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是一種以紅細胞異常增殖為主的克隆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年發病率為0.4~1.6/10萬,每年大概有1/200 000診斷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發病高峰集中在50~60歲之間,因此是一種中老年疾病。男性患病稍多於女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與基因突變相關,可導致紅細胞過度增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特點為外周血總容量絕對增多,血液黏滯度增高,常伴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升高,脾大,病程中可出現出血、血栓形成等併發症。患者可表現為皮膚紅紫、眼結膜充血,以及頭昏、頭痛、肢端麻木、腹脹、腹痛等非典型癥狀。本病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治療有對症治療、紅細胞單采術、化學治療、干擾素、靶向治療等。本病如無嚴重併發症,病程進展緩慢。不治療者平均生存期僅為18個月,經治療起效,患者可生存10~15年以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主要死亡原因為反覆血栓形成、栓塞及出血,部分病例晚期可轉變為白血病或發生骨髓纖維化、骨髓衰竭等。

就診科室


● 血液科

病因


● 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PV系克隆性造血幹細胞疾病,源自一個造血幹細胞的病態增生,目前認為與JAK2V617F、TET2等基因突變相關,JAK2V617F激活下游的JAK-STAT信號通路,從而導致紅細胞過度增殖,TET2基因突變在病情進展中的具體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癥狀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 神經系統表現,如頭痛、眩暈、肢端麻木
● 皮膚紅紫
● 眼結膜充血
● 皮膚瘙癢
● 血栓栓塞,如腸系膜栓塞、肺靜脈栓塞、周圍血管栓塞
● 肝脾大
● 腹脹
● 脾區疼痛
● 消化性潰瘍
● 少數患者繼發痛風或尿路結石

檢查


● 確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除體格檢查外,需要進行血常規、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檢、紅細胞生成素、遺傳學檢查(JAK2V617F基因)等。
● 體格檢查
● ● 可了解身體基本情況,是否存在皮膚紅紫及脾大等。
● 血常規
● ● 至少2次血常規檢查提示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計數增高。
● 骨髓塗片檢查
● ● 骨髓穿刺易導致“干抽”,各系造血細胞顯著增生,巨核細胞增生較明顯。鐵染色顯示貯存鐵減少。
● 骨髓活檢檢查
● ● 骨髓活檢病理切片有明顯纖維化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 遺傳學檢查
● ● 90%~95%的患者有JAK2V617F突變或JAK2第12外顯子突變;染色體檢查中,常可看到部分患者有非整倍體,尤其是9號染色體三體,以及20號、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

診斷


● 根據紅細胞持續增多、臨床多血症表現、脾大三項,並能排除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可確立診斷。對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者診斷不易確立。
● 在以下診斷標準中,第一項主要標準+兩項次要標準或者兩項主要標準+一項次要標準即可診斷。

主要診斷標準

● 血紅蛋白男性>185g/L、女性>165g/L或紅細胞容積增加;
● 出現JAK2V617F或者類似突變。

次要診斷標準

● 骨髓三系增生;
● 血清EPO低水平;
● 體外內源性紅細胞集落形成。

鑒別診斷


● 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應激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纖維化,也會出現紅細胞增多導致皮膚紅紫、血栓等表現。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由醫生做出明確診斷。

治療


● 目前大多採用綜合治療,改善癥狀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容量及紅細胞容量儘快接近正常,避免和減少併發症,以期獲得病情緩解。

對症治療

● 對於血栓形成或紅斑肢痛病,在無禁忌情況下,可考慮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
● 對於可能增加其胃腸道出現機會的患者,則不主張使用阿司匹林。
● 皮疹或皮膚瘙癢多隨著骨髓增生被抑制后減輕或消失,頑固者可試用抗組胺葯。
● 有高尿酸血症者,可用別嘌醇。

紅細胞單采術

● 適用於伴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或妊娠的患者,可迅速降低血細胞比容和血液黏度,改善臨床癥狀。

化學治療

● 羥基脲
● 烷化劑
● 高三尖杉酯鹼

其他

● 干擾素α
● 造血幹細胞移植
● 靶向治療及相關臨床試驗

危害


● 主要危害為血栓併發症,嚴重可導致危及生命的血凝塊,如肺栓塞、心臟病發作、腦卒中。

預后


● 經治療可延緩病程,避免和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患者可生存10~15年以上。

預防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病因尚不明確,目前沒有良好的預防措施。