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寶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鄭全寶,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副書記、研究員。東港區濤雒鎮西灶子村人。1944年1月生。1963~1968年,就讀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工程光學專業。畢業后在航天部第一研究院任技術員、工程師。1988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1993年,被評為研究員。1984~1990年,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總經濟師。1991年至今任現職。

人物介紹


1963-1968年,就讀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工程光學專業。畢業后在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先後被評為高級工程師、研究員,先後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發射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總經濟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副書記,他還任第三屆中國宇航學會理事兼發射工程專業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航天科研管理協會副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在“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研製發射工作中榮立二等功,在“神舟號”飛船飛行試驗工作中獲突出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他,書生氣質十足,談笑風生間全身都散發著儒雅堅定的氣質。
他,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后,從事技術設計工作10多年,先後擔任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所長、院綜合計劃財務部部長、副院長、院黨委副書記等領導職務。2002年,擔任型號總指揮。
他,關注工作的形式,更重實質。他,關注工作的過程,更重結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提出“金牌不等於成功,成功不等於成熟”;“一次成功不等於多次成功,多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要把確保成功作為工作的“最高標準、最終目的、最大原則。”
他,就是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總指揮——鄭全寶。

事業在航天


青少年時代,鄭全寶的興趣愛好在文學藝術。在大連第十二中學高中畢業時,語文老師希望成績名列前茅的得意門生報考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將來成為一名文學家;而音樂老師執意讓他報考音樂學院,像這樣有音樂天賦的人不考音樂學院簡直是埋沒人才;班主任感覺這個藝術天分很高、看完戲劇后就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學生,還是考戲劇學院的好;他非凡的記憶力,又讓外語老師極力推薦他報考外語學院。但是,他沒有選擇師長們設計的發展之路,而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工業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北京理工大學攻讀工程光學專業。
十多年的技術設計工作為鄭全寶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使他走上管理崗位后能夠很快出類拔萃。改革開放為工程技術人員成長創造了新天地。1983年,39歲的他調入了研究所機關,很快擔任了所政治部主任,40歲時就被提升為副所長,他是當時七機部最年輕的所領導。此後,雖然他的工作崗位進行過多次調整,但一直沒有離開管理崗位。長期的不同管理崗位的鍛煉,管理工作經驗的積累,為他在長征二號丙火箭總指揮的崗位上協調各種關係,應對各種隨時發生的問題做出判斷和決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管理上,鄭全保強調要有層次、有幅度,不必事必躬親,明確各級的責任,大膽放手讓下屬開展具體工作,充分調動各級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營造和衷共濟、張弛相輔、團結和諧的氣氛。在下級遇到困難時,幫助出主意、想辦法,指導工作。而他自己則全力以赴抓關鍵、抓短線、抓重點、抓整個隊伍的建設。為此他和總設計師一起,對隨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
鄭全寶務實,強調說實話、辦實事,注重效果,講究效率。在審核下屬報上來的各種彙報材料時,經常劃掉那些虛話,代之以實實在在的內容。
或許你曾經參加過這樣的會議,主講人拿著厚厚的會議文件,一頁一頁地向大家解說,整個會議過程冗長而沉悶,參加會的人並沒有了解會議的目的,也不知道會議解決了哪些實質性的問題。鄭全寶提出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試驗隊中,拒絕這樣的會議。每個會議都力求解決實際問題,控制會議次數和時間,參加會議的人員都能清楚會議的目的。每次開會,首先宣布會議所需時間,試驗隊領導的發言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這就要求試驗隊的每位領導發言要簡練、清楚,目的性強,對隊員的要求要明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切實解決和處理具體問題上。
也許正是文學、藝術的積澱,使他在技術管理崗位上得心應手,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藝術與專業技術的有機結合,使他的管理才能得到充分顯現,因此同事們都稱他為“儒將”。

奪成功之路


長征二號丙火箭是中國所有液體運載火箭的基本型,長征二號丙火箭及其改進型運載火箭迄今已連續成功發射27次,有中國航天“金牌火箭”美譽。擔任長征二號丙火箭總指揮后,他首先從任務入手,對火箭的技術狀態進行學習,一方面和別人交流管理隊伍的經驗,一方面向隊伍學習。
2003年12月30日,我國與歐空局合作的第一個地球空間科學探測衛星項目——“雙星計劃”,隨著長征二號丙/SM火箭把“探測一號”赤道星送入軌道而拉開序幕。
這次長征二號丙火箭執行發射“探測一號”衛星任務,是試驗隊伍面臨的一次重大考驗。此次任務是我國在地球空間探測領域的第一次國際合作,全新的上面級火箭第一次發射,國內運行的工作軌道最高的一次發射,也是長征二號丙火箭第一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以往長征二號丙火箭從未在發射過程中呈現這種複雜的曲線。這一切,讓鄭全寶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他辛勤地工作著,在發射場的那段時間,鄭全寶的身影,每天出現在發射一線陣地上。當大多數試驗隊員已經休息時,他還在燈下審核文件,有時與總設計師和技術人員一起討論問題,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習慣每天晚上梳理當天的工作,思考第二天的工作如何開展。
真抓實幹,要求明確。在這次發射場工作中,鄭全寶強調重點抓四項工作,一是抓技術狀態變化,二是抓測試覆蓋性,三是抓產品出廠驗收,四是抓質量問題歸零。為了在研製人員中更直接、更清楚地開展工作,鄭全寶重申質量工作“三不”原則:一是質量歸零標準不降,二是質量管理項目不減,三是質量控制程序不漏。在質量管理中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同時還提出一個對發射隊二崗人員的要求,叫“三清楚”,一是技術狀態清楚,二是操作細則清楚,三是圖紙文件清楚。設計人員要對技術狀態了如指掌,不能有說不清楚的地方;研製人員要對操作細則清楚,雖然是一崗進行操作,但二崗要起到把關的作用;圖紙文件要清楚,出現問題能及時提出解決方案,不誤進度。
在動員大會上,鄭全寶給全體隊員提出六個方面要求:一是肩負使命,高度重視。深刻認識此次發射任務中試驗隊肩負的歷史使命。二是強化意識,過程式控制制。強化質量意識,狠抓質量不放鬆,一切為了成功,成功才是硬道理,必須重視過程式控制制。三是群策群力,深查細找,不放過任何疑點,不放過任何隱患。四是落實責任,嚴格把關。每一人要明確自己的崗位責任,增強責任意識,認真負責做好工作。五是精心組織,大力協同。六是遵守紀律,保證安全。正是這樣的真抓實幹,確保了這次發射的成功。
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探測一號衛星時,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大廳,鄭全寶沉著冷靜,甚至當報出“星箭分離、衛星入軌”的口令時,他臉上的表情都很平靜。平時的努力,辛勤的工作,他無怨無悔。長征二號丙火箭成功地完成發射任務,是鄭全寶最大的心愿。

展儒將之風


2004年11月25日,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前的幾天時間裡,天公不作美,不是有高空風,就是陰著天或下著小雨。那幾天,鄭全寶的眉頭經常緊鎖著。他一直在等待一個好日子,順順利利地把火箭“嫁”出去。
根據每次發射任務的不同,火箭技術狀態都有所變化。據統計,這次發射“試驗衛星二號”的長征二號丙火箭技術狀態更改有20多處,其中火箭的衛星調姿定向系統、二級箭體處理系統是這枚火箭增加的主要技術。鄭全寶說,長征二號丙火箭不但要保證衛星的入軌精度,還要在衛星精確入軌之後,完成衛星的“臉”朝向哪裡的要求,這就需要增加火箭的二級調姿定向系統,該系統能幫助衛星有效地進行姿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該技術增加了衛星的控制精度。
一般在這樣的軌道高度情況下,火箭在星箭分離完成發射任務后,二級箭體將在太空中漂浮50年到100年才會重返地球大氣層,這樣形成了對航天器具有極強殺傷力的太空垃圾。鄭全寶說,長征二號丙火箭將衛星精確送入軌道后,實施星箭分離,再利用箭體中剩餘的推進劑推動火箭離開軌道飛往地球方向並在地球大氣層中焚毀。在發射前的評審會上,不少專家稱讚道,這項技術既是長征二號丙火箭在技術上的創新,也體現了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航天大國,將凈化太空視為己任。
長征二號丙火箭試驗隊創立了新型的滾動的工作流程。一級、二級火箭在北京總裝測試完成後,一部分人員就隨著火箭來到了發射場;而在北京,另一部分人員開始了下一枚火箭的組裝、測試工作。在發射場,部分發射隊員完成火箭相應系統的測試工作后,又回到北京加入後方的工作。鄭全寶介紹說,在2004年的7月到9月的3個月中,採取齊頭並進、交叉作業的形式,這枚火箭在發射場,那枚火箭就在進行出廠測試,原來一枚火箭在發射場需要近50天,現在不到1個月就能完成發射。
從2003年發射“探測一號”衛星到2004年發射試驗衛星二號,在不到1年時間內,長征二號丙火箭隊伍轉戰我國酒泉西昌和太原3個發射中心,5次成功護送6顆衛星上天。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享有“金牌火箭”美譽的長征二號丙火箭質量是可靠的、受控的;另一方面長征二號丙火箭有一套合理的工作流程和一支不怕疲勞、具有連續作戰精神的隊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認真貫徹了“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優化程序、流程再造、過程式控制制、閉環管理”的管理工作要求。

抒航天心愿


繼1年時間內連續5次發射成功,創下中國運載火箭發射的奇迹之後,2005年8月2日,長征二號丙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一次圓滿完成發射任務,書寫了第27次連續成功的記錄。
2004年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第19顆返回式衛星時,難度較大的低空拋罩技術已經通過考核。這次發射返回式衛星,為進一步提高火箭可靠性,採取了相關措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此次發射,火箭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發射第19顆返回式衛星時,長征二號丙火箭進入發射場後排查質量問題9個,這次發射進入發射場以後,只發現一個地面問題,而且不影響發射。“火箭進入發射場測試,只有一個質量問題,這是比較少見的。”鄭全寶說。
高質量、高可靠性的“金牌火箭”背後,是研製人員和發射試驗隊員的心血和汗水。他說,確保成功,必須自始至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自始至終保持“嚴、慎、細、實”的作風。質量管理說到底是人的管理,是抓作風、帶隊伍的問題。因此,他要求發射隊員在連續成功面前,來不得半點麻痹大意,對於質量問題決不能掉以輕心。進入發射場前,發射隊對火箭的多項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複核復算;進入發射場后,發射隊開展了嚴肅細緻的雙想活動,要求“火箭不起飛,‘雙想’不停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隊員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85%以上。任隊長兼發射隊黨委書記的鄭全寶,特彆強調發射隊的團結:“崗位有分工,幹活是一家。”而隊員們的表現,也讓鄭全寶非常滿意:“隊員們很活躍,非常團結,可以說是一支和諧的發射隊。”7月30日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慶“八一”軍民聯歡晚會上,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隊近30名隊員統一身著紅色服裝,在鄭全寶的指揮下,朝氣蓬勃地演唱《神箭的搖籃》和《長江之歌》的一幕,也許是和諧發射隊的最好寫照。
核心是質量,主體是隊伍,關鍵是思想,這是鄭全寶最重視的三方面內容。他強調在思想方面要突出兩個意識,即成功意識和質量意識。針對成功意識,針對金牌火箭,鄭全寶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今天成功不等於明天成功,一次成功不等於多次成功,多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截止到2006年9月,長征二號丙火箭已實現28次連續成功,但不能背上包袱,每次任務都要從零開始,從頭做起。
在30多年的工作歷程中,他以從事技術設計和行政管理工作為主,無論是在基層工作還是作為院領導,無論是擔任院黨委副書記還是擔任型號總指揮,他都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鄭全寶先後榮獲所級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院級二等功、院經營管理開拓成績獎勵證書、“長二捆”火箭研製二等獎、院最高榮譽獎“長征獎”;航空航天部工會優秀職工之友、航天總公司工會優秀職工之友、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突出貢獻獎、國防科工委長征二號丙火箭研製一等功等榮譽。

寫人生樂章


作為一名高層管理人員,鄭全寶是一位嚴謹務實的科技工作者。在嚴謹、務實、現實的另一面,鄭全寶又是一位感情豐富、愛好廣泛、多才多藝的“儒雅之士”。
氣質灑脫的鄭全寶,額頭寬闊閃亮,飽蘊著智慧,恬淡的外表散溢著儒將之風。鄭全寶出生在美麗富饒的海濱城市——大連,那裡有連綿起伏的丘陵,風景秀麗的海岸線,也許正是那秀美的山水孕育了鄭全寶的聰明才智和儒雅之氣。
聰敏好學的他,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成績均名列前茅。不僅數理化成績優異,而且琴棋書畫均有涉獵。小學時,他已是吹笛子的高手了。吹笛子,這是他最初受到的音樂熏陶和感染,這也是他所受的最初的音樂啟蒙。他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樂感強,領悟力高,在一起學習的學生中,他接受得最快。到中學時,音樂老師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學生。音樂老師把他找去拉二胡,希望這個得意門生能成為一名演奏家。鄭全寶雖然“辜負”了音樂老師對他的期望,沒有作一名專業的音樂人而成為一名航天人,但他仍然以其特有的執著精神,孜孜不倦地在藝術之路上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為了擴展音域,鄭全寶在大學期間又學習了與二胡音質完全不同的鍵盤樂,學起拉手風琴。經過刻苦學習,他不僅可以配曲子、拉和弦,為唱歌的校友伴奏,還可以做初學者的老師,在音準上給予指導。後來,鄭全寶又自學鋼琴。如今,每逢周末或閑暇之餘,他都會彈上一曲。對音樂不倦的追求,不僅陶冶了情操,也使他明白只要學藝精,搞什麼都有發展!
文學、音樂、美術、書法、戲劇,鄭全寶的業餘愛好十分豐富,發展特別全面。鄭全寶酷愛讀書。他出差每一地,只要有時間,必進書店。經典的世界名著,他閱讀過很多。在他的書架上,除專業技術書籍外,還擺放著很多文學、藝術、書法和人文科學方面的書籍。
鄭全寶自小喜歡文學和詩詞。他對文學名著《紅樓夢》很有興趣,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鄭全寶愛好詩歌創作,尤其對律詩有很深的研究,工作之餘創作了數十首詩歌,有的描繪山川景物,有的抒發情感志向,陶冶情操,砥礪心志。
丹桂飄香恰金風,學子眾口頌園丁。五十春秋育人史,六載日月讀書聲。勤勤澆灌有桃李,默默奉獻無利名。我欲因之幾多願,再創輝煌耀濱城。”這是鄭全寶寫給曾經讀書六年的母校——大連12中學50周年校慶的詩,表達了對母校的真摯感情和美好祝願。“澤畔懷沙躍浪濤,錚錚鯁骨亦英豪。峨冠博帶圖行吟,憂愁幽思篇離騷。卓絕一世無肩比,高峰幾度有誰超。汨羅水逝楚雲飛,年年敬祭千古驕。”這首《讀〈屈平列傳〉有感》,是鄭全寶許多讀史抒懷的詩詞中的一首。鄭全寶在各地檢查工作期間,還創作了一些山水詩詞。《記神農溪漂流》就是他擔任院黨委副書記期間,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巴東縣檢查扶貧工作時創作的。“高差山水千米殊,穿峽漂流幾葉舟。源頭有神拋玉帶,巴地無聲綉綠綢。兩壁陡峭鬼斧跡,一溪靈秀神工幽。既從鸚鵡過龍昌,便下土寨入江流。”詩中既描繪了山川的壯美,也記錄了扶貧工作人員途經各地的足跡,意蘊深遠。
鄭全寶認為,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並沒有明顯的鴻溝,它們能夠互相借鑒、互相滲透。文學藝術是感性的,科技管理更需要理智。鄭全寶說,這兩者之間沒有鴻溝,理智和感性是相通的,有了全面的文化素養,處理問題時才會更理智。
說到自己的家庭時,鄭全寶說:“我和老伴是高中同學,那時候她的家庭條件比較優越,而我只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我、鼓勵著我,陪我一路走來,並用自己的努力為航天事業貢獻了一生。現在我們有著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兒一女都很優秀,小孫子也很可愛,更是我們全家的寶貝。”說到這時,鄭全寶的臉上浮現出了笑容,那是一種幸福的笑、自豪的笑、滿足的笑。
曾有人問鄭全寶有沒有後悔選擇航天事業。鄭全寶笑著說:“以前我也想過要是向音樂方向發展,或許會成為出色的指揮家。這也只是我的一種想法,對於自己的選擇從來沒有後悔過,我堅信自己的選擇。現在看來,我在技術崗位的實踐還不夠,所以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擴充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合格、更出色的航天人。”
正如鄭全寶所說,科學事業是一種永恆探索的事業,它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我們既要享受成功之後的歡樂,更要享受探索和前進過程中的歡樂。這正是航天本身的魅力所在!
鄭泉寶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影視編導與製作系副主任 研究生導師
曾任昆明軍區國防文工團演員、創作員,國防科委文工團演員、創作員,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中國人口音像出版社總編、社長,中央戲劇學院成教學院導演系主課教授,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導演系主任。
編導的主要作品有:《多稜鏡》、《靈與血》、《我心中的故事》、《劉巧兒的後代們》、《該回
家的時候》、《石瀑布》、《各有所樂》、《牛鐵漢和他的兒女們》等,獲得飛天獎
國際紅十字會獎、全軍紅星獎、全國喜劇展播獎等。
主要編劇影視作品:電視劇《幸福生活》 編劇、50集電視劇《大明日落》編劇、24集電視劇《牛鐵
漢和他的兒女們》編劇、26集電視劇《守望家園》編劇。
主要文學作品:《大明日落》、長篇小說《北京裁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