCI源刊,被他人引用1萬次以上;獲准專利100餘項。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5.10《新型纖維素、甲殼素水凝膠的構建、結構和性能》常春雨,張俐娜著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4.09《《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叢書》張俐娜總主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06《基於生物質的環境友好材料》張俐娜,等編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04《天然高分子科學與材料》張俐娜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12《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應用》張俐娜主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07《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張俐娜等編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1.Cai,J.;ZhangL.etal.,AdvancedMaterials,19,2007,821-825;
2.Cai,J.;ZhangL.Biomacromolecules,7,2006,183-189;
3.ChenP.;ZhangL.Biomacromolecules,7,2006,1700-1706;
4.RuanD.;ZhangL.etal.Macromol.RapidCommun.,27,2006,1495-1500;
5.CaoX.;ZhangL.Biomacomolecules,6,2005,671-677;
6.PengX.;ZhangL.Langmuir,21,2005,1091-1095;
7.LuY.;WengL.;ZhangL.Biomacromolecules,5,2004,1046-1051;
8.WengL.;ZhangL.etal.,Langmuir,20,2004,2086-2093;
9.ZhangX.;ZhangL.etal.,Biopolymers,75,2004,187-195;
10.GaoS.;ZhangL.Macromolecules,34,2001,2202-2207.
• 學術交流
截至2017年,張俐娜已經50多次被中國國外邀請出國講學,在國際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大會報告及擔任分會主席。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12年基於天然高分子的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8年低溫快速溶解纖維素的綠色技術及其應用 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5年湖北省級自然科學一等獎

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張俐娜主講本科生的《高分子物理》和研究生的《高分子近代研究方法》等課程。
• 指導學生
截至2014年9月,張俐娜已培養57名博士(含1名外國留學博士),1名外國博士后(印度)和25名碩士。
• 教學成果獎勵
1993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2011年3月29日美國化學會安AnselmePayen(塞姆·佩恩獎,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 
2013年武漢市科技重大貢獻獎(100萬元獎勵) 

社會任職


張俐娜是中國化學會纖維素專業委員會發起人,曾先後兼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分子表徵學科組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環境材料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第十、十一屆評審組委員、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民盟中央委員、第八屆湖北省政協常委。
擔任美國化學會刊物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副主編,《高分子學報》、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Cellulose、Bioactive 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等多個國內外學術刊物編委。

個人生活


張俐娜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后擔任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母親是一名中、小學教師,堂伯父是張國燾。丈夫是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杜予民。

人物評價


對張俐娜科學業績的評價主要有四點:其一,她成功開發了一系列諸如NaOH/尿素低溫水溶液體系的環境友好型新溶劑,突破了纖維素傳統的高溫高能耗的溶解方法,並提出了纖維素低溫溶解新機理,這是一種真正的“綠色”工藝,是纖維素加工技術上的一大里程碑。其二,通過將纖維素進行低溫溶解,成功製備了一系列新型纖維素等生物可降解功能材料,部分成果正在進行工業化試驗;她還系統研究了材料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其三,製備了一系列擁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功能材料,這些發光或磁性的膜、絲以及微球都是通過纖維素基體中的微納孔結構作為微反應器合成無機納米粒子而得到。其四,成功地從香菇中提取出b-(1®3)-D-葡聚糖,首次證明了它在水溶液中為三螺旋結構,並弄清了其結構與生物活性之間的關係。(美國化學會的專家評)
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安塞姆·佩恩獎評委們認為)

人物逝世


2020年10月17日晚8:00,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