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濕退黃葯

利濕退黃葯

簡介


● 英文名稱:Dampness-draining Anti-icteric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熱消郁開,膽汁入小腸之路毫無阻隔也。《醫學衷中參西錄·茵陳》

名詞解釋


● 清利濕邪、退除黃疸的藥物,用於治療濕熱黃疸。

百科解讀


● 利濕退黃葯多苦寒,以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為主要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證,症見目黃、身黃、小便黃等。配清熱解毒藥可治療熱盛者;配芳香化濁葯治療濕盛者;配伍溫里葯治療寒濕陰黃者。
● 利濕退黃葯代表藥物有茵陳、虎杖、金錢草等。

代表藥物茵陳

● 茵陳藥性苦、辛,微寒,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
● 茵陳與青蒿均為菊科蒿類植物,氣味芳香,苦辛,微寒,均有解濕熱的作用,治療濕熱黃疸、濕溫、暑溫之證均可應用。
● 但茵陳以退黃為主要功效;青蒿則功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為治骨蒸潮熱、瘧疾寒熱及暑溫壯熱所常用。

其他代表藥物

● 虎杖藥性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作用。
● 金錢草藥性甘咸,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有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的功效。
● 珍珠草藥性甘、苦,涼,歸肝、肺經,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明目消積的作用。
● 地耳草藥性苦、甘、涼,歸肝、膽經,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
● 垂盆草藥性甘、淡、涼,歸肝、膽、小腸經,有利濕退黃、解毒清熱的作用。
● 雞骨草藥性甘、微苦,涼,歸肝、胃經,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疏肝止痛的功效。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