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是起源於胎盤種植部位的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的滋養細胞腫瘤。約佔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1%~2%。由於胎盤種植部位的滋養細胞異常生長所致。多數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患者處於生育期年齡,可發生於產後、流產後和葡萄胎妊娠后,偶爾與正常妊娠合併存在。主要癥狀為停經后陰道不規則出血,與原來月經不同,可表現為月經量多,或時多時少。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的大小及是否發生轉移、有無生育要求而決定手術的範圍。一般手術範圍是切除全子宮和雙側附件(輸卵管和卵巢)。高危患者術后需輔助化療。其嚴重危害有癥狀及疾病本身會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一定痛苦;手術治療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嚴重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危及生命。多數生長在子宮部位,不發生轉移,預后好。少數轉移到子宮外生長,如轉移到肺、陰道、腦、肝、腎及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等,發生轉移者預后不良。

就診科室


● 婦科或婦產科、腫瘤科

病因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是由於妊娠、流產、葡萄糖胎盤種植部位的滋養細胞異常生長所致。

癥狀


● 生育年齡的婦女,如果產後、流產後、葡萄胎,有停經后陰道不規則出血,與原來月經不同,可表現為月經量多,或時多時少,要懷疑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 典型癥狀
● ● 生育年齡的婦女在產後、流產後、葡萄胎后,有停經后不規則陰道出血。
● 其他癥狀
● ● 可伴有貧血、水腫及轉移部位的一些癥狀。

檢查


● 懷疑有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需要體格檢查、測定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人胎盤生乳素、進行超聲檢查及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可以了解是否有子宮均勻性或不規則增大,初步了解病情。
● 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 ● 多數患者正常或輕度升高,對本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但無評估預后的價值。
● 人胎盤生乳素
● ● 可以了解胎盤功能,一般表現為輕度升高或正常,免疫組化通常陽性。
● 超聲檢查
● ● 該項檢查可查明子宮的血流情況,對本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
● 病理學檢查
● ● 該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明確腫瘤的性質,可以進行確診。

診斷


● 一般根據的患者的病史、典型臨床表現、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人胎盤生乳素檢測結果、超聲檢查、刮宮取組織做病理學檢查,可以診斷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 有產後、流產後、葡萄胎后病史。
● 有停經后陰道出血,與原來月經不同,可表現為月經量多,或時多時少,子宮較正常增大。
● 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人胎盤生乳素可有升高或正常。
● 超聲檢查類似子宮肌瘤或其他滋養細胞腫瘤,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子宮血流豐富。
● 刮宮取組織做病理學檢查是最終確診的可靠證據。

分型


●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分為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絨毛膜癌及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分期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臨床解剖分期:
● Ⅰ期:腫瘤局限於子宮。
● Ⅱ期:病變擴散但仍局限於生殖器官(附件,陰道闊韌帶)。
● Ⅲ期:腫瘤轉移至肺,有或無生殖系統病變。
● Ⅳ期:腫瘤向其他部位轉移。

鑒別診斷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單從癥狀上很難進行診斷,容易與很多疾病混淆。所以有癥狀者必須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方能診斷。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需要與絨毛膜癌和子宮平滑肌肉瘤等疾病進行鑒別。
● 可以通過超聲、病理學等檢查進行鑒別。

治療


● 手術是治療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的首選方法。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的大小及是否發生轉移、有無生育要求決定手術的範圍。必要時術后可輔助化療。

手術治療

● 一般手術範圍是切除全子宮和雙側附件(輸卵管和卵巢)。
● 年輕女性可保留卵巢,懷疑有淋巴結轉移要去除盆腔淋巴結。
● 有子宮外轉移,距離上一次妊娠時間超過2年,腫瘤細胞生長活躍的患者,需要進行聯合化療。

化療

● 高危患者術后需輔助化療。因本病對化療敏感性不及滋養細胞腫瘤,應選擇聯合化療,首選化療方案為EMA-CO。

危害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治療多採用手術。對有生育要求的女性,雖然可以採用保留子宮的手術治療,但風險較大,目前不主張,因此不能滿足患者生育子女的願望。
● 由於陰道出血,不但給患者帶來生活的不便,而且會引起貧血,無力等。手術后因為子宮和附件切除,患者會提前進入更年期。
● 身體的不適會影響患者的心情,不但擔心疾病,而且由於過早進入更年期可能會導致患者心理障礙。
● 術后需要化療的患者,可能會有化療反應等。

轉移性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多數不發生轉移,預后良好。

預后


●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無子宮外轉移的患者,經治療后,預后較好。
● 有轉移者預后不良,需要定期複診。

預防


● 產後、流產後、葡萄胎妊娠后,有停經后陰道流血的患者,要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及治療。
● 治療后仍應定期隨訪複查。隨訪HCG測定,婦科檢查,必要時可選擇超聲、X線胸片或CT檢查等。第1次在出院后3個月,然後每6個月1次至3年,此後每年1次直至5年。也有推薦低危患者隨訪1年,高危患者可隨訪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