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體瘤

頸動脈體瘤

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是一種化學感受器腫瘤。該病多為良性,惡性較少見。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頸動脈體瘤30%~50%具有家族性,在非遺傳性患者中,女性占絕大多數,在遺傳性患者中性別差異無顯著性。目前病因不明,可能與慢性低氧刺激、遺傳因素、基因的異常表達等有關。頸動脈體瘤起病隱匿,早期不易發現,診斷困難。多數病人表現為頸部腫塊,少數病人有暈厥、耳鳴、視力模糊等癥狀。頸動脈體瘤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不當會造成嚴重腦血管合併症危及患者生命。

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頭頸外科

病因


● 頸動脈體瘤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長期慢性缺氧、遺傳因素等有關。
● 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後壁外膜下。通過感受血液成分如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酸鹼度改變來調節機體的呼吸、循環系統。

癥狀


● 頸動脈體瘤腫瘤起病隱匿,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徵,早期不易發現。
● 多數病人常因頸部腫塊就診,少數病人有暈厥、耳鳴、視力模糊等腦組織供血障礙等表現。

檢查


● 確診頸動脈體瘤主要依據超聲檢查、DSA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
● 超聲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是目前確診頸動脈體瘤最簡捷的無創檢查方法。
● DSA檢查:選擇性頸動脈造影是診斷頸動脈體瘤的金標準。
● CT檢查:確定腫瘤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係以及包繞頸動脈的深度。
● MRI/MRA檢查:立體、直觀的顯示腫物與血管的關係,以及腫瘤向顱底的侵犯情況。

診斷


● 醫生確診頸動脈體瘤,需結合臨床表現、超聲檢查、DSA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做出判斷。
● 腫瘤位於下頜角稍前下方,病變多為單側性。在腫瘤部位觸及搏動。
● 腫瘤增大後頸動脈向淺側移位。
● 頸內外動脈分離,因腫瘤包繞動脈壁,不能清晰地觸及動脈的輪廓。
● 超聲檢查:頸動脈分叉處低回聲團塊,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尚清晰,腫物內彩色血流信號豐富,頸內及頸外動脈間距增大移位。
● CT和MRI檢查:發現頸動脈分叉處實質性腫塊。
● DSA檢查:腫瘤位於頸動脈後方將頸總動脈分叉推向前,頸動脈分叉增寬,腫瘤血管豐富。

分型


● 頸動脈體瘤可分為3型:
● Ⅰ型為局限型。
● Ⅱ型為包裹型。
● Ⅲ型為巨塊型。

分期


● 頸動脈體瘤可分為良性頸動脈體瘤和惡性頸動脈體瘤,分期不明。

鑒別診斷


● 臨床上需與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鰓裂囊腫、淋巴結結核等相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頸動脈體瘤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一旦診斷明確積極手術治療。
● 早發現早治療,手術併發症的機率亦越低。
● 腫瘤越大,與動脈的粘連愈緊密,手術切除的難度也就越大。

危害


● 頸動脈體瘤引起的暈厥、耳鳴、視力模糊等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治療不當會造成嚴重腦血管合併症,危及患者生命。

轉移性


● 惡性頸動脈體瘤以局部淋巴結轉移為主,也可經血流轉移至肺、骨、肝臟等部位。

預后


● 頸動脈體瘤治療后的效果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是否得當等因素有關。
● 頸動脈體瘤是臨床少見的腫瘤,早期診斷及治療對減少手術併發症提高治癒率極為重要。
● 將病變組織全部切除,預后良好;如發生鄰近結構浸潤性生長或有遠處轉移,預后差。

預防


● 本病目前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 增強機體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 飲食上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酒,多吃時蔬水果。

參考文獻


● [1]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2]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下冊[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石遠凱。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腫瘤學(五)[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