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肋插刀
兩肋插刀
兩肋插刀,漢語成語,拼音是liǎng lèi chā dāo,意思是兩邊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擔極大的犧牲。出自《喬廠長上任記》。
兩邊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擔極大的犧牲。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讓老喬先撤,你為他兩肋插刀頂上一陣。”
典故一
原文
《隋唐演義》:秦叔寶為朋友兩肋庄走岔道。
大意
隋朝末年,山東好漢秦瓊(字叔寶)在縣衙當差。縣太爺接上峰指令緝拿境內“響馬”要犯,就派秦叔寶帶領眾捕快實施抓捕。所謂“響馬”,指舊時搶劫旅客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放響箭而得名。但在民間,這些聚嘯山林劫富濟貧的群體卻被視為草莽英雄。秦叔寶結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一些“響馬”英雄。秦叔寶接上司抓捕令后,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緝捕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帶領眾捕快走岔道,以保護這些“響馬”朋友。最後,抓捕行動失敗,秦叔寶遭牽連,險些喪命。后聚義瓦崗寨的“響馬”朋友在登州城,奮力搶救秦叔寶,聚義瓦崗,共舉義旗。隋亡后,秦叔寶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名揚天下。後來說書藝人為歌頌秦叔寶當年幫朋友脫險而故意走岔道的千秋義舉,就將岔道口附近的村莊稱作兩肋庄,由此產生了“秦叔寶為朋友兩肋庄走岔道”的神奇故事。說書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流程中,添枝加葉並借題生髮,皆屬群眾的藝術再創作。兩肋岔道的岔道諧音“插刀”,最後演化成“為朋友兩肋插刀”。
典故二
“為朋友兩肋插刀”是秦叔寶為救朋友,染面塗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庄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一條路去武南庄,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兩肋庄岔道體現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叔寶為朋友兩肋庄走岔道”這句話傳來傳去就變成了“秦叔寶為朋友兩肋插刀”了。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坐觀成敗、膽小如鼠、為虎作倀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承擔極大風險
朋友告訴我,他是一個兩肋插刀的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