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震顫

手震顫

手震顫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有節律的抖動,是由肌肉反覆收縮和鬆弛引起。常見原因有神經系統疾病及內分泌系統疾病,藥物中毒等。情緒激動、過度勞累、體質虛弱等因素可誘發。按照震顫的速度、節律、出現的頻率及其嚴重程度,可將其分為生理性震顫、運動性震顫、意向性震顫、特發性震顫、老年性震顫等。主要表現為雙手不自主顫動。治療上主要依靠對症藥物治療。有手震顫的患者大多心理負擔比較重,多合併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預后與多方面因素相關,不同病因預后不同。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內科

病因


常見原因

● 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征、特發性震顫、肝性腦病等。
● 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 其他:如藥物中毒等。

其他原因

● 因情緒激動、過度勞累、體質虛弱等因素導致。

癥狀


● 帕金森病
● ● 手震顫是該病特徵性運動受累表現。通常從一側手或上肢開始,以後累及到下肢,並在數月或數年內累及至對側。手的震顫常表現為掌指關節合併拇指的運動,稱之為“搓丸”樣運動,這是該病震顫的特徵性表現。在下肢震顫最明顯的是膝關節,可表現為屈曲和伸展樣運動;在頭部可發生屈曲、伸展或扭轉震顫。震顫在休息時出現(靜止性震顫),當肢體作自主運動時常常暫時或完全受抑制。
● 老年性震顫
● ● 老年人發生,比較細小和快速的震顫,在自主活動中發生(活動性震顫),病情發展后也可在休息時發生。震顫發生於上肢最明顯,尤以頭部震顫常見,頭部的節律性運動為其特點,可合併肌無力和肌強直。
● 良性或特發性家族性震顫
● ● 該型震顫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在20歲以後發病,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姿勢性震顫是本病唯一癥狀,震顫可能是全身性的;在手部受累時則影響精細動作,累及頭部則表現為細小的點頭或搖頭動作。振幅不定,在精神緊張時加劇。該病緩慢進展,而無其他神經系統異常。
● 撲翼樣震顫
● ● 肺性腦病或肝性腦病患者常出現撲翼樣震顫。
● 雙手細顫
● ●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常出現雙手細顫。

檢查


● 確診手震顫還需行實驗室檢查、顱腦影像學檢查等。
● 一般檢查: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肝腎功能,生化檢查,甲狀腺功能等檢查,除外引發雙手震顫的內科疾病,如肺性腦病、肝性腦病、甲亢等。
● 詳細的詢問病史,有家族史者應考慮家族性震顫的可能。
● 頭顱磁共振檢查除外腦血管病相關的震顫。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 有雙手震顫的臨床表現,有些患者有家族史。
● 根據肝腎功能、生化、甲功及磁共振等檢查來明確震顫的病因。

鑒別診斷


● 當患者出現手部震顫時,應仔細鑒別引起震顫的原因,即由哪些疾病引起。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手震顫主要針對病因進行藥物治療。
● 心得安或撲癇酮能減輕良性或特發性家族性震顫患者的癥狀。
● 帕金森病或者帕金森綜合征震顫可以服用金剛烷胺、左旋多巴或美多巴、息寧等。也可以配合中醫的體針和頭針治療。同時,口服治療擴張腦血管的藥物,如西比靈、參烏健腦膠囊、血塞通膠囊等。

危害


● 有手震顫的患者大多心理負擔比較重,多合併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

預后


● 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年齡,病因、是否有其他合併症、基礎身體狀況等。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預防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有家族史的患者應注意自身狀況,出現異常及時就診。
● 盡量做一些機體功能鍛煉,如太極拳、廣播操。平時搓搓手,轉動頸部,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日常生活起居要規律,避免勞累。
● 飲食方面多吃抗動脈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蔥等有降壓降血脂的作用,多吃五穀雜糧。
● 心理治療同藥物治療一樣重要。注意心態平衡,多看書勤動腦,經常出去走動。避免情緒過度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