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瀛
張嗣瀛
張嗣瀛,1925年6月5日出生於山東省章丘縣,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1949年10月到東北大學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學進修,1981年擔任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所首任所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嗣瀛早期從事運動穩定性及最優控制的研究,並參加反坦克導彈的研製,解決了控制系統的關鍵問題。在微分對策的研究中,提出並論證了定性微分對策的極值性質,給出了定性極大值原理,形成新體系,並給出一系列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近年來提出複雜控制系統對稱性及相似性結構研究的新方向,取得了系統性研究成果。
張嗣瀛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部、省、市勞動模範或特等勞動模範等稱號。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等重要職務。
張嗣瀛
1947年畢業於國立六中(現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為高13級學生。
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
1949年,從武漢大學機械系畢業的張嗣瀛被東北人民政府招聘團選中,北上支援國家建設。
1951年,張嗣瀛成為東北工學院機械系講師,開啟了他的教學與科研生涯。
1957年9月,開始在蘇聯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進修,學習進修現代控制理論,主攻運動穩定性問題。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主席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活動。張嗣瀛作為留學生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1981年擔任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所首任所長。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9年,創立青島大學複雜性科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2005年,與戴汝為院士一起創辦了《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學術期刊並共同擔任主編。同年被聘為青島大學第一層次特聘教授。
2019年10月4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控制科學與系統科學領域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張嗣瀛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青島逝世,享年95歲。
張嗣瀛
對於微分對策理論,建立了一整套關於定量與定性兩類基本問題的新理論和方法,形成新體系。提出並論證了定性微分對策的極值性質,提出了定性極大值原理,並與一系列應用結合。
主從對策理論是其擴展研究,提出懲罰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計算。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並開闢一全新方向,即複雜控制系統對稱性和相似性結構與控制規律的研究。得到系統的規律,即這類結構可使系統降維、分解、化簡,並得到簡化的控制規律。對非線性系統及組合大系統已取得系統性的結果。
張嗣瀛
代表作有:《有限時間區上的運動穩定性》、《軌線受限的最優控制問題》、《一種解定性微分對策及確定能控區邊界的新方法》、《定性極值原理的某些應用》、《空戰中角色二重性問題》、《集合覆蓋法》等論文40餘篇。著有《微分對策》一書。
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1部,主編書1部。
1986年創辦了《控制與決策》學術期刊並出任主編。
1983年張嗣瀛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卷〉》編委兼控制理論分支主編。1989年又創辦了全國性的“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任會議文集主編。
2005年他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一起,創辦了《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學術期刊並共同擔任主編。張嗣瀛院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以及《信息與控制》副主編,《自動化學報》等4個學報的編委。1986年他主持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CA)的“建模、決策與對策(MDG)國際學術會議”,並任國家組織委員會主席。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獎
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3,冶金部“在冶金軍工創業和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獎。
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微分對策及定性極值原理研究》獲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及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83年 | 《中國大百科全書〈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卷〉》編委兼控制理論分支主編 |
1985年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
1986年 | 《控制與決策》主編 |
2005年 | 《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雜誌主編 |
| 中國自動化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 |
| 《信息與控制》副主編 |
| 《自動化學報》等編委 |
張嗣瀛
他的思維很敏捷,正如東北大學信息學院劉建昌教授所說:“張嗣瀛院士不滿足於我們信息學院全國爭一流的目標,他的目標是全國一流”,大師級的人物就是不一樣。
一個人的歷史是自己書寫的,張先生要求我們記住“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不要辜負好的時代,不要辜負了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