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分

氣分

氣分一詞在中醫中主要有三處代指,一是指屬氣的範圍的功能及活動,泛指屬於氣的範圍的功能活動及病變,常相對於血分而言,如邪在氣分、氣分濕熱等。二是衛氣營血辯證中氣分證的簡稱,溫熱病衛氣營血辨證的實熱階段。以中焦陽明為主,包括肺、膽、脾、胃、大腸等臟腑,範圍較廣。三是《金匱要略》中氣分病的簡稱。指寒氣乘陽之虛而結於氣分之病。《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夫氣分者,由水飲搏於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於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簡介


● 英文名稱:Qi Aspec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形體和官竅

古籍摘選


●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溫熱論》)

名詞解釋


● 溫熱病邪由衛入里,邪熱亢盛,正邪交爭劇烈的病理階段。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葉天士將《內經》衛氣營血的生理概念加以引申,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將外感溫熱病進程中的病機、證候,概括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階段,用以說明外感溫熱病的病位深淺、病勢輕重及其傳變規律。其中氣分主里,氣分證為病位在臟腑,邪正交爭激烈的病症。

衛氣營血病證

● 衛分主表,衛分證病位在肺及體表,邪犯人體衛分,則病情輕淺,是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屬衛分證.
● 氣分主里,氣分證病位在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為邪正鬥爭的亢盛期.
● 營分證為邪熱陷入心營,病在心與心包絡,病情深重.
● 血分證則為病變的後期,邪熱已深入心、肝、腎等臟,重在耗血、動血,病情更為嚴重。

氣分證

● 氣分證指溫熱病邪內傳臟腑,正盛邪熾,陽熱亢盛所表現的里實熱證候。
● 氣分證多由衛分證不解,邪傳入里所致,亦有初感溫熱邪氣即直入氣分者。
● 氣分證以發熱不惡寒、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辨證要點。邪正劇爭,里熱熾盛,故身熱盛,不惡寒;邪熱蒸騰,迫津外泄,則汗出;熱擾心神,則心煩;熱灼津傷,則口渴,尿赤,苔黃;熱盛血涌,則舌紅,脈數有力。
● 根據邪熱侵犯肺、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表現。若邪熱戀肺,肺失肅降,肺氣不利,則見咳喘,胸痛,咯痰黃稠。若熱擾胸膈,心神不寧,則心煩懊憹,坐卧不安。若熱結腸道,腑氣不通,則見日晡潮熱,腹部脹痛拒按。邪熱與燥屎相結而熱愈熾,上擾心神,則時有譫語、狂亂。若熱郁膽經,膽氣上逆,則口苦;經氣不利,故脅痛;擾心則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乾嘔;脈弦數為膽經有熱之象。

氣分證治療

● 氣分證應治以清氣泄熱之法,用辛甘寒清散,且注重甘寒生津,保存津液。治療時要考慮邪氣居何臟腑,順勢達邪,因勢利導,給熱邪以出路,同時恢復臟腑之氣的正常運動。邪熱在肺可使用麻杏甘石湯加減;邪熱在膽、胸膈可使用黃芩湯、梔子豉湯加減;熱郁陽明可使用白虎湯加減;邪熱在腸可使用承氣湯加減。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