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

漢語成語

口是心非,漢語成語,拼音是kǒu shì xīn fēi,出自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

意思是指口所言說的與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

作徠定語、賓語,日常生活中多用作貶義。

釋義


嘴裡說得很好,心裡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處


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典故


心口不一,嘴上講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晉代葛洪《抱朴子.微旨》:“若乃憎善好殺,口是心非;背向異辭,反戾直正;虐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凡有一事,輒是一罪。”

用法


貶義

俺哥哥原來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陽奉陰違、言不由衷

反義詞

言為心聲、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英文翻譯


徠with one's tongue in one's ch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